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花园与精神镇静剂
——关于李德南的《为思想寻找词语》
李德南对文学场的深度介入、对批评生态的讨论、对理想批评的执着,使其作为批评家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李德南为人温和、谦虚、沉着。与时代喧嚣不同,德南身上散发着一股静气,这于以商业闻名的广州不啻为一剂镇静剂。当我心情混乱的时候,常常为身边有德南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高兴。他的性格既是天生的,也是文学阅读涵养而成的。在广州生活,房子是大问题。德南选择了顶楼,凭一己之力开辟了小小的楼顶花园,里面种了多种普通的花草,也间或种些瓜菜。我就吃过他精心培育的丝瓜,像赏鉴艺术品,含着敬重之心。德南有时会在朋友圈晒一下他的花,他亲手种植的茶花静静绽放,看着这些花,我总是想起花背后的主人。每朵花都承载着他的凝视、栽培和爱。他所种下的文字呢?也像这些花一样。栽花种草为美,咬文嚼字同样;栽花饮茶为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创作评论亦然。所谓知人论世,我愿意从花园展开想象,开始这篇小文章,也希望这篇小文能像小花一样开放。
史铁生是李德南的批评起点,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史铁生。大家都注意到德南的学养与众不同,他硕士修习哲学专业,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兴趣浓厚,读博开始研究现当代文学,他找到了史铁生这个非常契合的研究对象。和很多作家为民族启蒙、获得职业、爱好文学、展示才华而写作不同,史铁生的写作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疑难,由于现实生活受限所以整个创作具有从沉思升华为神思的气质。李德南的哲学储备正好为他打开进入史铁生精神世界的大门。从写作博士论文至今,李德南仍不断地回到史铁生,重读文本,常读常新。比如《我与地坛》,这篇标志性散文已有研究非常丰富了,李德南另辟蹊径,将史铁生写到过地坛的周边文本结合起来,结合作家的生命史来呈现地坛作为空间对史铁生的人生与写作所具有的起死回生的意义。《我与地坛》并不是一篇偶然来到的精品,而是经由漫长的彷徨和苦苦的挣扎后获得的生命结晶体。所以我们的阅读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也需要在长夜痛哭过、在黑暗中攀爬过、与死亡对视过才能真正理解地坛,理解史铁生。记得曾有朋友于人生中途碰到巨大的困厄,几乎肝肠寸断,德南轻轻地劝慰道:去读读《我与地坛》吧。将阅读文学作品作为疗愈创痛、走出困境联系起来,这是德南切实的发现,也是他的生活观与批评观。地坛与史铁生互相成就,就像玫瑰园与契诃夫、瓦尔登湖与梭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验、生活历程以及心心念念的写作出发点。
契诃夫借《万尼亚舅舅》中的阿斯特罗夫医生道出心声:“森林能使土地变得美丽,能培养我们的美感,能够提高我们的灵魂。”从大处说,人类无不渴望“净化”、美化乃至神化。终生居住小镇的大哲学家康德暮年仍将心中的道德律令与头顶的灿烂星空并立。契诃夫忠爱玫瑰,惦记玫瑰园,在其中度过他的许多时光,他说:“大自然是一种良好的镇静剂。”阳光、雨露、四季、风霜,植物以不同的生命姿态应节,植物以自己的生命节奏给人类教益,给人类关于生命限度的忠告。契诃夫的玫瑰花园、梭罗的瓦尔登湖、明清士子的园林、史铁生的地坛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启示。作家、评论家都必须切实地感受生活,思索人生。
正是从植物成长的节律中德南慢慢形成了自己“和风细雨式”的批评观,他谈道:“如果一个批评家希望其思与言对所谈论的对象有所启发,与人为善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其实会比激烈的、不留情面的批评要更容易生效。而一个批评家的批评能够对作家本身有所启发,这样的批评,就可以说是有建设性的。”在谈论金理的学术批评时强调,“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学批评,都应该与个人生命、时代相贯通,需回应生命与时代的问题……一种精神修炼或精神参悟的方式。精神修炼并不是只是获得信息或知识,而是包含着自我或内在生命的养成与建立。”读书、养花、写评论、看电影、喝咖啡、做策划……德南找到了生活通向心灵的栈道。
李德南对城市文学尤其是深圳文学下了很深的功夫,他爱这土地,爱这充满活力的南方,他对邓一光、吴君、蔡东、王威廉、陈再见等同代作家的评论秉持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让评论对象如沐春风,对批评性的意见亦易于接纳。他也关心崭新的传播方式对文学带来的影响,他关心电影、关心科幻文学由此展开对未来的眺望。他以一种具有预见性的未来维度来参与当下文学现场,通过参与策划栏目、约稿编辑以及评论、评奖等活动来深度介入文学生产。他发现当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新书研讨会、新书分享会等方式让作家、评论家面对面同台交流,真正的挑刺性的批评在这种面对大众的文学活动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同时更重要的,李德南认为评论家的人物不是为坏作品挑刺,而是应该将真正的“好苹果”彰显出来,同时对于同时代的作家也不应该过度吹毛求疵,而是予以理解和同情。他看重创作、评论生活对主体的心灵滋养,他渴望评论与创作一道为时代拓宽精神空间。
里尔克“与重大的事物交往”的文学抱负在前方召唤着我们。李德南以郑重之心塑造如沐春风的评论一派,他的沉着与执着给喧嚣的时代提供精神的镇静剂。
(作者:申霞艳,现任职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