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其他
  • 钩深致远 卓然一家——仲呈祥《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的学理启示(陈亭伊)

    《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以下简称《艺坛追光》)是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自1980年至2024年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艺理论评论集。《艺坛追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文艺评论的首把标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领导的文艺政策不动摇,考察中国四十余年间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和文艺创作的更迭与演进,生动呈现了作者在时代变迁背景下始终坚守的文艺评论的初心与使命,将历史经验与时代文艺现象深度融合,提出了“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 ”的文化建设主张,为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2025-02-20详情
  • 美育关乎人文教养——与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的访谈(刘静涵)

    周宪教授从国际美育的发展趋势和本土美育的具体语境入手,对美育相关问题作了细致并有创意的回答,畅谈了自己对美育的体会和看法

    2025-02-17详情
  • 观念如何成为武器——抗日救亡背景下的“摄影武器论”及其实践(闫爱华)

    抗日救亡背景下诞生的“摄影武器论”,经历了早期的“国防摄影”、沙飞个人的“摄影武器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摄影成为战时党的文艺政策三个阶段。作为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提出的“国防文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摄影”口号,既延续了左翼美术运动的“武器论”传统,又显示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实际情况。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从“国防摄影”的积极实践者到提出更加明确的“摄影武器论”,实现了从暴露现实到宣传国难的转变。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摄影武器论”由个人的理论主张上升为党的文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解放区的摄影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和各军区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形成了一支“文化的军队”。由此,摄影由“观念的武器”演化成“现实的武器”。

    2025-01-26详情
  • 互动、嵌入与后人类:生成式AI革新影像生成(陈璐明 张戌)

    生成式AI的发展催生社会各个层面生成全新的运营模式。借用海量的数据库,生成式AI在长期的训练中能够自主生成接近人类创作的影像文本,这无疑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也是对电影创作的颠覆性革新。生成式AI与其他互联网产品相互叠加形成嵌入的“APP+”新模式,发挥出“1+1>2”的效果。在未来,“人类+GPT”的生物改造是可预见的,它深化了人类影像创作的全能性。在人类走向“后人类”的过程中,正尝试借用电影文本展开科学的未来探索,在电影领域完成对“后人类”影像的“超验”实验,科学合理预测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生发出生成式AI革新影像生成的大胆想象。

    2025-01-06详情
  • AI创作:对传统文艺创作模式的冲击与重塑(简圣宇)

    作为数字时代的新文艺现象,“AI创作”值得我们从其运用方式、存在问题和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的赋能使得人机之间的“视域互借”成为可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在海量数据利用、高效协作、创意启发和模拟风格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给文艺创作带来较大的助力。但是AI创作也存在原创力匮乏问题,因为深度的创造力需要由人生阅历来孕育,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自我意识,也缺乏通过切身亲证得来的阅历。AI创作存在的缺陷,也促使我们反省文艺创作自身存在的痼疾,让创作重新回归真诚与初心。

    2025-01-06详情
  • AI算法的公共阐释问题探讨(卓今)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有观念和价值的输出,“AI说人话”其实是一个阐释学问题。通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算法由模型训练、语料库、数据标注员、多模态幻觉检测、PPO算法等一系列程序组成,用户与AI的问答过程成为一个新兴的不同于人类阐释的阐释学现象。考察AI的言说方式有助于在方法层面、价值层面和伦理层面监督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还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人类目前还可以控制它的发言行为,但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和思维链不断接近人类大脑,因此,有必要讨论“AI阐释”与“人类阐释”的关系,保证两种类型的公共阐释良性互动。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必要保护人类的主观性和主动性。

    2024-12-31详情
  • 理念偏颇、标准错位和话语失范——关于当下戏剧批评学理品格之不足的反思(穆海亮)

    当下的戏剧批评存在学理品格的不足:文学本位的戏剧批评体现出批评理念的偏颇,话剧定势的戏曲批评彰显出批评标准的错位,而习焉不察的话语偏差则折射出语言表达的失范。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优化戏剧批评的话语体系,从而使戏剧批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

    2024-12-18详情
  • 中国自主电影知识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愿景——对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的讨论及其延展(李道新等)

