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4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展现十年来文艺评论事业和文艺评论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展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新气象新作为,中国评协于2024年2月2日启动“我与中国评协”主题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得到积极响应。一行行文字,记录个人与协会的点滴过往;一帧帧照片,定格文艺评论征程上的奋斗身影;一段段视频,抒发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中国文艺评论网于即日起开设“我与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主题征稿专栏,选发来稿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基层文艺评论大有可为
马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
转眼间,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已10个年头。10年,如果不是勤于打扫,书架上的会员证恐怕早落满了厚厚的灰尘。10年,即便是功夫高手,不经常操练也变得手生脚慢。10年,我没有停止阅读和思考,坚持用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专著,来不断擦试“评论家”这个牌子,争取不辜负自己,不愧对“评论家”之名。
“评论家”这个称谓和身份于我而言,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文艺为什么需要评论?以我的理解,就是因为我们许多人不懂文艺,想借助评论家对作品的解读,来了解作品,好让自己能明白地做出判断。我曾在《在场的文学批评为何“缺席”?》一文将批评乱象概括为三种类型:不说真话,没有可信度;缺少体温,没有生命力;脱离文本,没有针对性。文艺批评疏离了读者,也远离了作者,只能沦为批评者的一种自我独白。
当文艺评论变成空谈,实效自然无从说起。我理解的文艺评论是对“文艺”的“评论”。评论的路径多种多样,评论的方式更是千变万化,评论之所以成为评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问题意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是所有文艺批评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体现了评论家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因此,从作品出发,从问题意识出发,评论家必须保持文艺研究的态度,要保持对文艺作品的直面和历史眼光。文艺评论写作不应该是为“评论”才去读作品,而应该是读作品中有所悟,对作品经历了感受、体验、分析和鉴别的过程后,才写文章介绍、分析、评论。评论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艺评论技巧与文艺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
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这10年,既是我对上述评论观的践行,也是在文艺田野里耕耘不辍、丰收如期的10年。这10年,共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评论、理论文章300多篇,出版评论著作9本。其中,《文学批评不能“空对空”》《文艺评论应该走向大众》《让文艺批评“活”起来》《守好文艺批评的“真”》《红色经典儿童电影再认识》《不要让“抗疫诗”成为廉价的抒写》《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文艺批评要“批评”》(点击查看以上原文)等多篇文章被中国文艺评论网、光明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转载,并入选黑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等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与“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主题征稿撰写的《耕耘、收获、成长的五年》(点击查看)一文,在2019年12月10日中国文艺评论网首发后,阅读量达到6788次,名列《中国文艺评论网2019年度热门评论文章TOP20盘点》(点击查看)第三。
重提过往,分享我业余从事文艺评论的经历、对当前文艺评论的看法,但最终想表达的还是这么一句话:基层需要文艺评论,基层文艺评论大有可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艺便是由丰富的地方文艺构成的。那么,顺理成章有地方文艺创作就应该有地方文艺评论。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一支评论家队伍,就等于这个地方在评论界没有自己的声音,最终导致这个地方的文艺作品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肯定。从现时情况来看,文艺评论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多与地级市以下的基层无缘。一个地方的文艺创作、文艺现象,也极少能被评论界的名家大腕关注。正如作家应该以文艺的方式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一样,评论家也应自觉地履行相同的职责。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一批评论家来关注地方的文艺发展与成长,关注本土文化。
我生活的粤北山城清远市,文艺创作还算热闹,但评论这块显得相当寂寥。我觉得重视和加强地方文艺评论,需要从我做起。发挥个人所长,为清远文艺补“短板”尽一己之力。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这10年来,我格外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文艺事实,以及最新发表和出版的文艺作品。除了撰写关于清远地方文学、作家诗人群研究论文,并在《中国作家研究》《世界文学评论》《生态文化》等刊物发表外,2018年4月,我还出版了近20万字的专著《“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从形式之维、情感之维、思想之维、审美之维对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清远文学作了较系统地研究,在展示10年来地方文学发展成就的同时,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为未来发展寻求理论指导。
马忠部分著作
地方文艺评论的优势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因为创作与评论的主体同处于一个区域。这一方面无疑为评论家的资料搜集、探询文艺家的创作动机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文艺家与评论家的直接交流创设了天然环境。另一方面,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对于评论者来说,占有谙熟人世的优势;对于创作者来说,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更为诚恳、准确、有效,这是非本地域评论者所不具备的。如何利用好这些地缘上的优势,为这个地区的文艺鼓与呼,在评论界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声音,需要每一个基层评论者共同努力。
无论寻美还是求疵,文艺评论的最终目的是与人为善。评论家不需要与作家艺术家走得太近,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许让你看得更清。
马忠参加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唐晓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