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境外之镜
  • “博物馆怀疑论”及其不满:格罗伊斯的辩护(周逸群 朱国华)

    在公共艺术博物馆的演化过程中,始终存在对它的质疑,这甚至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被称为“博物馆怀疑论”。格罗伊斯认为,冲破博物馆的束缚旨在超越封闭的艺术场域,使艺术回归现实,再度变得鲜活。然而,恰恰从博物馆的视角出发,高墙之外的现实世界看起来才是鲜活的。身为收藏空间,博物馆是第一性的。现实通过与博物馆已有收藏的比较被定义,现实与博物馆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前者是无价值的世俗空间,后者是有价值的、被区隔出的文化档案库。

    2022-01-12详情
  • 苏联/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启示(赵卫防)

    苏联电影输出中国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50年代的顶峰之后,于60年代中期趋于沉寂,80年代后再度开启。苏联电视剧也从80年代后登陆中国。新世纪之前的苏联影视剧在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民族记忆。新世纪之后,随着这种民族记忆的唤醒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又开启了新一轮的传播,这轮传播的途径和目的也更为复杂。苏联 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的有效传播,对中国本土影视剧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2021-11-19详情
  • 布莱希特对1950年代英法戏剧的影响比较——以阿达莫夫和阿登的创作为例(宫宝荣)

    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如今影响遍及世界,然而20世纪50年代之前知之者甚少。随着布莱希特率其柏林剧团于1950年代中期先后巡演于巴黎和伦敦,叙事戏剧便因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明确的政治倾向迅速在英法两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于两国的国情和戏剧发展状况不同,因而对布氏戏剧的接受以及在创作中的体现也不尽相同,阿达莫夫和阿登的戏剧创作转变便是其生动的体现。有意思的是,前者的《帕奥罗•帕奥利》和后者的《穆斯格雷夫中士的舞蹈》均被设置在半个世纪之前,背景也与殖民地时期相关,不同的是阿达莫夫正式进入了政治戏剧,而阿登则大量借鉴了叙事戏剧的手法。就此,两国戏剧开启了各自的布莱希特时代。

    2021-08-18详情
  • 王羲之与达•芬奇:两个中西美术传统的象征([意]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王羲之与达•芬奇代表两种不同的充满文艺气息的时代和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性。虽然各自出生、生活与文化环境都不一样,但是作为两大艺术传统的代表人物,在追求艺术表现方面还有学术界不太关注的相同之处。他们在艺术上都崇尚大自然,尤其是王羲之一口气写毕的书信与达•芬奇很快就完成的素描,虽在题材与技法上很不一样,但都是即兴的“创作”,从中可以看到两位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感性的表现。

    2021-01-12详情
  • 论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多元世界(丁瑶)

    维吉尔作为新旧时代的见证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多元的批判性思维。史诗《埃涅阿斯纪》所表现出的自我张力解构了单一的文本系统,建构了与政治系统同等重要的情感系统,彰显了诗人压抑许久的共情心和人文关怀。现代批评家皆被维吉尔的矛盾情感所吸引,重申将古典时代和20世纪联系起来的文化必要性,关切当下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埃涅阿斯纪》作为一部弥足经典的史诗,其内部的元素多样性顺应了现代比较文学向多元主义演变的趋向,经典诗人维吉尔也在不断的自我对抗与重构中成就其时代性。

    2020-06-22详情
  • 诺瓦利斯对“诗化世界”的构建(方奕)

    面对启蒙运动和早期现代化之后的过度崇尚理性化和一味逐利趋势,诺瓦利斯借助于看似魔幻的艺术创作表达出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诸多看法。他试图通过构建一个不仅包括艺术和诗,也包括科学和经济的诗化世界来弥合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诺瓦利斯的诗意经济思想中,所有的对立都得到调和,不仅人的私欲冲突,人与自然的日渐对立也因为“爱”的连接力量而消融。只有在“诗意经济”的世界里,远古的神灵才会真正回归,自然才会真正散发古老的活力,社会才会充满信仰与爱。虽然诺瓦利斯构建的“诗意经济”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模式,但却为现代人类提供了新的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2020-03-11详情
  • 经由文学翻译理解当代中国——日本文学翻译家泉京鹿访谈(刘成才)

    希望中国作家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也希望更多中国当代小说能够早日翻译成日文,走进日本读者的阅读生活。

    2019-09-03详情
  • “梨园魔法师”遇《樱桃园》导演——梅兰芳与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的会见

    1935年梅兰芳剧团在苏联巡演,京剧艺术让正在探索新的戏剧呈现形式的欧洲的先锋艺术家们着迷。京剧表演的综合性让苏联观众大为赞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始在自己刚成立的戏剧学校里同时传授歌唱和表演技艺,而通常这两项技能在西方戏剧中是单独存在的。他认为,身体动作是表演的推动力,梅兰芳的表演是有艺术规则的自由动作,其后他还建议学生们要学习梅兰芳表演技艺的精确性。在莫斯科,两位大师不止一次地见过面,梅兰芳还受邀来到斯氏家里,他们都潜心思考着戏剧法则的本质特征,怎样复兴和传承艺术传统,他们的会见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2019-02-18详情
  • 当代国际电影节体系的建构与演变(王笑楠)