    李道新、侯光明、饶曙光、丁亚平、吴冠平、陈刚、李镇、赵丽芳就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愿景等进行对话交流,以期把对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2024-11-12详情
  • 论近年来小说改编戏剧中的叙述元素(郭晨子)

    近年来的中国戏剧舞台上,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频繁亮相,已经成为一种热点;而在改编中,叙述元素的凸显成为鲜明的特征,不仅进入了结构样式,甚至选择了改编的尺度,创造和决定了改编的空间。在西方戏剧中,动作说和叙述法是一组相互对立的概念,直至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体系的建立,被排斥的“叙述”获得了新的美学阐释和价值。本文以舞台剧《繁花》第二季、话剧《骆驼祥子》和话剧《大师和玛格丽特》为例,分析其中的叙述元素,同时指出改编中对叙述元素的运用,在丰富了剧场语汇的同时,亦存在叙述过度的风险。

    2024-10-24详情
  • 重申影视改编的三个命题(陈林侠)

    在当下中国影视改编的新现象中,需要重申三个美学命题:第一,尊重源/前文本的伦理原则,“大胆虚构”最终还须落实在“谨慎改编”上。无论采取哪种改编方法,都应当对参照、借鉴、依赖的原作,保持起码的尊重甚至敬畏。第二,“存同”与“求异”是改编创作前后相继、主次有别的两个阶段。“存同”是指内容或形式因某种相似性而产生的共鸣,是改编的开始。“求异”则是在辨识自身匮乏的时候,厘清所要借鉴的内容,这是改编创作的主体部分。第三,追求“神似”的美学理想。中华传统美学对改编的理论阐释具有特殊的优势,形似与神似的两分法有效解决了改编分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神似”作为改编的根本方法,确立了最高的美学理想。

    2024-10-16详情
  • 构建还是消解?——改编类文艺创作如何为新时代创造新经典(张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编类文艺创作虽然有助于艺术家借助经典作品所积淀的历史内涵和美学价值进行创新,让大众于似曾相识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但作为一把双刃剑,这种艺术生产方式对于创作者的艺术智慧和政治智慧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梳理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的理论家、实践家对于相关问题所给出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后,本文进一步通过对中外文化生活中改编类文艺创作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新时代的创作者需要在尊重原作、追求创新、合法合规以及考虑受众等多重因素中找到平衡,既要彰显艺术家个性化的创造力,又要维护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而为新时代创造出新的经典。

    2024-10-14详情
  • 引人进入文艺评论之门——评《文艺评论概要》(李修建)

    《文艺评论概要》的出版因应时代所需,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内容科学全面,作者阵容强大。全书介绍了文艺评论的总体理论问题,以及13个文艺门类的评论方法。编写者有着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评论写作经验,保证了该书的学术质量。二是强烈的历史意识与鲜明的价值立场。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皆纳入历史脉络之中予以解析,所得结论令人信服。三是提供了文艺评论的写作示范。13个文艺门类的评论,依据评论的对象与特征、评论的类型、评论写作及示例三部分展开,示例部分的设置尤为精彩,为读者进行各文艺门类的评论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

    2024-09-20详情
  • 为文艺评论添加“增量”与“变量”——读《文艺评论概要》(刘大先)

    《文艺评论概要》以通识性与专业性结合的读本方式,系统讲述了文艺评论的基本认识框架、完整知识体系、总体发展线索和具体表现风貌。该书体现出整合中有创新、典范里寓实践、补苴罅漏与协商共识相结合的特点,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文艺评论的“存量”之外添加了“增量”和“变量”,实现了面向普通公众的公共知识传递与公共价值确立的目标。

    2024-09-19详情
  • 一部充满学术情怀、现实观照和行业特色的书——《文艺评论概要》评介(胡一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编写的《文艺评论概要》于2024年4月出版。该书对文艺评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等作出论述,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中外文艺评论名篇佳构,解剖麻雀,金针度人,生动回答了文艺评论“是什么”“怎么写”等问题。全书紧贴现实、聚焦问题、结构宏大、新见迭出,特别是关于文艺评论的“跨性品格”、文艺评论与文艺史的关系、文艺评论的价值标准以及新媒介艺术评论等方面的论述,具有较强的学术原创性。作为一部凝聚学术共识、推进专业建设、引领行业繁荣的学术著作,《文艺评论概要》必将为新时代文艺评论继续前行提供重要借鉴。

