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其他>正文

从虚拟现实到虚拟成为现实——“元宇宙”与艺术的“元宇宙化”(周志强)

2022-03-0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周志强 收藏

【编者按】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元宇宙”以年末爆款姿态占据一席,也因此,2021年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但“元宇宙”一词并非今天才出现,它源于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在全民热议元宇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当下,我们尝试把这个从文艺界走出来的热词“接回家”,回归文艺领域,用文艺评论的方式客观理性地进行辨析。本期“艺见”以“元宇宙与文艺新空间”为主题,特约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艺出发,以多维视角共同探讨元宇宙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并期待未来文艺发展的新空间更加广阔多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虚拟现实到虚拟成为现实

——“元宇宙”与艺术的“元宇宙化”

何谓“元宇宙”?简单说,就是通过人体感知技术和数字互联网的结合,让人们以身心融入的方式,沉浸在虚拟现实情境中的一种数字化空间。AR、VR和MR设备的日渐低廉和简便,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使用这种技术聚在一起游戏、社交和交易,于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虚拟现实生活空间。我们不妨借助《清明上河图》来想象这样一种画面:戴上虚拟设备(或者进入虚拟感知房间),我们立刻进入了宋代市谣声围抱的开封街头;你决定选择一件将军的服装,于是找到一家店铺购买;这件虚拟衣服,需要你通过支付宝付费并提出细节要求,由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工作室接单,经过设计,最终制作完成;你又看中了一块闲置的土地,发现此土地属于腾讯公司,于是你通过QQ币购得——现实中付费15元;这时你决定在这里建设一家剧场,将你的个人云数据与某个你喜欢的明星融合,制作曹禺《雷雨》的演出活动;于是,你向另一家公司购买了北京人艺系列虚拟角色,支付了相应的版税后,你开始了自己的演出;每天夜幕降临,会有其他人购票进入你制作的剧场观看你个人版的《雷雨》——也许你安排了四凤最终嫁给了周冲,也许你让繁漪走出了家门,成为一名职业女性……无论如何,在《清明上河图》的一个外观宛如茶楼的空间中,你有了自己的另外一种人生:职业话剧导演、制作人、演员兼策划。

不难发现,未来“元宇宙”在艺术活动的领域有可能创生截然不同的美学景观:以前是接受者外在地观看或阅读艺术作品,现在是每个人都以身心沉浸的方式进入艺术活动之中;以前是艺术家执行自己的美学意志,现在是接受者行使自己的美学权力;以前是作品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现在是感知技术令一个人的身体完全沉浸在艺术作品之中,乃至于不通过视知觉也可以看到、不经由耳朵也可以听见——感知技术直接作用于大脑神经;以前的艺术文本鼓励接受者忘记身体,保持观察的视角,现在则要求每个人放弃观察视角——如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整个身心融入虚拟景观中;以前,艺术依靠媒介作用于人,现在则令“媒介消失”,让感知直接与感知“对象”(数字情景)融合……在这里,玛格丽特·威特海姆(Margaret Wertheim)所说的中世纪艺术家的“灵魂的内眼”(the inner eye of the soul)逐渐消解,“身体的物理眼”(the physical eye of the body)成为核心。

事实上,元宇宙会给艺术创造出截然不同的意义。波尔特(Jay David Bolter)提到,虚拟现实使用的是感知媒介而非符号媒介,所以,“感知逻辑”而不是“观照逻辑”才是元宇宙叙事的核心。元宇宙追求身体的沉浸,但是,这种沉浸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是需要参与者积极参与文本并进行“严格想象”的。在这里,场景(setting)、情节(plot)、角色(characters)才是关键,叙事者消失,故事永远没有结局,也不需要结局。

显然,“元宇宙”可以颠倒艺术和人的传统关系,彻底改造艺术活动的旧的规则、形态、理论和评价方式。更有意思的是,元宇宙允许任何人——当然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在其中建立自己的(虚拟)人生,所以,“宏大故事”的时代将会逐渐终结,而“小故事”时代将会开启。元宇宙将会是各种人、各种欲望和各种故事自然交织形成的“虚拟现实叙事空间”。艺术不再是传统的“树状结构”,即任何故事都是存在主线和分支的,而是德勒兹所说的“织物结构”:万千意义交织,铺成元宇宙的地面。

那么,元宇宙的发展,会给当前的艺术带来哪些可见的新变呢?

