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人民论坛>正文

范曾: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2017-10-17 阅读: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范曾 收藏

  开栏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人民论坛》共同开办“文艺评论”栏目,刊登文艺名家、知名文艺评论家对文艺界热点事件、现象和人物的评论性文章。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他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围绕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等内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发展繁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也展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使命与担当。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人民论坛特邀数位权威专家进行研读。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往哲先贤的学说,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伟大作用。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和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文章后,我深切感受到:唯大心魄能容大智慧、大胸怀能拓大境域、大识见能创大言说。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切,正应了朱熹的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深信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人类瑰宝,是历尽风霜而不凋的长青之树。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自信,首先来源于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敏妙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它们来源于东方引为自豪之独特的感悟力和圆融的归纳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往哲先贤的学说,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伟大作用。

  “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本思想要言不繁的解读

  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作为党的领导核心,他的轻、重之判,说明他永远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置于前。

  孟子在《梁惠王》一文中曾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这里的“世臣”,非指朝野之命臣和封疆大吏,而是指最广大的人民。过去陋儒甚至“名人”对孔子的学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存在误解,以为这是孔子的愚民政策。但实际上,是由于标点的错误,使他们陷入了盲区,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人民所普遍认可的,必是民心之所在,那么就应让人民作主去办。人民不能认可而处于迷茫的时候,领导应使人民有清楚的了解,从而跟上时代的脚步。这里包含着深刻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和一千三百年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脉相承。又一千年而有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求所有党员和干部具备“先忧后乐”的精神,这正是对民本思想要言不繁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博学敏求、综览中华典籍,从中所发现的乃是古老文化的不朽生命。它们之所以不朽,缘于往哲本性的“仁”和“诚”。“礼”“乐”的后面必有“仁”的支撑而为社会所奉行、效法;而“忠”“恕”的根本则是“诚”的品质使然。孔子之孙子思说,“非诚无物”,正是指人类的“根本善”。其实孔、老之学,皆是进取的大学问,儒家重阳刚之进取,而老子重阴柔之进取。佛家则提供了恒变不居之进取中的觉悟,不追求“着相”,在无形迹之中成为人内心的圭臬。人们在不自觉中的践行,是最深切理解的结果,它已化为民族性格之中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不仅关系着中国之命运,同样也关系着世界之命运。三千年前周初的《礼记·礼运·大同篇》直到今天读来还是人类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伟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地思考着全人类的命运。在国际关系上,习近平主席敞开博大的胸怀,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一带一路”的顺风车,继承和发扬了“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坚持“德治”与“法治”并进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只有德法并用,一个知耻辱、守法纪的民族才会形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了家庭和睦与树立孝悌榜样的重要性:“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篇》)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每一个家族和家庭的安定,这不是封建的族群观,而是社会主义族群所应共同维护的美好秩序,一个健康的家庭必重法治、伦理,因为这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亘古长存的美好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将视线投注到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各省、市的扶贫攻坚力度前所未有,真正做到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民生病就医,镇卫生院可报销百分之六十的医疗费用,历史上曾经有过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军队、党员干部“忠诚”这一品质。子思说“非诚无物”,大到宇宙本体,小到露珠、小草,都是“诚”的存在。苟不“诚”,则宇宙不会成为六声部的交响(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语);苟不“诚”,一立方毫米中的一千亿颗原子不会循天地正道运行。小草的向阳、向上,露珠的圆融、晶莹,都是“诚”的展现。对党绝对忠诚,不仅是军队的铁律,也应是所有机关、团体不渝的自觉行动。

  “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大自然的呼吸,它的名字叫作“风”,而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呼吸,也可以叫作“风”,我们称之为国风、民风,对每一个人则可称风容、风格、风度。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行都可为国民之典范,永远静以待躁、稳而不苟,他所激起的是起于青萍之末的雄风,惠泽中国和世界。

  *作者:范曾,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

      *责编:王妍卓 孙易恒

      *美编:王梦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新华网,2017年7月27日。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报网专栏> 人民论坛·文艺评论专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人民日报专访黄坤明:过去5年,宣传文化领域干了哪些大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