    2024-09-14详情
  • 《雷雨》中的“雷雨”——纪念《雷雨》发表90周年(林克欢)

    《雷雨》是一部构思精妙、结构严谨的作品,人物关系复杂,劫变轮回,惊思骇念;情节延展,草蛇灰线,时隐时现;不可思议的巧合与难以窥破的生死纠缠在一起,可以感知的惨烈与难以理解的野蛮含混渗合,伦常失序的现实场景与生命隐义的大哉问互为表里。全剧虚实相生,文外曲致,极具黑色深度的女性形象,日常生活的生存危机以及寄寓于现实场景之上的哲学/神学维度,其题旨与深意何在?引发此后近百年朱紫各别、莫衷一是的纷争。事实上,如何在舞台上以有形表现无形,如何表现超越现实场景的哲学/神学深度,既造就了曹禺的辉煌,也困扰了曹禺整整的一生。

    2024-09-14详情
  • 杂糅奇观与自我神话——论近年来我国传统神话传说的影视改编(李宁)

    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古代神话传说的影视改编形成文化热潮。通过转置、扩展与修正等策略,改编者们打造了多元文本世界,并体现出构建故事世界的冲动。这些作品以挪用、拼贴等方式打造后现代/全球化情境下的杂糅奇观,并明显体现出二次元文化的数据库创作的特色。但是,过度杂糅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本内部的分裂与文本之间的冲突。创作者有意构筑起现代个体的自我神话,将成长叙事与反叛精神嵌入现代家庭结构中,以反抗式认同实现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耦合。这波改编热潮体现出更为强烈的现实介入性和显著的神话现实主义趋向。

    2024-09-12详情
  • 雾中风景:影视改编实践的几个核心命题(梁振华)

    在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下,如何将文学的精英化表达与影视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是改编的重要使命。在二者之间对接、转换和生成的动态过程中,影视创作呼应着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意涵、文化趣味,又在还原、补缀、重构、再生的改编策略中重新缔造着诗意。在文学与影视之间若隐若现的关联中,笔者试图以实践经验廓清隐藏在迷雾中的风景。从媒介转译之“镜”到意识形态之“灯”,影视创作正在戏剧化、动作化和形象化的情境叙事中探寻着自身的出路。

    2024-09-12详情
  • 文本与IP:改编活动的当代认知(陈宇)

    本文系统探讨了影视创作中IP改编从古典美学认知到现代美学认知的转换,强调古典改编理论主要关注原始文本在特定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演绎和跨艺术门类的内容转化,而现代改编理论则强调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主体性和开放性。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文章展示了从原始文本到现代IP建设的转化路径,体现了IP改编在数字时代的独特价值。最终得出结论,认为IP改编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一种具备现代美学态度的扩展性再创造。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改编活动将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更大的学术关注和实践意义。

    2024-09-05详情
  • 跨界的重制——从《繁花》改编切入(张颐武)

    本文从电视剧《繁花》切入,探讨当下“改编”的发展。通过对于“改编”形态的探究,分析“改编”在当下的影视文化发展中的特征。

    2024-08-28详情
  • 文明互鉴与丝路精神复兴的创造性拓进(牛宏宝)

    丝绸之路是最具世界意义的跨文化语境空间存在,内嵌着一种跨文化语境的历史运作,在其中,不同文化所形成的知识和意义阐释得以传播、交流,新的知识、意义和心理、精神空间得以探索、凝聚和创生。而丝路精神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蕴含于丝路历史运作中的跨文化智慧的复兴和创造性转化。“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在现代更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中,对本土传统和异文化他者的资源进行基于主体性的选择和创造性转化,以创造性的力量生成新的文化主体性,以深弘的格局展现了新时代在赓续和创造性发展丝路精神方面所取得的切实的进步。

    2024-08-02详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