    电影节从其创办之初就不仅仅跟电影及电影人有关,它执行或者渗透着主办方政府、团体或个人的意志,这些意志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和经济利益各个方面,经由电影节的策划、选片和评奖等一系列活动体现出来。国际电影节从一个典型的欧洲电影制度发展成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是一系列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本文梳理了国际电影节体系建构过程中几大关键性推动因素,总结概括了其内外部形成的不均衡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为机构的电影节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并指出当下电影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非营利组织模式的可取之处,以及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2018-12-29详情
  • 百老汇音乐剧的市场运营与产业机制(郑维雄 马天宗)

    华语音乐剧“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建构面向世界的传播能力。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与现有模式值得借鉴。本文从艺术产业和传媒经济角度归纳出百老汇音乐剧的运营经验与发展规律,以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2018-12-12详情
  • 蒂姆•波顿电影的审美取向(姚童哥 金妹)

    本文以蒂姆•波顿荒诞的21世纪几部重要影片为对象,结合他的童年以及早期的经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特征,人物性格的新变化、服饰、配乐以及空间色彩运用等多个角度研究其电影的新倾向,并对其作品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作出反思。

    2018-09-25详情
  • 隔离与混杂:西方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空间(施畅)

       内容摘要:20世纪以来科幻作品中的未来城市,其空间政治在于隔离与混杂的对立和交锋。按照空间形态,未来城市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2018-05-07详情
  • 艺术至“真” ——梵高绘画艺术及其内心世界探微(李新 苏婉珍)

    文森特•梵高是19世纪后印象派绘画的主将,他的绘画艺术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带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本文以梵高绘画艺术之“真”为切入点,通过层层推进的结构,从“本真”的美、本真的悟和回归本真的心三个方面,结合梵高的作品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轨迹,分析梵高作品的笔触、色彩、题材,探讨“真”在梵高绘画作品里的表现,以及梵高作品内部世界所具有的禅意。

    2018-05-07详情
  • 西方文明危机视野下的审美尺度(冯庆)

    西方现代美学有着通过发现最普遍“人性”基础为世俗社会提供共同生活尺度的愿景,这被尼采视为“太人性的”媚俗化文明危机的根本原因。奥尔特加发现,现代艺术试图通过“去人性化”的科学态度扭转这一危机;然而在比格尔的先锋派批判视角看来,这种精英主义的态度可能再度不自觉地大众化。当代“后人类”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也将陷入这一悖论,重新回到“人性”。

    2018-05-07详情
  • 美国纪录片中的“合理使用”原则(赵谦)

    在纪录片创作中使用他人创作的影像、照片、声音、文字和其他图像作品是受到著作权法严格保护的。然而在众多的纪录片创作中,使用文献资料已经成为非常常见的样式。如何在原作者知识产权和纪录片创作者的合理权益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在法律、法规健全的国家,是持续不断的话题,也是纪录片制片人关心的问题。在美国,“合理使用”条款在纪录片领域的细化,规范了文献资料在纪录片制作中的使用,也保障了制作者的利益。这一做法值得加以研究借鉴。

    2018-02-06详情
  • 眼动跟踪在电影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澳]艾德里安•戴尔 [澳]莎拉•平克/张斌 译)

    在本文中,我们将电影研究与眼动跟踪和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避免对电影纯粹技术性的理解:通过测量观者看电影时的眼睛运动,同时结合人类学方法,把视觉理解为一种情境实践。

    2018-01-17详情
  • 卡梅隆影片的“后现代”革命(戴宇辰)

    本文旨在通过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探讨后现代政治秩序的著作“帝国”三部曲(《帝国》《诸众》《大同世界》),探讨卡梅隆在影片中所展现的“后现代”革命图景:作为一种全新政治主权形式的帝国、作为后现代革命主体的诸众、以及作为后现代政治秩序规划的大同世界。

    2018-01-05详情
  • 近年来好莱坞科幻片的美学与政治(陈亦水)

    本文通过考查2012年至今美国好莱坞电影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打造的科幻空间影像,结合两届美国政治大选的社会政治语境,阐述主导全球流行文化的美国文化结构及其价值观立场是如何结构在最近五年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之中,并阐发其对中国电影工业与文化的影响和反思。

    2018-01-05详情
  • 评列夫•多金作品《兄弟姐妹》:为现实主义戏剧正名(张之薇)

    俄罗斯导演列夫·多金创作的戏剧《兄弟姐妹》根据前苏联小说家阿勃拉莫夫的四部曲小说《普利亚斯林一家》创排而成,把握住了现实主义的内在精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7-07-13详情
  • 列夫·多金《兄弟姐妹》观后:世事漫随流水(麻文琦)

    列夫·多金多次获俄罗斯金面具奖,以及欧洲戏剧大奖等奖项。近日,复排于2015年的新版《兄弟姐妹》在中国上演,广受关注。特刊发两篇评论,从不同角度对此剧进行赏析。

    2017-07-10详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