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大片”新景观
《我和我的家乡》凸显主旋律影片创作新模式
10月11日,适逢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之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在京共同主办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与会者围绕“小康大片的新景观”这一主题,从创作和评论的不同角度,探讨了电影的成功奥秘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影片有待完善的空间,达到了促进交流、凝聚共识、启迪思想的效果。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今年国家工作大局。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艺术家真情描绘小康生活美好画卷,热情讴歌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创作出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影片取得了口碑和票房双赢,成为又一部现象级电影作品。文艺创作与评论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文艺创作需要文艺评论,重要的文艺创作需要重点的文艺评论。中国评协、中国影协选取这一典型性作品展开研讨,从个案作品探讨一般规律。今后评协还将继续与各艺术门类全国文艺家协会合作,针对重要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开展重点的文艺评论。
北京文化董事长高级助理、电影娱乐事业部总经理、《我和我的家乡》总制片人、总发行人张苗认为,农村扶贫的主题,代表着要为今年决战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有所表达,放在电影上最适合的表达方向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将电影主题从“农村扶贫”上升到“喜迎小康”。“迎小康”是从城市到农村,所有老百姓都能体会到的历史巨变,因此电影的题材和创作空间实际上不拘泥于农村、乡村。第二,电影要捕捉社会情绪,要有观影感、临场感,必须提炼出一种情绪,即抓住喜迎小康的“喜”。自然而然,电影的类型就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喜剧。就此,主创团队希望集合行业和华语影片中杰出的年轻喜剧导演,讲述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的故事。因此,借鉴了去年上映的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片段式、集锦式的表达方式。
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我和我的家乡》联合出品人王君认为,影片中的全面小康表达得很真实,老百姓感受到他们是政策的受益者,喜悦感发自内心。文化产业兼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影片很好地诠释了这两个属性。希望更多地凝聚影视界的创作人员和各方面人才,共同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我和我的家乡》“回乡之路”编剧之一尹琪提出,写好中国故事,必须要有一颗中国心。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要不负时代使命。我们要刻画的就是那些扎根在家乡、拼命改变家乡面貌的人,哪怕他们曾经被忽视、被误解、被嘲笑,但他们是家乡的脊梁。现实题材是最有生命力的,喜剧是现实题材中最有亲和力的。
摄影:文博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我和我的家乡》影片塑造了一群有缺点的普通小人物,让观众在笑的同时感受到小康时代日常生活的温馨和安宁氛围,展现出一种以喜为正的人物形象美学创新。这表现为从正剧型人物转变为喜剧型人物,将爱乡之情与变乡之志紧密交融起来,根本上把喜剧型人物当作正剧型人物来刻画,着力挖掘、展现和建构他们身上的正面品质。这种以喜为正的人物形象美学有着一种美学突破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认为,《我和我的家乡》接续《我和我的祖国》,成功打造出中国特色新的电影类型——国庆片,标志中国特色类型电影探索创新的成功与成熟。
摄影:文博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提出,《我和我的家乡》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康电影”创作的一次重要突破与拓展。影片形散神聚,以小博大,用五个相对独立而又主题统一的故事,呈现普通人热爱家乡、扶助家乡的故事,表现了对家乡的牵连和眷恋,让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呈现出来,很富有当代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认为影片跳出了以往脱贫攻坚电视剧的流行模式,巧妙定位“家乡”这一最能引发大众共情的话题,极大拓展了表现主体和时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邓凯认为,《我和我的家乡》在以家乡情结作为情感基调之外,每个故事都设置了更小角度的情感原驱动力,虽然有美化的成分,但它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困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影视独舌主编李星文提出,“主旋律+喜剧”大有可为。他认为,类型片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影类型化,二者相向而行,是近年来电影创作的明显特征。《我和我的家乡》选择了喜剧类型,就注定要对现实进行很多夸张、扭曲、引申和狂想。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在总结表示,一个成功的影片要经得起观众的检验、专家的检验和市场的检验,这体现了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商品性,《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恰恰是这三个检验都过关了。针对这部影片,张宏谈了四点体会。第一,爱国主义永远是电影创作的主旋律,如今主旋律大片大行其道,票房屡创纪录。在当下的疫情和国际环境下,观众们都有很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观众带着这种情绪去观影,影片的成功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第二,文艺创作最根本、最牢靠的方法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故事摆在面前,经过加工就是精彩的电影。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者才能有不断地创作源泉。第三,乡愁是我们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永恒情愫。家乡的故事,让每个人在电影中都找到了自我,所以才产生了共鸣。第四,创新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把风格类似的几个导演拢在一起,这是机制创新;影片做到“疑”“笑”“思”“敬”四个字的表达,是艺术创新;将每一个主创的特点牢牢地和影片结合起来,并通过宣传路演的方式,在演之前和演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观众和主创的互动、历史和现实的互动,这是互动创新。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