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一代人的 心路历程
一
《夺冠》这部电影原定于2020年春节公映,可是直到国庆假期方才与观众见面。春节期间,我发现同是春节档的《囧妈》已经在网上首映,便心心念念等候《夺冠》能同样出现在自家的屏幕上。但这部电影上映还是要等到大半年之后。这一期待事实上隐藏了另外一重更为长久的期待,自从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传奇之后,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引进中国引起观看热潮之后,中国的近似题材、同类创作,便仿佛一直虚位以待,在心理上总有空白等着填补,而这一等便是将近40年。正如很多影评人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体育成了国家荣誉的投射,体育的故事也决不仅仅是关于竞技和获胜的故事,它成为对投射的投射——哪怕还没拍出来,恐怕也注定如此。
在如此漫长而殷切的期待中,目前的这部迟来的《夺冠》尽管不无缺憾,但堪称以完整而朴素的形式交出了答卷。这或许不是最好的陈可辛作品,不是巩俐、吴刚和黄渤塑造的最精彩角色,但从整部电影看,已经是国内最好的体育题材作品。
说这电影朴素,主要是因为形式上简单而明确。以三场比赛勾连起三个历史时段,女排每一次都赢得艰难而辉煌。成为镜头下主角的不仅仅是教练和运动员们,而且也是三个时代的“年代感”本身。这样宏阔的长卷以及刻画时代的野心,想要在短短的观影时间内得到满足,恐怕也只能是采用目前这个时代切片的形式了。传记类电影大多采用讲述几个核心事件勾连起不同时期的方式,现成的例子,譬如同为传记电影的《梅兰芳》;体育题材电影中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等。大道至简,大概唯有简单的结构才能胜任这类复杂的叙事任务。
二
直白地说,“想赢”,应该是所有体育竞技类电影的内核。因此,这本质上还是一部关于“想赢”以及“如何去赢”的电影。电影中与郎平亦师亦友的陈忠和总教练,一直表现得温和、内敛而适度,影片对于他带领中国队的几次夺冠一笔带过,独属他的高光时刻,是他唱起了那首闽南语的《爱拼才会赢》。作为唯一一直在场的女排元老,他与郎平共同守护着女排精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这首歌中,说得再清楚不过:顽强拼搏、奋进崛起,是现代国家与个体的求存之道,也是体育精神的本质——人们在女排队员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追求胜利,不仅仅是“赢”这个执念,更是一股狠劲儿,一股不惧困难往上冲的韧性战斗精神。也就是郎平后来所说的,一分一分往回咬、不到结局不言败的劲头。不能忽略,这部电影讲述的女排故事,它的背后是国家崛起的时代缩影。是拼搏进取的价值取向。
对于2020年的观众来说, 还原“胜利”本身还是不够的,了解一支球队的辉煌还是不够的。时代背景与想赢的内核,决定了这是一部加油鼓劲儿的作品,而另一方面,传记类的电影形式,又要求电影决不能失真。你看,在真实性与艺术性,在理念正确与故事动人之间把握平衡感和分寸感,这始终有极高的难度。
三
对于这样讲述夺冠、争雄的故事,最容易入的坑,就是整部电影都处在单一洪亮的高声部。对于观众来说,一个从来没经历过挣扎痛苦的精神个体与一支从来没有陷入低谷的球队,都是缺少说服力而乏善可陈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信任陈可辛。他值得信任之处在于,不管怎样高的调子,他都会给一个足够低的落点——这就使得他面对郎平和陈忠和这些偶像,以及其他明星球员,都能首先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给予平视,而不是仰视。陈可辛从《甜蜜蜜》到《十月围城》《投名状》,再到后来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作品类型多变,但不变的是他一直是一个擅长讲述小人物故事,同时能处理好群像的导演。这包含着一种不明显却极难得的品性:一种平和、豁达、自信的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使他做出了目前对《夺冠》人物与剧情的处理。尽管电影信息密集,几场比赛要言不烦,汗水、泪水、逆袭、夺冠,一次次的震撼把整部电影塞得满满当当,但是对人物心理变化仍能交代得针脚细密、层次清晰——当然这里也有演员的功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段2008年的一场比赛,彼时,在国外苦熬的郎平和在国家队打拼的陈忠和,分别任美国和中国两队主教练。昔日好“队友”、今天的场上对手,他们是彼此最了解对方的人。最终,中国队败给美国队,这一次,郎平的胜利无比沉重。镜头里,在室内赛场那还原度极高的一片杂音中,渐渐凸显出一缕观众合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巩俐扮演的郎平那缺少表情、不怒自威的脸,也渐次复杂、黯淡……这里非常清晰地表现出,“铁榔头”的单纯年代结束了,中年郎平背负了更多压力,有着更深沉复杂的生命底色。女排的夺冠之路,是以郎平和陈忠和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体育人的成长之路。正是因为中段的离开,才有了第三部分郎平执教国家队的“回归”。之后的郎平不再简单地依靠上世纪80年代的集体情怀来“复刻”一支老女排,而是通过理解、支持、帮助新一代运动员“为自己”拼搏,把体育事业推上职业化和国际化高度,努力铸成一支新女排。
想赢的执念,在一个新的年代,在更强大而自洽的体认中,应该慢慢融化与转化,这或许是郎平以及新老女排的心声……如前所述,体育电影从来不是一个领域的故事,这里映射了一代人曲折的心路历程。要感谢拍出了时代复杂性的陈可辛,他从未低估观众的阅历和判断。
关于这部电影,有一个声音,说《夺冠》不应该拍成“郎平传”。也有人回应,陈可辛并没有把女排弱化为郎平个人。事实上,只有“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时代的创造者,可见,某个人的成就即便不凡,荣耀终将归于人民。那些辩诘还是停留于个人与群体只能凸显一个的二元思维上,这样的讨论,反而证明了应该升级的是人的认识,而不是作为对象的电影。
(作者:苏妮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