以史为经纬,以文传情怀
——评陈福民历史文化散文集《北纬四十度》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北纬四十度》,可以说是集学者、批评家和作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陈福民近年来的一部情怀之作、用心之作。该书融历史与文学抒情、浪漫想象于一体,既有史实之冷静克制,亦有文学之感怀抒情。在《北纬四十度》中,他以历史为经,围绕“北纬四十度”来展开叙述,以朝代更迭和时空推演为行文脉络,讲述着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大清王朝“乌兰布通之战”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文学笔法讲述了历史上真实的人与事,以浓烈的人文关怀和诚挚真切的文学情感,观照并发掘那段湮没于大漠风沙与孤烟背后的一个个故事。
万里长城傲然屹立在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上,历经沧桑岁月、世事变迁,看遍人事代谢却岿然不动。遥想当年,万里长城连同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一道守卫着中原,它们可谓患难与共的良朋知己,与古老的中国一同成长,携手共度千年时光,守护中原王朝代代周全。从春秋战国起始,一直延续至清王朝,北纬四十度线始终是中原王朝的生命线,亦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补给线。以此为界,这条地理带的南北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长城以北,塞外游牧民族纵马驰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其南面,中原定居民族按照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就这样,他们以长城为界,各自在长城内外彼此打量着对方,相互间暗暗较劲。千余年来,双方围绕着北纬四十度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长城内外争斗与冲突回环往复、接连不断。历史百折千回,从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穿汉服,数百年间风云际会,朝代更迭,北纬四十度的周边虽几番更替,可是民族融合与文明交融的趋势却始终一往无前。
历史滔滔向前,过往的人与事都化为一缕青烟,飘逝在空中。而作家的神来之笔及其所倾注的真情实感使冰冷的历史变得“活起来”,其文字更为历史平添了几分温度与生气,使之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北纬四十度》堪称以文学之情思神游历史烟海之力作,既有史实,又有文学的抒情与想象。《北纬四十度》以历史本相为依托,作家饱览史书、博古通今,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更是翻阅了各种断代史、专业史和相关理论书籍等资料。得益于作家严谨而审慎的治学态度,这部书中穿插了许多真实的史料,给人以极强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同时作家摒弃了遮蔽住历史真相的民间虚构故事,从史料中打捞起真实的历史与轮廓。特别在《失败者之歌》部分,作家剖析了“飞将军”李广失败的原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经由太史公强烈的文学抒情和情感渲染,世人皆喟叹李广怀才不遇,却不知汉文帝言“子不遇时”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文帝一朝奉行防御性战略,更不知李将军屡次败北的其他深层因由:行军作战时对士兵缺乏必要的军事操练与纪律约束,以及地理知识贫乏常“亡导”“失道”。
细究文本,不难发现,在观照历史全貌与尊重历史真相的前提下,作家陈福民亦通过文学之抒情笔法为历史注入灵动之气。作家以文学的浪漫想象与饱满情感钩沉那段真实历史,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塑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展现其间曼妙而真实的人生与人性,并以殷切恳挚的人文情怀来遥望相隔千年之久的人与事。在《北纬四十度》中,作家以精妙的文字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推至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恍如他们正亲历那段沧桑的历史,与那些历史人物并肩同行。例如,透过作家一纸抒情性的文字,如今的人们可以体会到一代帝王拓跋宏临终前的万念俱灰之感;当预料到大限将至,处理完冯后一事,他便心灰意冷地拖着病体挣扎着回到前线,将一生心血熔铸于改革大业。
铺展开“北纬四十度”的历史画卷,众多历史人物伴着历史的烽烟纷至沓来。历史变迁,时空变换,这些人物曾因各种缘由抵达北纬四十度一带,有舍弃性命、誓死守卫北纬四十度安宁的民族英雄,亦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搅乱北纬四十度安定的人物。虽然他们抱有各自的目的,但都跨越时空,彼此擦肩而过,伫立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同一个地点。作家既用翔实的史料为全文奠定整体基调,又用真挚的感情、抒情性的语言、浪漫的想象和细腻的文笔构思全文,用文字去追忆与北纬四十度相勾连的岁月长河和英雄豪杰,向由冲突与融合所共同铸就的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和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致敬。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