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展现技艺美,是武戏创作的终极目标吗?

2022-08-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谢雍君 收藏

近日,“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受到京城观众的热捧,关于戏曲武戏传承的话题再次引起业界的热议。

新世纪初,戏曲武行面临萎缩之困境,各地戏曲院团存在武行缺门,武戏演出少,武生演员基本功退化、流失严重等问题。这限制了戏曲院团创作新剧目的能力,只能倾向于老生、小生、青衣为主的戏,即以文戏为主,戏曲舞台出现“文强武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业界行家的关注,王金璐先生曾说过:“京剧的不景气,或许就是从武行开始。”指出武行的衰微会给戏曲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整个行业的萧条。为此,重视武戏、重视武戏演员、振兴武戏的呼声在戏曲界不时响起。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家政府和文化部门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制定扶持规划,持续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和国家艺术基金之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等为武生、武旦、武净等弱势行当的传承给予优先福利。以京剧为例,自2015年至2019年,京剧界每年都有七八位净行、丑行或武行的名家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之“名家传戏”项目中成功立项,如任凤坡、刘习中、宋丹菊、马玉璋、高牧坤、张幼麟、贺春泰、张艳玲等皆为“名家传戏”项目的传承人。作为武行名家,他们为挖掘武戏人才、推动武戏的复兴付出汗水、智慧和努力。如刘习中给王浩传授了《盗王坟》,张幼麟给朱凌宇传授《金翅大鹏》,贺春泰给解天一传授《收关胜》等等。

京剧《金翅大鹏》剧照

经过十多年的呼吁、宣传和实践,国家和地方文化部门、戏曲院团对武戏、弱势行当的支持和重视结出丰硕的果实,武戏新生力量次第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这可以从近年来由国家文化部门、戏曲院团主办的各类武戏展演中窥见端倪,如2017年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武戏折子戏专场”演出,2019年国家京剧院举办的全国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及2022年“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等等,这些展演活动以继承、传扬武戏传统戏和经典剧目为宗旨,以培养青年演员、提高青年演员的演艺水平为责任,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京昆和地方剧种武戏的传承情况,涌现出一批能吃苦、有毅力、有能力的青年新势力。如主演《三盗九龙杯》的京剧武丑曹阳阳、主演《收关胜》的京剧武花脸解天一、主演《金翅大鹏》的京剧武生朱凌宇、主演《打棍出箱》的桂剧武老生王培、主演《杀四门》的婺剧女武生季灵萃等等,他们以超群的技艺凸显武戏之美,让观众记住了名字。曹阳阳从三张高台上鹞子翻身而下,解天一表演大刀削头时举重若轻、收放自如;王培在箱子上表演的三进四出的“跌箱”绝技,季灵萃表演的空中抛枪、背手接枪,稳妥准确。他们精彩的武技表演显露出规范、坚实的武戏功底,刷新了观众对武戏阳刚美、力量美的期待,为观众营造一场场技艺美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女武生季灵萃的出现,打破了当下武戏舞台上青年男演员多、坤生少的局面,她不仅耍枪花时手上功夫厉害,朝天蹬也做得干净利落,鹞子翻身稳当迅猛,而且还有一副好嗓子,可谓文武双全。季灵萃加入武生行,昭示着戏曲表演艺术异性扮演的传统在当下得到了接续,武生成才的观念更加趋向开放和理性,彰显出武生演员主体性的自觉。尽管季灵萃是浙江唯一的女武生,她的出现是个别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有聊胜于无,尤其在武戏颓势尚未完全挽回之际,有女学员愿意去习武生,其表现出的职业追求更具有感召力和精神力量,对于武戏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对于青年演员来说,传承、发扬武戏的形式美是复兴武戏的第一步。在“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中,武戏风格多样,技术难度高,说明了当下武戏的技艺传承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在线上、线下展演的29出经典折子戏中,不管是京剧、昆曲,还是秦腔、婺剧、调腔、绍剧、桂剧、潮剧、扬剧,参演的青年演员跌扑翻腾的动作娴熟有力,节奏鲜明,干净利索,如京剧《伐子都》的变脸、婺剧《杀四门》的背手接枪、桂剧《打棍出箱》的“跌箱”、婺剧《吕布试马》的腿功等等,极力张扬武戏技艺之美。还有以徒手格斗、旋子功夫等群武、群斗场面,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此外,这些新排的武戏折子戏还借鉴和融入了武术、影视艺术中的武打表演手法,强化了武打的速度、力度和难度,武打节奏更快,力度更强。与传统武戏相比,这些武戏折子戏切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具有时尚的审美品格。

京剧《伐子都》剧照

那么,传承、发扬武戏既传统又时尚的技艺美,是否是武戏创作的终极目标?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武戏未来发展的方向。尝试假设一下,假如以技术表演为武戏发展的终极目标,当前一些武戏折子戏创作、表演已经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很显然,以此为目的的武戏只有今天,却没有未来。为促成武戏走向一个宽广的新天地,我们需要换个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即武戏创作从表演技艺美出发,但又不止于技艺美,要超越技艺美,融技艺美和性格美为一体,以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终极追求。程式技艺是武戏表演的载体和手段,但不是目的,塑造人物形象才是武戏创作的更高境界。武戏演员创作、表演时,心中要有人物,揣摩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并用程式技巧表现出来,在细节处突显人物的个性化,将类型化角色转化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达到角色类型和人物个性的统一。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创作大戏、创作新戏是毕生的艺术追求,武戏演员也不例外。强调技艺美和性格美的融合,也是创作武戏大戏的前提条件。相比较折子戏表演,大戏的创作难度更大,它既要求演员全方位掌握唱、念、做、打诸种表演手法,也要求他们具备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重视细腻、深刻的内心表演,在对人物心理体认的同时,按照武戏创作规律去琢磨、创造合适的表演技法,既传达出武戏的精气神,又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有到了这种境地,武戏演员才能说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使命。

以往,因为培养一位武戏演员很难,所以业界对武戏演员的要求不高,有绝技在身的演员会被视若珍宝。当戏曲艺术面临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之际,我们该如何对待武戏和武戏演员?是按传统的要求来对待,还是将武戏置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来对待?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当一些才艺超群的戏曲青年人才在武戏展演的平台上脱颖而出时,我们对武戏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呼吁戏曲院团和戏曲编剧为优秀青年武戏演员创作、排演武戏大戏、新戏,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推进武戏在新时代的良性发展。


(作者: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戏剧家协会”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苑撷英”专栏

关于武戏丑戏展演的思考:一舞剑器动四方(王馗)

“武”中生辉、“丑”中见戏(颜全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