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2024美学: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美学体系建设(林琳)

    2024年,中国美学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致力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中建构中国特色美学体系,深化美学原理研究以夯实体系建设之基,汲取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精髓,纵深开掘中国美学独特性、标识性思想理论及其范畴体系的逻辑肌理,探源开阔中国美学史与地域文化研究范式,同时与外国美学互通互鉴,主动回应AI技术等带来的学术挑战,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创新活力,彰显了美学学科的生机与深度,为新情态下人类文明与教育发展提供了中国美学智慧。

    2025-03-12详情
  • 2024设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领与日常重塑(殷波)

    2024年,中国设计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引领,在大国重器等关键设计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促使开放性、生态化的服务产业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并着力构建生活情境的设计实践向着深层次发展,实现了国计与民生的多维建构、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生活实践与文化追求的进一步提升,呈现出中国设计发展新的面貌和活力。

    2025-03-11详情
  • 2024艺术学理论:多维度推进自主理论建构(卢文超)

    2024年,艺术学理论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五方面的态势。在艺术理论方面,对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的探讨不断加强,学科基础进一步夯实;在艺术批评方面,自主性艺术批评实践不断深化,话语体系进一步构建;在艺术史方面,对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和反思成效显著,新的篇章进一步绘就;在艺术跨学科研究方面,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地理学等加深对艺术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之间关联的认识,新的视野进一步开拓;在艺术与科技方面,对人工智能艺术、数字艺术、电子游戏等现象进行创新性探究,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特质进一步凸显。总体而言,2024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旋律是多维度推进自主理论建构,呈现出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强化学科交叉、在面对文艺现实中建构自主体系的良好态势。

    2025-03-11详情
  • 2024网络文艺:破界、沉浸、产业中的新突破(禹建湘)

    2024年,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将“网络文艺”分单项列入“优秀作品奖”,在网络文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艺不但在IP改编及跨平台的剧综联动、影剧联动中成绩斐然,而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旅、教育、健康等跨界融合,在破界中寻找新赛道。在科技的加持下,沉浸式的创新作品呈井喷状态,丰富了网络文艺的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用户体验。网络文艺的产业化是其发展的基础,2024年我国网络文艺产业方式不断优化,海外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趋势。

    2025-03-07详情
  • 2024艺术产业:多维创新驱动的全景生态(向勇)

    2024年,艺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艺术产业涵盖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流通和艺术消费等诸多环节,包括文学、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数字艺术等多个门类。2024年度的艺术产业经历了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波动,在内容创意、渠道推广、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海外传播和政策治理等六个维度都表现出显著的创新价值,展现出艺术产业领域周期波动与结构调整并存的全景生态。

    2025-03-05详情
  • 由传统看未来——我的人工智能绘画的心路历程(舒勇)

    艺术是我内心里的浩瀚宇宙,各种各样的创作方式就是我内心宇宙里闪烁着各种亮光的星星,它们发出耀眼而独特的光芒。

    2025-02-11详情
  • AI作曲技术的创新实践与研究(刘灏)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完善,AI技术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AI作曲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自动作曲,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使普通人也能参与专业创作。目前已有众多AI作曲平台及工具,如Magenta、Suno、天工SkyMusic等,本文首先分析了AI技术在音乐生成、风格迁移、音乐补全等方面的应用。其次,以上海音乐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AI作曲的应用为例,展现其在非遗传承、声音疗愈等领域的强劲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I技术也对音乐艺术产生冲击,但音乐工作者应积极融合新技术,推动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

    2025-02-07详情
  • 从三重视角看人工智能绘画的现实与未来(盛葳)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并在全社会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艺术创作。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画家挑战着人类艺术家,并引发了众多争论。本文从技术史、艺术史、人文主义三方面综合探讨人工智能绘画的现状与前景。从技术逻辑来看,人工智能画家要创作出能与人类大师相媲美的艺术作品并非难事;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通过既有数据学习来进行创作的人工智能画家要创造全新的艺术范式则很难;而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如果人类社会仍建基于人文主义,人工智能画家就不可能取代人类画家;最后,远瞻未来,也许随着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我们可能成为碳基和硅基融合的“新人”,艺术也会成为相应的“新艺术”。

    2025-02-07详情
  • 生成式AI是作者吗?(杨光)

    生成式AI是作者吗?对该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作者是什么?通过梳理西方作者概念史从“歌者”到“生产者”背后的技术史景深可以看到,“作者”的数次重要“变容”中均潜藏着声音、字母表、书写、印刷、影像等一系列技术史转型对文艺理论话语进行“重置”的种种痕迹。这些痕迹隐微而具体地存在于“驱逐诗人”、从抄写者到现代作者、《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等事关“作者”的理论话语中。基于对作者概念之技术史条件的初步探索,本文认为,生成式AI不是作者,而是“作者”这个概念在数智时代再度重置的技术史动因。生成式AI的真正挑战在于它正重置着“作者”这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其正在将“无死性”和“动物性”铭刻进今天的“作者”概念之中,从而实现着作者概念的去“人”化进程。生成式AI时代的作者理论在历史上首次面临着如何处理“人像”作者与无死的动“物”这类“非人像”作者之间复杂关系的难题。对此难题的回答将决定“作者不死”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仍然能够在生成式AI的时代成立。

    2025-02-06详情
  • 建构中国话剧评论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陈吉德)

