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
  • 原创歌剧《英•雄》音乐创作探析(余亚飞)

    原创民族歌剧《英•雄》以共产党员何孟雄与缪伯英的生平事迹为凭,用丰富的音乐元素对戏剧内容进行编创。音乐创作分别着眼于宏观戏剧环境氛围的营造,对英雄主义戏剧立意的诠释,对剧中人物身份及性格的精细雕琢,以及戏剧情节的冲突性和浪漫气质等方面。该剧不仅巧妙运用了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在内的多种歌唱形式,还融入了丰富的湖南民间音乐素材,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该剧在音乐构创的一些细节处理方面,偶有一些值得商榷或有待调整之处,通过后续改良,可以使之更为完善。

    2021-12-22详情
  • 赞美型正剧与现实主义——从话剧《谷文昌》的“创作密码”说开去(麻文琦)

    话剧《谷文昌》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也引发了众多的评论。本文一方面就作品成功的原因,从创作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认为除却相对饱满的人物塑造以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结构,该剧在诗化表达方面的实践,为赞美型正剧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另一方面围绕作品的戏剧批评现象展开了讨论,通过对正剧美学与现实主义美学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梳理,认为对赞美型正剧创作提出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的要求是一种错误的批评方向,该体裁作品的创作应该在不改变自己艺术规定性的基础上,朝着更有艺术性的方向去发展。

    2021-11-19详情
  • 现代中国的杂糅半觉式典型——论话剧《活动变人形》中的人物形象(王一川)

    话剧《活动变人形》呈现了一组中国现代话剧舞台上从未有过而意义重要的中西方跨文化典型形象。多重灵动场景装置以及在舞台边缘处为倪藻设置的双重叙述者位置,便于观众对倪吾诚的现代知识分子跨文化旅行产生距离感与疼痛感相交融的多味体验。下跪仪式宣告倪吾诚家族生活改革举措遭遇挫败。倪吾诚、姜静宜和姜静珍共同构成一组杂糅半觉式跨文化典型。倪吾诚属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位半知半觉式典型,存在崇西贬中症、原因误认症和知行分离症等特征。

    2021-11-05详情
  • 以形象思维触及人民灵魂——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叙事逻辑(张爱凤)

    以艺术真实反映历史真实,以艺术性表现思想性,是电视剧《觉醒年代》叙事的逻辑起点。该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立场,以形神兼备的方式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的双主角形象,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以毛泽东、陈延年为代表的启蒙、救亡并举的“新青年”形象,从而建构起“人物谱系”的叙事逻辑。此外,该剧通过建构“北大 思想阵地、《新青年》 思想载体、演说 思想传播方式”这另一重叙事逻辑,将文化思想嬗变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予以具象化、生动化呈现,取得了“以形象思维触及人民灵魂”的艺术效果。

    2021-10-28详情
  • 光辉历史中的电影创作新高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电影评析(路侃)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多部优秀主题电影的出现,表现出革命历史叙事的新视野、新创造,艺术典型创作的新超越、新突破,艺术表现的新探索、新提高,也为主题性电影创作的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启示。主题性电影要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特别重视拉近与人民的距离;重在写出特殊性,在特殊性中表现共通性、普遍性;避免概念化、雷同化,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主动性;扩大和深化艺术创造形式,不仅需要类型融合、方法融合,还应该看到中国化和世界性的融合。

    2021-10-28详情
  • 历史的现场与人性的回响——评淮剧《寒梅》(廖夏璇)

    《寒梅》既延续了罗怀臻对于“都市新淮剧”的思考,又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掘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它突破了淮剧《党的女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创作模式,走进“白色恐怖”笼罩下寒梅、李炳辉这对革命夫妇从相爱到“相杀”的心路历程,建构了以“人”为本的革命历史叙事;确立“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注重对题材内在抒情空间的开掘,运用“诗”的象征调动观众的艺术想象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实现了文本的“戏曲化”。三代淮剧人塑造的三代“党的女儿”,鲜明地标记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淮剧“都市化”和“现代化”的探索轨迹,构建了上海淮剧团代际相承的人才培养格局,为其他剧种以“红色经典”改编为契机,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021-09-28详情
  • 交错、介入、熔铸——论《钟南山:苍生在上》的叙事策略(郑承军 蔡拓)

