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追看微短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活动。作为一种充满活力与潜力的新兴网络文艺样式,微短剧延续了网络文学中的爽感体验,在情节模式、叙事套路和人物设置上呈现出典型形态,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可以逃离现实困境的心灵幻境。在竞速逻辑下,微短剧的生产机制强化了图像层面上的爽感体验,在故事节奏、运作方式和观看模式上呈现出新特点,带给受众瞬间体验。然而在观看之后,人们又再度被焦虑所裹挟,沉迷于心灵幻境,迷失于瞬间体验,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我们要从多维向度寻求疗救良方,用心创作兼具爽感和价值的微短剧作品,不断扩容产业业态,共同营造良好生态和发展环境,努力弥合人们的焦虑体验,推动微短剧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中华美育精神发展的脉络中考察王阳明美育思想的特点和意义。王阳明的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礼乐精神一脉相承,其核心在理想人格的培育即人格美育。王阳明的人格美育思想在三个方向上体现出自身特点。在生命境界论中,王阳明对“狂者胸次”和“真洒落”境界的认同和追求,使学派中人气概非凡、个性鲜明,也影响了文艺中的童心说、性灵论和情本论。在理想人格论中,王阳明通过对“万物一体”之境和“圣人成色论”的阐发,使圣人从高山走向大地,成为凡人,而凡人成为圣人,出现了“满街人都是圣人”的命题;同时在美育标准上,提出了“与愚夫愚妇同德”的命题,体现了美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在审美教化论中,王阳明提出“随才成就”的主张,把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以教育者、施者为中心转变为以“才”为中心;在充分尊重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美育的一系列主张,完成了美育史上的“发现儿童”。王阳明的人格美育思想是明清时代美育民间化、通俗化和普及化潮流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美育精神这一走向的重要力量,对今天的美育也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中国艺术乡建的问题源头和基本现实。本文试图在梳理全球视野下艺术链接土地的诸多形态和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分别阐发近十年来中国艺术乡建的“介入式”和“融入式”两种模式的特征属性,继而在重访与重构中国乡村的立场和行动结构中,提出关于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路思考。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声乐套曲创作开创性凸出,是 20 世纪中国音乐民族化探索的标杆。该作品的成功源于作曲家王立平对民族化新音乐创作的执着追求,他真切握住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在三方面的探索成效卓越:关注古典诗乐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地倡导并实践“十三不靠”的音乐民族化创作方法,并专门培养歌唱家开拓“一唱三叹”式的民族化唱法,在传统声乐美学的创新转化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中华民族具有以美育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崇尚“大美”以“成大人”的中华美育传统,使中华文明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内生活力;在中华民族追求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历程中,中华美育传统被激活,人民文艺和大众美育得以开启;在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中国之艺、人民之艺和时代之艺创造新时代文艺的“大美之艺”,要建构全学科课程教学系统、全过程学校育人系统、全场域社会资源系统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大美育体系,使“大美之艺”全面渗透日常生活,让所有人在所有场域都能获得艺术与审美的陶养,使中华民族带着东方之美的风雅走向伟大复兴。
20世纪末,钱学森对文艺与科技的关系作出了大量论述,当代的多种热点现象证明了其构想的前瞻性。以“钱学森构想”为契机,厘清文艺高质量发展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位置与功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文艺高质量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在创新潜力的激发、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资料的升级、劳动对象的拓展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方面都得以体现。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为文艺高质量发展带来改变的契机与颠覆性的挑战,它不仅推动了文艺形态的更新,还扩大和挑战了文艺批评的边界与方法,带来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传播方式,为培育高质量文艺作品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激活了新兴文艺的消费业态,促进了文艺事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系列致敬经典的美术类电视节目,如《美术里的中国》《诗画中国》等,以数字视听媒介再现经典美术作品,形成跨媒介的融合创新艺术形式,超越造型艺术的固有边界,建立多重维度的文本叙事,促使“精英艺术”走向“大众艺术”。这种跨媒介传播和融合创新可进一步挖掘出原作潜藏的精神意蕴,有效扩大美术作品的传播力、审美感染力,培育提升受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数字时代造型艺术的跨媒介传播和融合创新为文艺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如何有效应用新技术新媒介推动这种创新,并有效抑制其负面影响,是今后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美术展览如“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无问西东2023: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究展”先后面世,这些展览不仅以多元的形态与风格昭示着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还提出了多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命题。本文从展览的主题、作品与学理层面上,对这些展览尤其是“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予以系统性的评价。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跨文化、跨国别的创作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其代表性作品印证了一个真理:“丝绸之路精神”将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惠及全球,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同时,本文还较为深入地讨论了各个展览所提出的学术命题,如“新中国画”“新水墨”的历史属性与当代意义,“中国油画学派”主张的建立,版画、雕塑的当代性探索,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等。本文最后将各个展览的意义指向了“文化主体性建构”这一重大理论课题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指向。
