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让中华美学精神引领我们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奋力构筑新时代文艺新高峰。
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们,扎根中华大地,面向现实生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技术成就,驾驭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观众挑剔的审美需求中精进发展。
文艺为了人民,文艺依靠人民,文艺成果由人民共享。
借由微媒介,广大用户真正实现了文艺作品从“创作”到“发表(传播)”再到“欣赏”的全方位自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必须依托、汲取的三种重要文化价值、资源。
艺术不仅为我们提供审美价值,还通过这种审美经验影响着人类整体创造史。
新大众文艺依托于人民大众的创造活力,凭借直击现实的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多元的传播渠道,让文艺突破小圈子,更广泛地走入人民的心间。
文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二者融合是艺术性与思想性、价值引领与审美表达的有机统一,其结晶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不断地产出具有个性特质,充满情感传递,与作品和时代共呼吸的情理兼容的评论,是评论人的文化担当和终身使命。
让新大众文艺在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互动中讲述人民群众的生活故事,展现新时代文艺作品立足于当下的时代风华。
这种变革由科技的日常生活化启动,波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主体上的全民参与,创作上的即时交互,传播上的移动普及,阅读上的视频转向。
新大众文艺的出现,单靠创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它更需要一种系统性的互动,亦即受众群体、创作者和批评者的共同努力。
聚焦论述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重要理论问题,并对近年来中国的热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展开了具有明确现实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和理论穿透力的评述。
新大众文艺与传统文学的互相照亮、彼此借鉴、融通为一、共致未来才是正道
从而有助于文艺批评在续文脉、接地气中改进文风,赢得更多的读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媒介赋权与赋能正在催生新一轮大众文艺的全面兴起
我们急需那种把公理价值、专业知识、传媒表达三者结合起来的话语能力
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显示了特殊的文化敏锐,现在是展示这个命名内部理论涵义的时候了。醒目的命名转换为深刻的命题,理论涵义的充实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进入新时代,人民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担负重要使命,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时俱进解决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人民文艺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