    在长篇当代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中,作者熊育群塑造出了博爱敬业、敢医敢言、温暖真实的钟南山院士形象,在其血肉丰满的形象背后,是叙事策略的推动。通过时空交错的倒叙、叙事视角变动中诗性叙事的介入、宏大与细节叙事的熔铸这三个策略,在疫情时期这一宏观层面之下,伟岸而不伤真实性的人物形象得以浮现,纪实性和文学性得到融合,作品之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得以凸显。

    2021-09-28详情
  • “被看见”的煤矿女工——论刘庆邦小说《女工绘》中的华春堂形象(陈斓)

    刘庆邦的煤矿题材小说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女工绘》是刘庆邦第四部煤矿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其至今唯一一部书写煤矿女工故事的长篇小说。作为后知青时代的年轻煤矿女工,小说中的华春堂是在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自我奋斗、主动追求幸福人生的成长型人物。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华春堂形象的丰富内涵,展现刘庆邦笔下对于煤矿女性命运的关切和同情,探讨当代女性在家庭场域和社会场域中,如何处理“他者”和自我之间的关系。

    2021-07-26详情
  • 扶贫人英雄传——评长篇非虚构作品《扶贫志》(卓今)

    《扶贫志》是一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出发,走访了大湘西十几个县区,以列传体的形式讲述扶贫人充满传奇的脱贫攻坚故事。作品精准地呈现了扶贫人的精神面貌,在人物传记体结构上又运用了社会学调查、人类学观察视角、文献考据、数据佐证多种方法。书中有大量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的案例,其实用性非常明显。真人真事现身说法,亲切可信,传递了脱贫攻坚的精神能量。

    2021-07-23详情
  • 以身体极限喻精神超拔——评大型当代杂技剧《化•蝶》(申霞艳)

    大型当代杂技剧《化•蝶》对经典爱情故事《梁祝》进行创造性演绎,以开放的姿态融入戏剧、舞蹈、魔术等多种艺术和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本文对《化•蝶》进行细读,尝试从理论层面对其在美雅化和当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进行小结。杂技表演以象形、谐音、会意等多种方式探索蝴蝶破茧而出、重获新生、竭尽所能展现飞舞之蝶的精神光芒,弘扬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中和之美。肩上芭蕾将整个杂技剧推上高潮,英台立于白云之巅,纯洁、高尚、专注,世俗的成见与之相形见绌,《化•蝶》以身体极限喻精神超拔的崇高品格对当代改造传统经典具有示范意义。

    2021-06-18详情
  • 在历史烟尘中勘探人性——读长篇小说《七步镇》兼论陈继明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郎伟 杨慧娟)

    陈继明的长篇小说《七步镇》是一部意蕴复杂的作品。从小说叙事的总体面貌和艺术气象而言,这是一部借助个人与西北小镇人的命运透视整个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命运的寓言体小说。强烈的“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是贯穿于《七步镇》的精神立场。《七步镇》是陈继明从事写作三十多年之后的最新奉献,这部作品与陈继明此前所发表的众多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一起,共同构成了陈氏笔下的“西北系列”。如果我们认真爬梳一下陈氏小说中的“西北系列”,便会发现:陈继明的小说创作不仅思索敏锐、深邃,而且艺术表现简洁、劲健。他是一个被忽视但足以引人注目的作家。

    2021-04-21详情
  • 淬跨界之火,锻红色名片——评音乐剧《血色三河》(凌逾)

    原创音乐剧《血色三河》锐意创新,创用“舞台艺术+影像艺术+电子游戏”的高科技全息全景投影,“重现”革命历史,锻造出新时代、新创意、新气象的粤派红色文艺作品,入选2020年第十四届广东艺术节参演剧目。作为革命战争题材音乐剧,该作品在舞台艺术的虚实相生、歌剧音乐剧融合、刚柔相济表达展军魂、家国情怀的地方风格等层面多有开拓,对红色文艺创作多有启发。

    2021-03-15详情
  • 台上台下的人生演绎——评电视剧《装台》的叙事艺术(江腊生 江辰炀)

    电视剧《装台》聚焦古城西安“装台人”这一特殊群体和“城中村”这一特殊空间,讲述了普通民众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温暖真切的日常故事,富有生活质感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本质内涵。剧中每一个装台人,在喧嚣而又窘迫的生活中,用他们的情怀、担当、韧性支撑起一个温暖的人性世界,表现了不慌不忙的坚强。其中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与温情,又潜在地与传统的民间伦理相契合。艺术上,电视剧通过大量引入地方传统文化的元素,将秦腔文化与现实世界构成互文,叙事张弛有度,既有感人的生活细节,又处处闪烁着生命与文化思考的亮光。

