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警惕“生成式幻象”,什么是AI无法生成的?
人工智能对书法评论的“泛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加速是还是减缓?
工具理性须以价值理性为引领,任何技术创新都应在人文价值的坐标系中寻求发展方位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依然是万物的尺度
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现场”,评论家需视阈融合;人工智能缺位“审美现场”,评论家需坚守主体性。
AI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知结构、价值判断乃至主体性问题。
电影评论家如何以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契机,在与其博弈的过程中超越自己?
“我理解AI的本质就是强化学习,人类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学习。”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让人的归人,让机器的归机器
有人民性,有通俗性和传播力,人民才能参与分享精神创造。有人民性的大众文艺,才对世道人心也即人民大众的精神建设和发展具有目标性,饱含正向积极意义。
席卷全国的新大众文艺潮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媒介的变革,而是由多种力量的聚合所致。
以新时代文艺生产力为保证,加强对已有新大众文艺优秀作品艺术经验的总结,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研究和引领,新大众文艺有可能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
新大众文艺之“新”,是情操之新、使命之新,是一个自觉和建设的过程,是念念不忘、生生不已的创造精进之旅。
作为新大众文艺尤其亮眼的一支,网络文学追随大众审美变迁,显示出媒体赋权的潜力,并有赖于文艺评价体系的多元包容。
通过研读“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专题会议成果,笔者有如下学习体会。
我们需要执中的文风、敢于“过度阐释”的文风、基于文艺品鉴的恣肆文风和基于产业逻辑的克制文风、文艺为本的文风
重拾文艺评论的风骨,关键就在于激活文艺评论的发现功能,重塑文艺评论的灵魂。
正气和锐气相辅相成,文艺评论就会更有力量,才能有力地引导创作,引领风尚。
当下的文艺评论过于甜蜜,好话说得太多,对存在的问题不敢尖锐地提出批评。
敬畏作品,真知灼见,敢于批评,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