第一,“平行现实”型艺术的出现。

元宇宙这个概念出现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作者想象了这样一种情形:电脑通过激光识别人的大脑,从而构建或说是呈现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真实世界,也就是元宇宙。小说描绘主人公阿弘进入自己建立起来的街区:“那是超元域的百老汇,超元域的香榭丽舍大道。它是一条灯火辉煌的主干道,反射在阿弘的目镜中,能够被眼睛看到,能够被缩小、被倒转。它并不真正存在;但此时,那里正有数百万人在街上往来穿行……和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地方一样,大街也需要开发建设。在这里,开发者可以构建自己的小街巷,依附于主干道。他们还可以修造楼宇、公园、标志牌,以及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高悬在半空的巨型灯光展示,无视三维时空法则的特殊街区,还有一片片自由格斗地带,人们可以在那里互相猎杀。”斯蒂芬森这一开创性的想象,形成了有趣的平行世界故事的起点。

尼尔•斯蒂芬森《雪崩》

当前,诸如《盗梦空间》(克里斯托弗•诺兰,2010)或者《头号玩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2018)都展示了平行宇宙故事的魅力,但是,这些平行世界的故事都是作家臆造的;未来,元宇宙的开发和使用——尽管可能还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会创造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真正的平行世界的故事:元宇宙婚姻、死亡、重生、穿越、权力争夺与阴谋背叛……元宇宙的虚拟现实允许人们把单一的人生变成多次使用的故事,这不再是通过个人臆想实现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人类在虚拟现实空间里通过“遭遇”实现的故事——它只有情节,没有结构;只有故事,没有线索。

第二,“元宇宙化创作”的自觉和繁盛。

目前,元宇宙尚处在理念阶段,但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人物和社会生活的“创生”,创造一个元宇宙化的世界,开始成为艺术家的自觉。在2021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就直言,未来网络作家的一个可能性贡献就是具有元宇宙意识的创作,通过这种创作,在不同的作品中创造出相对完整的、体系化的时空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作家猫腻创造了不同类型的小说,但是,其《将夜》《择天记》就已经隐含了这种元宇宙化创作的影子:不同的作品,同一类人生哲学和世界知识,同一种行为范式和环境生态。也许在可见的未来,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再仅仅因为其文字而被世界关注,还可能因其人物和生活被开发为“虚拟现实世界”——元宇宙——而长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

第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已经开拓了一种“沉浸艺术”。

2019年,央视以VR的形式直播了大阅兵,众多观众虽然没有到达天安门广场,却已经通过3D眼镜技术感同身受,且自由转换视角,沉浸在国家繁盛的元宇宙情景之中;这两年,上海、北京、成都、天津等地相继开始“沉浸剧场”的实验,著名演员的虚拟形象与当地演员同台演出,已经去世的歌星竟然现身舞台,携手今天的青年歌手一起演唱。未来,越来越多的虚拟设备可以把不同地域的观众带入沉浸剧场空间,也可以把不同地域、国别和时代的演员汇集在一起,打造同台盛会。

事实上,元宇宙对艺术的革命性影响还不止于此,一种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可能性乃是建立在“艺术创作元宇宙化”基础上的艺术与生活的一体化。

目前来看,元宇宙的开发将会首先在游戏和社交领域有所开拓,这将极大地改变未来艺术创作和消费的逻辑,传统的艺术与生活各自保持独立——艺术乃是黑格尔所说的“第二自然”——的状况将会被改变。之前,电子游戏对艺术的一个重要影响体现在电影的游戏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电影改编自游戏,游戏的玩家秒变电影的观众;另一方面,电影的视觉呈现越来越多地采用游戏引擎基础上的视角和画面。在今天,元宇宙的开发则带来新的“艺术—游戏”生态,艺术活动会成为游戏中的组成部分:游戏直播本身创生新的剧情;角色扮演和故事演绎可以自动录屏保存,成为新的影像;人们在元宇宙中通过游戏进行交往,形成新的艺术创作团队;虚拟歌手洛天依、言和被众多“粉丝”在元宇宙中养育而成为“明星”……

总而言之,元宇宙对艺术新领域新空间的创生总是与这样一种崭新的情形相关:一方面,艺术不再是身体之外的精神之“魂”,而是植根于身体经验的感知之“魄”。魂者,身体外之精神也;“魄”者,身体内之阴神也。元宇宙让艺术从“魂”的时代跳跃而进入“魄”的时代,每个人都将以“故事人”的形式开拓另一种生存的空间。同时,“故事”也不再是艺术之专有,而成为现实人生的真实经验。“虚拟现实”在这里将要告别它的“摹写现实形态”: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对现实的高保真呈现、摹仿或拼接、叠加;转而走向未来虚拟现实的“创生现实形态”:虚拟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幻觉,还化入人类的生命经验和感知记忆,成为人类的“另一种现实”。从虚拟现实到虚拟成为现实,元宇宙颠倒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并重塑艺术的美学范式。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研究”(批准号:21&ZD3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周志强 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2期(总第77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艺见 | 元宇宙与文艺新空间(一)(“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2期目录

敢于面对自己不懂的“生活” ——现实主义的文体哲学与典型论的哲学基础(周志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