    2021-03-15详情
  • 影像记录中的“技—忆”留存——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述片 (杜彬 彭慧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重要要素;而传承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三个文献片和一个综述片的制作。这些作品具有地方性与历史性并存、学术性与完整性并行、艺术性与原生性并举等显著特征。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的影像记录,使传承人的珍贵“技—忆”得以长久留存,有助于其多样性传承和传播。

    2021-01-18详情
  • 轮回的困境之力——评王斐南歌剧《奥菲欧》 (杜莹)

    古希腊神话《奥菲欧》以其表达人类如何面对困境的永恒主题,成为世界众多著名作曲家歌剧、器乐名作经久演绎的题材。中国青年作曲家王斐南在其歌剧《奥菲欧》(2018)的创作中,基于以自觉的当代意识与东方文化观念重构的戏剧时空与戏剧结构,成功地以化古融今的个性化音乐语言与象征性的音乐修辞构筑出意味隽永的音乐世界,并与历史上同题材歌剧在音乐上形成了具有互文性的意义网络。此歌剧彰显了作曲家以艺术的感知捕捉并表达对于个体生命的严肃思考和对社会文化潮流与相关社会议题回应的创作特色。

    2021-01-18详情
  • 影像中的中华文化——评电影《地久天长》(高永亮)

    电影《地久天长》围绕两个家庭的故事表现出对以孝为本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破坏和重构,通过隐忍、克制的表达折射中庸哲学思想,在人物的偿还与救赎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公平正义及至诚的价值追求,是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下中国人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最后以“大团圆”式的结局礼赞地久天长的友谊与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影片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及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

    2020-12-21详情
  • 龙门阵里的人性深度叙事——评马识途《夜谭续记》(李明泉 肖雅心)

    马识途的《夜谭续记》讲了十个十分精彩的故事。他以四川方言作为摆龙门阵的叙述语言,形成独特的四川话思维。他贯穿性思考社会人生,将“人”放在历史演进中加以解剖,深刻反思特定时代与社会、与人性的内在关联和影响,以人物复杂多变的命运轨迹揭示和表现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马识途已挣脱一切艺术表达的各种束缚,获得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抒写状态,表现出一种通泰、通达、通透、通畅、通平的写作境界,在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的生动叙事中展开对人类、人间、人生、人性、人情的形象描写和深入思考,让文学成为他百年人生经历的文献记录和思想档案。

    2020-12-09详情
  • 爱之悲喜 生之离殇——《K-英国情人》叙述节奏探析(唐莉)

    节奏是艺术之美的灵魂所在,节奏变化体现事物发展的本原,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文学和音乐同为时间艺术,情节和旋律同样都在时间的横轴上展开。本文借用奏鸣曲的结构图式来提炼小说《K-英国情人》的结构框架;再从文学层面,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一组意象的对比、再现以及照应、回环将作品缝合成一个形式律动、节奏起伏的整体,同时又在情节和情感的延伸中获得不绝于耳的旋律,将爱之悲喜与生之离殇呈现得诗意盎然;最后从哲学的层面指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将欲望主题与音乐表现完满结合,以及对叙述节奏恰到好处的把握。

    2020-11-24详情
  • 权力迷境里的警世之喻——论张平长篇小说《重新生活》(冯祉艾)

    《重新生活》以前瞻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书写了特权影响下的世相百态。小说聚焦于武祥一家的命运起伏,力图通过魏宏刚落马前后的深刻对比描写腐败所带来的危害。小说避开了戏剧化的反腐斗争,转而开展贪腐文化的反思,给世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2020-10-14详情
  • 都市情感剧的艺术探索及话题建构——从电视剧《都挺好》说开去(李勇强)

    取材于当下生活的都市情感剧,直面当代人面临的情感、道德、价值等困惑,呈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2019年热播的《都挺好》为代表,不仅观照现实社会矛盾,且在情感表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性、复杂性被凸显出来。此外,这类都市情感剧在情节内容上艺术性地融入公众话题,表达出社会问题的多重属性,呈现了当前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现状。但因趋就电视剧的娱乐属性,也出现了模式单一、情节雷同等问题,最终偏离甚至脱离了现实。坦然面对大众议题、艺术性地把握社会矛盾、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应是都市情感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0-03-03详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