谈梅兰芳表演艺术或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核心是梅兰芳,那么梅兰芳是谁,怎么理解“梅兰芳”,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判断,这种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关乎对梅兰芳的评价和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梅兰芳”一词起码有三层含义,即梅兰芳个体(单数)、梅兰芳集体(复数)、梅兰芳象征。梅兰芳个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本义梅兰芳,或者狭义梅兰芳,是梅兰芳本我;而梅兰芳集体就是复数梅兰芳,这个集体大于“梅党”,梅兰芳是个体的,也是非个体的,个体与集体是对立的统一;梅兰芳象征亦即代表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21世纪以来数字媒介的高速发展和日趋智能化,使媒介越来越成为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批评的决定因素。媒介的强力介入对传统文艺批评的基础理论构成了冲击,也为文艺批评的学术建构提供了新的机遇。媒介视角和媒介理论与传统文艺批评要素、基本逻辑和学术资源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智媒时代文艺批评学术建构的重要基础,不仅将使媒介批评成为文艺批评的主流方法,也将使各种传统文艺批评实现媒介化转向,由此形成文艺批评新的学理生成逻辑,在意义发掘、价值阐释、分析与阐释方法以及主体重构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的学术建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许多在西方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著作却没有被囊括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之中。本文结合能动性概念和19世纪西方政治文化语境探讨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何种特质才能使文学作品走出国族的藩篱,具备探讨各类全球议题的“世界性”。本文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中涉及的文学著作在阅读与传播过程中,其叙事主题和叙事结构通过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能动地反思和参与了全球无产阶级共同体、全球无产阶级世界观念和全球无产阶级经济观念的构建。即,参与塑造超越国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话语成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甄选“世界性”文学著作的重要着力点。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展现的关于文学“世界性”的思想为探讨文学批评如何应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以及如何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河北省易县八佛洼辽代三彩罗汉造像是以琉璃工艺制作的罗汉像,民国期间发现于易县八佛洼半山睒子洞中,而后被国外古董商带到世界各地,现存世仅11尊,收藏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博物馆中。这批罗汉造像在西方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中国写实主义雕像,从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深受美术史学界的关注,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原产地点进行补充论证,对其造型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与山西、山东两座宋代寺庙中的罗汉造像部分表现形式接近,极有可能与这两地的宋代罗汉像参照了同种绘本或彩塑,进而对易县三彩罗汉造像的艺术特点及陈设配置等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探讨易县三彩罗汉造像极高的艺术价值,认为其代表着中国古代写实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并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遵循。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人民性话语实践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在创作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表现对象上,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故事;在价值指向上,聚力塑造时代新人、先进典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形式上,广泛运用重生、穿越、“金手指”、硬核叙事等爽文技巧,推动主旋律文学的青春化、时尚化、趣味化表达。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人民性话语实践要自觉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找准主旋律与艺术性、思想深度与网文“爽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新世纪初产生的中国杂技剧创演潮流作为当代剧场跨媒介实践的重要形式,是杂技与戏剧、音乐、舞蹈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媒介再媒介化的中国艺术成果。在西方后戏剧和新马戏创作理念影响下,中国杂技剧成为具有中国性、世界化的跨媒介剧场艺术,业界探索性地把有剧情、有人物、有情节及视觉奇观的杂技剧视为一种新型的戏剧性舞台演出样式。中国杂技剧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再次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与海外商业演出的主力军之一。
歌曲《我的祖国》在吸收转化中国传统曲艺元素和西方音乐形式基础上,构造出属于当代中国的民族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借由倒错的“领唱+合唱”的结构,以合唱之声反向指引领唱之声,将党的声音化作人民的声音,从而重塑人民的肉身。通过自己的喉咙歌唱出这些声音的每个人,都是当代中国的表达主体。这种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广泛并持续地作用于当代中国人的感觉结构,是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实践的代表性案例,能够体现当代思想具身于人的方法。
刘慈欣小说《三体》作为大国科幻的创作标杆,通过世界构筑、时空扩展、叙事增殖等跨媒介叙事路径,构筑了一个多元开放、持续生长的故事世界。讲好大国科幻故事,可以从《三体》跨媒介叙事实践中获得经验与启示:一是构想别样的世界秩序,精心构筑并持续扩展故事世界;二是探寻叩访中国历史,以“秘史”“别史”等书写打开多重时空褶皱;三是鼓励粉丝汇聚集体智慧,直面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本文以近年来两部重要的电影作品《战狼Ⅱ》《流浪地球》为例,来说明新主流文艺如何传达出与当代观众有着强烈共鸣的新的主流价值观。本文指出,新主流文艺最为独特之处,是创作者不断在影视等大众文化作品中,以新的叙事方式去表达属于当代中国的新情感。本文认为,中国的新主流文艺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取得重要突破,既在于中国长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构成的强大理论基础;也在于中国的创作者们,扎根于当下中国的发展状况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不断尝试以现实主义为出发点,吸收传统中国的艺术感觉,去创造属于当代中国的新艺术表达。
从先秦“中”“和”观念发展而来的“中和”思想规约了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与价值鹄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在书法中,“中和”体现在“情感”的中节合度、“法则”的对立统一、“风格”的众体兼备等方面,是各种风格元素交融互渗之后的典范形态。当代书法界应抑制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的冲动,回归中和的审美心态,书家要实现笔墨与情感的共舞;创作上力避纯视觉化的倾向,依照“中和”的美学圭臬,对作品形式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加以探究与验证;同时应注重书法生态的整体平衡,兼蓄并包,和而不同,以臻至“中和”之艺术胜境。
作为大众文化景观,话题电影在近年所取得的亮眼票房成绩与所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是当前社会文化的产物,亦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表征。话题电影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话题性与情绪性转译建构起影像世界,并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实现了多元循环的传播效果,但其生产者模式并不稳定,作品也存在商业性体制生产压倒艺术性作者表达的问题。基于这一现象,探索电影“中国性”表达的高效实现方式,并建立互联网传播时代电影品牌化营销策略,是完善我国电影产业体系的一种可能性路径。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女性主体得到充分赋权,不啻传统男性视野下的单调与固化,女人或者说是女性形象正向着独立、自洽的“她者”过渡已成事实,不止是形而上概念和观念的演进,形而下层面的全方位变革也为该分化过程提供了持续动因。作为映照现实的剧集作品自然无法回避该定向趋势所带来的全方位变革,由“女性”到“她”的转向,也正为现实题材剧集创作提供了更为多维的通路。告别男性视阈下的单边话语霸权,国产剧集中的“她”们拥有了更为多元的生命力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