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智联忠)

2021-07-2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智联忠 收藏

  现实题材是戏剧创作的重要领域,如何创作出优秀的现实题材剧目,是当代戏剧继承发展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对现实题材戏剧的创作高度重视,各省区市通过剧本征文、戏剧节剧目展演、创作研讨会、艺术基金资助等方式加强创作,大力促进精品剧目的生产,现实题材领域也产生了不少优秀剧目。不过,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在数量剧增、遍地开花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重视。

  现实题材作品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其具有观照现实的及时性、题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思想意义的现实性,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特征是其与历史题材剧目相比较而言更为突出的优势,不仅要充分保持,更要转化为艺术上的风格特点。如何面对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呢?

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

  尊重艺术规律 扎根现实生活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客观地说,艺术家的生活体验、积累工作伴随着其一生的创作实践过程,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直接经验,也要有效地通过各种方式汲取间接经验,从而不断丰富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对剧作家而言,如果对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不熟悉甚至仅仅知道只言片语,又如何能下得了笔呢?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实践中,包括剧作者在内的剧组成员为深入推进剧目创作,除搜集相关文字资料以外,都会进行实地采风,有的还会进行多次调研讨论。通过调研采风获取相关题材、人物的资料和信息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歌曲创作、报告文学写作而言是可以的,对话剧、戏曲等戏剧创作而言却远远不够。一句话,实地采风不能等同于体验生活。

  生活不等于艺术。知名戏曲理论家何玉人强调:“戏剧要在音乐、表演、程式、舞台限制等因素的规范中进行文学创作。剧作本身还要集中、凝练、有冲突,在一定的时空内实现艺术理想。”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作者必须脚踏实地地完成由体验、反思现实生活到构思、表现独特生活,塑造典型人物,传达深刻思想的艺术化过程。没有经过这种复杂而又漫长甚至痛苦的审美过程,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便只能停留在对生活的原样描述上,这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诸如题材雷同、人物缺少生气活力、事件情节一般化、叙事碎片化、结构松散等。秦腔《西京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城市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青年人艰难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人格问题、人的梦想等,以小故事折射出社会的大问题。其作者知名剧作家陈彦住在陕西西安文艺路附近,这里有上千的外来务工人员工每天在做着各种交易。他多次碰到来自镇安的老乡,乡党们向他讲述着离开家乡后生存的艰难,也有很多打工趣闻。随后,他用了3年半时间思考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逐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最终从这些故事中打捞出了“诚实劳动,安身立命”持守恒常的精神价值支撑点。剧目上演后广受好评,至今已演出五六百场。由于舞台剧容量的原因,好多收集的素材都没能用上,凝结了陈彦多年对城乡二元结构中许多问题的思考,最终又写成了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足见剧作家对这段生活的把握有多深入,情感有多浓烈。

  通过典型事件突出主要人物

  戏剧艺术有了扎实、丰富的现实生活做基础,还必须经过剧作家的心灵展露书写出新颖曲折的故事,突显出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戏剧艺术也是如此。如若剧作家包括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仅仅发现了一个故事、事件而没能深刻把握其中人的重要价值,没有发掘其内心世界,那么,这仅仅是一个基本素材而已,还没有成为创作的题材。知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说:“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说明文艺包括戏剧在内其讲述故事、展现生活、推动情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舞台上塑造真实可亲、活生生的人,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把剧中人当成推进故事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的成功作品为人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如元杂剧《窦娥冤》中关汉卿通过善良妇女窦娥冤狱揭发、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和底层百姓反抗斗争的意志,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经典话剧《茶馆》通过胆小自私、精明干练的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及常四爷等的人生际遇展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程派名剧《陈三两爬堂》塑造的是一位铁骨铮铮、不徇私情、才情满腹的妓女陈三两,至今仍常演不衰……有不少作品甚至直接以人物的姓名为剧名,如传统戏曲《秦香莲》《王宝钏》《红娘》《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时迁盗甲》,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话剧《狗儿爷涅槃》、京剧《华子良》、川剧《金子》等。传统戏曲剧目分老生戏、青衣戏、武生戏、花旦戏等不同行当的戏码,既体现了戏曲艺术行当化、程式化的创演手段,同时也是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视。历史上,享有“活关公”“活张飞”“活包公”“活子都”美誉的各剧种戏曲艺术大家,也由于塑造人物的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和性格鲜明而闻名遐迩。这些都证明戏剧作品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而要集中笔墨落在具体人物身上,通过人物行动、思想性格展现时代背景、社会关系及价值理念。

  突破生活中具体的现实真实,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构建舞台观演场域的艺术真实。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尤其是英模人物、感动中国人物、地方名人等具体真实的感人事迹和精彩故事,应该天然地具有真实性、亲切感和时代性。然而,在戏剧舞台上还是会出现“现实题材不现实”“真实人物不真实”“感人举动不感人”“悲剧事迹不催泪”的怪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戏剧剧本要围绕着人来写,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不可缺少,写人的生活就不能背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正常情感和行为习惯。那么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剧本的写作中就必须深入挖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思想行动、思维习惯、说话方式等都要形成有机的统一,形成个性化的表现。作者在阐述思想情感、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充满功利性地直奔主题,不能直白暴露心里话,必须通过角色自身的行动予以展现。

  突显舞台艺术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绝不能成为剧场里的教科书、活报剧,必须突显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现实题材戏剧作品直接取材于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活生生的真实人物、依托感人的动人事迹,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戏剧艺术绝非徒有形式的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相反,历史上经典剧目的铸就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然而,人们在注重其思想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作为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方面的审美特性——艺术性。没有了艺术美感的戏剧剧目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再怎么拥有雄心壮志也无济于事了。有些剧目以某位干部为对象,命题作文般恨不得满台宣扬这位干部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积劳成疾的优秀品质,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诸如类似情节的作品并不少见,恰似前文讲的“失去翅膀的雄鹰”。主人公甚至在剧中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工作狂,不管父母、老婆、孩子,还要独断专行牺牲家人的合法利益以突显其高尚品格。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塑造方法绝不是在树立榜样,甚至可以说是简单化、脸谱化和在异化他们,即便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大公无私到铁面无情的人,也必须在戏剧舞台上完成艺术性的处理和审美转化。

  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应该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知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写文章要明白晓畅、条理清晰;写戏却正好相反,要千回百转、不厌其烦、曲折不前、峰回路转。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现实题材戏剧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艺术问题要不断探索,让我们发扬戏剧艺术精神,不断攻克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创造性地运用戏剧艺术独特手段表现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竭力构建舞台艺术的审美空间,表达独特的艺术发现,推动创作繁荣发展。

 

  (作者:智联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可亲、可敬、可爱一娘亲(智联忠)

  “旧瓶装新酒”的战“疫”文艺反思(智联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