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人艺五虎”同台飙戏,《哗变》再登首都剧场

2018-10-1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收藏

话剧《哗变》剧照  李春光  摄

  国庆黄金周,在众多的舞台演出中,北京人艺也毫无悬念地给出了“黄金”级安排——经典话剧《哗变》再登首都剧场,于10月1日至11日,演出十场。

全部靠“话”支撑令观众为之叫绝

  1988年,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的《哗变》在首都剧场首演,北京人艺著名演员朱旭、任宝贤、顾威、杨立新等主演。这样一部全部靠“话”支撑的清一色男角的话剧,在当时的话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让舞台下的观众为之叫绝。2006年,重排版的《哗变》上演,曾经的副导演任鸣担任重排导演,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中青年演员接过这部已经赢得无数赞誉的经典名作,到今天已经过去12年。

  《哗变》的30年已经成为一种话剧现象。任鸣称,“观众喜欢看优秀的话剧,也喜欢看优秀的演员。 ”他认为,如今的《哗变》是北京人艺对于经典传承的一个优秀示范,“什么是好的传承,就是不止传承人艺的风格,还要传承人艺的精神。我在冯远征、吴刚、王刚等演员身上就看到了这种精神,他们有对于人艺的责任和使命。 ”

与《哗变》一同成长的名演员

  没有场景变化,整个舞台就是一个军事法庭的现场,演绎着被告、原告、检察官、辩护律师与证人间,丝丝入扣的质询,充满机锋的唇枪舌剑。整部戏全靠演员的语言来支撑,因此《哗变》也被称为话剧舞台的教科书与试金石。

  能够走进《哗变》剧组的演员无一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就如饰演魁格的冯远征,他对于12年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会儿对于我们几个来说,正是最好的时候,我们的年龄、阅历、演技都趋于成熟。更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老艺术家们都在,朱旭老师是我们的艺术指导,他曾对我说,当年赫斯顿导演是如何说这个角色的。他传递的是对于角色的要求,而对于台词的处理,则希望我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这就是让我们得到精髓,但又不去模仿。 ”冯远征说,“我们在《哗变》中继承的不只是老艺术家们留下的戏,更是他们做人做戏的传统。 ”

  同时出演过两版《哗变》的吴刚,近些年因《人民的名义》而“大火” 。从前一版的玛瑞克到现在的格林渥,他与《哗变》一直在一起经历和成长,“1988年《哗变》排练,我站在门口看,后来因为剧中老演员的身体原因,我曾经准备过格林渥、基弗两个角色,但是后来没有上场,最后我出演了剧中的玛瑞克。到了新版,我接过了格林渥,真的是为此准备了十几年。演出是阅历的叠加,所以我们每一次都会跟原来不一样,但一样的是对于舞台的敬畏。每次站在舞台上,我都对自己说,不能丢人艺的脸,不能丢我们前辈先生们的脸。 ”

人艺话剧《哗变》

“想演又怕演”的“正宗”的话剧

  《哗变》台词的密度之大、难度之大,让演了多年的演员仍感压力。演员们说,演别的戏,到了演出前6点半化妆间都还有人,可是到了《哗变》 ,根本找不到人,原来大家都各自找一个角落去默词儿了。

  饰演查理的王刚透露,每逢演出,自己在家要默三遍词儿,再加上晚上的演出,感觉一天要演四遍。“真是又想演又怕演。 ”“12年前接到这个角色,我心想这样的戏,词儿能说好就不错了,还需要演得精彩,真的是磨炼演员。 ”

  成熟的演员感觉到作品带给他们的磨炼,年轻的演员更表示这部作品是培养青年演员的土壤。其中,此版的玛瑞克饰演者王雷就从自己的上一个本命年,演到了又一个本命年,“当年我还是刚入院不久的年轻人,上台还在展示自己的嗓音,听着朱旭老师讲的话还很懵懂。但看着哥哥们的演出,加上自己的磨炼,到了今天逐渐理解了。我在一点一滴地改变,也许观众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是我希望这种积累能够由量变引起质变。 ”王雷坦言。

  “ 《哗变》让我知道什么是正宗的话剧。 ”任鸣曾多次这样表示。而这样一部走过30年的话剧,无论是剧本和翻译语言的精妙绝伦、内容主题的撼人心魄,还是导表演二度创作的魅力等,都让人相信,它的舞台影响力还会继续影响今后的一代代演员和观众。

 

  延伸阅读:

  评话剧《白鹭归来》:找到乡土 找到根

  话剧《开炉》:开中华民族精神之炉

  话剧《茶馆》为何常演常火?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