    建构中国自主的话剧评论话语体系要把握好传统、世界、现实三个维度。传统维度是指回到历史,积极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世界维度是指以鲁迅“拿来主义”的眼光向世界戏剧、世界文艺理论学习;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在国际戏剧平台上主动发声与踊跃亮相。现实维度是指打造新概念,创造新范畴;创建科学的话剧作品评价体系;拓宽传播路径,增强传播效果。

    2025-01-24详情
  • 传统文化对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影响——从“五四”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考察(王廷信)

    考察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应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入手。文化的自主性决定了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自主性,而文化自主性的形成,又未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期间经历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国民革命的高涨和转折、抗日战争的爆发等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针对文艺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而在抗战背景下,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文化根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文艺观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凸显。这种文艺观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产生了强大影响。认识这段历史,对我们思考新时代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01-08详情
  • 在承继中创新——当代美术评论话语体系建构之思(黄宗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必然就成为艺术界应该回答、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本文着重从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评论话语体系的理论之思、历史之脉和创新之维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本文认为,创新自主的美术评论话语体系是建构中国式当代美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的艺术理论与评论的传统文脉是美术理论创新与话语体系创新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参照。在明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赓续中国传统、立足中国实践、凝聚中国经验、面对中国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创构体现话语主体的价值诉求、精神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史观、表达范式的自成一体的中国当代美术评论话语体系,是文化自强精神的体现,也是文明互鉴视域中,中国美术理论评论家们应肩负的学术担当与时代使命。

    2025-01-07详情
  • 时代机遇、主体立场与全球对话——关于构建中国自主设计评论话语体系的思考(祝帅)

    当前,在交叉学科设计学的建设中,来自艺术学背景的学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艺术学作为交叉学科的一支,应该与工学协同合作,各自发挥重要的力量。对于艺术学取向的设计学研究而言,其自身文科的属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亟需建立由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的自主知识体系。在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设计评论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本文以设计评论为中心,提出中国自主设计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将为现阶段中国特色设计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及启示。

    2024-12-13详情
  • 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的原则、路径和方法(赵建新)

    当代戏曲艺术在剧目题材、舞台风貌和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要在“两个结合”的前提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础,立足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境遇,在时代发展中把握新的戏曲形态和旧有传统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坚持历史的原则和动态的原则,立足融合、实践和民间三种路径,尝试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文本和舞台相结合、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等四种方法。

    2024-12-12详情
  • 中国自主影视理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维度(赵卫防)

    中国自主影视理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命题,民族话语、现代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四个维度是该体系建构的主要维度和目标。民族话语主要表现为中国影视理论评论体系中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审美观;现代话语主要呈现为这一体系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以及与西方理论的平衡性;大众话语主要体现为这一体系生产和传播的大众性;国际话语主要体现为这一体系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以上四个维度在中国自主影视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中“四位一体”并相互作用。

    2024-12-06详情
  • 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何中华)

    在现代化的狂飚突进中,现代性的话语霸权造成了中国文论叙事方式被同化的趋势。它使我们从一个“他者”视角读出以往不曾读出的含义,但也导致中国审美传统之固有特质的遮蔽,更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隐遁。中国文化重体认和亲证的基本旨趣,规定了中国文艺批评的特有方式和取向。与西方审美传统重再现、求形似、偏写实不同,中国古典审美方式重表现、求神似、偏写意。中国的审美创造总有一个道德负荷,即发挥伦理教化功能,因而拒绝唯美主义。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审美的,是诗意化的文化。在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如何维系并捍卫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任务。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2024-12-06详情
  • 文明互鉴:建构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新视野(曹顺庆)

    中国文艺评论自成体系、自成特色、自成话语,广涉诗文、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然而,近现代以来形成的“崇西”“唯西”文明观,忽视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以西方文明为标尺、以西方理论为元话语,遮蔽、歪曲、贬低着同为理论话语的中国文艺评论。本文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首要任务在于重塑文明观,这是各学科(含文艺评论体系在内)能否挣脱既有西式框架束缚,实现自我反思与创新的根本前提。重塑文明观,秉持文明互鉴的视野重审中国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重现“历史中”“世界中”“文明中”的中西文艺评论话语的对话与互构,最终落实到创新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是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

    2024-12-06详情
  •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段吉方)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中国文艺评论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话语自主建构是其重要呈现方式。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仅仅是话语本身的问题,还应该深植于它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过程。从学科角度看,中国文艺评论有其独特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特性,这方面的内容是其“中国”属性的标识;从学术角度看,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评论、评析、鉴赏、论说层面,“建构”之所以是“建构”,还需要展现出对当代文艺问题的理论把握的高度、思想表达的厚度、时代观照的深度,最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2024-11-08详情
  •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王德胜 李雷)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问题域或话题关注点,而且在文艺性质与功能、文艺批评标准与原则、人物形象塑造等核心问题的观念主张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或精神相通性。

    2024-11-08详情
  • 从传统诗文评到当代文艺评论(袁济喜)

    诗文评是中国固有的文艺评论形态,来自于古代学术分类与目录学。它具备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将价值思想、知识体系与文艺评论融为一体,讲究文艺鉴赏与文艺评论的直觉象喻,同时又有形而上的思辨性与日常生活的趣味性,通过论文、品第、选篇等方式进行评论。诗文评与现代文学批评和而不同,彰显出民族审美方式的特征,在当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与文艺学相会通。通过深入的研究,诗文评必将融入现代文艺评论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2024-11-07详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