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电视台出品,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的《无音之乐》以特殊的方式讲述了一位特殊的艺术家:6岁时就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与神经发育不完全,却深爱音乐与绘画,并以绘画表达心中的音乐感受,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5000幅美术作品的天才画家陈元璞。他的笔下有贝多芬、马勒、肖斯塔克维奇等大师,还有《星球大战》等电影配乐,无形的旋律化为他笔下有形的线条与色彩,创造出一个充满“无音之乐”的艺术世界。
由于突发疾病,阿璞在2020年6月去世(年仅43岁),影片采用的表现手法有别于一般的人物纪录片:没有直接对成年阿璞进采访和拍摄,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阿璞身边的人:父母,老师,朋友,策展人,画家……这样的表现方式虽不免于给观众留下未能直接看到阿璞本人表达的遗憾,却更有助于观众从多角度的讲述中了解支持阿璞成长与成材的那些力量。
影片开头是寻常的广州街头生活场景,一对老夫妻在茶餐厅从容地吃饭,餐厅上方的电视里播放着电视节目。不寻常的是这对老夫妻正是阿璞的父母,而电视里播放的是阿璞成长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前片段;之后阿璞父母离开茶餐厅,镜头转向电视里的画面:广州市少年宫两位特殊的助教——视障的王子安和患自闭症的韦一哲在阿璞的画像前演奏向他献礼,再加上随后出现的少年宫老师关小蕾。短短几分钟的画面已然表达出成就阿璞的四种重要力量。
首先是时代的机遇。阿璞出生于1977年,成长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西方交流逐渐增多的时代。如片头电视里播放的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于1986年首次来到中国,在天安门广场骑自行车的场景,帕氏与众多骑着自行车的中国人擦肩而过,双方相互好奇,互相张望。阿璞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到西方古典音乐。这些音乐给予他强烈的艺术感受,他不仅在内心体验音乐,还用画笔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音乐成为他绘画的主题,他一生创作的5000幅美术作品中有3500幅是音乐题材的作品。正是时代的变化为阿璞带来了艺术的体验,使其积累了艺术的经验,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其次是社会的支持,最直接表现为广州市少年宫对阿璞的教育与支持。阿璞于1985年在广州市少年宫开始学习绘画,2000年任助教。看似简单的简历里却藏着少年宫的创举:在阿璞之前,广州少年宫并未有接收特殊儿童的先例。阿璞进入少年宫本身就是少年宫打破先例的一个创举。事实上,童年时的阿璞也曾经三次报考而被拒绝,是关小蕾老师被他的天分所打动,最终接受了他。这个接收成为广州市少年宫特殊儿童教育的开始,在阿璞之后,广州市少年宫开始有意识展开特殊儿童的教育,成为全国首家关注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的校外教育阵地和活动组织机构。广州少年宫还在2006年设立了特殊教育部,到现在每年能为特殊儿童提供2000多个免费学位。不少孩子在这里发展了天赋,阿璞,王子安和韦一哲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广州市少年宫当初为阿璞打开的一条缝隙,已拓展为特殊孩子们一片成长的天空,给予了他们最有力的社会支持。
第三是父母的关爱。作为体弱多病的特殊人士,阿璞从小到大在生活上始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而其从音乐到绘画的艺术学习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影片没有忽略阿璞父母,片中有大量对阿璞父母的采访,而阿璞父母也成为片中最令人感动的形象。他们像传统的中国父母一样甘于默默奉献,这从他们在片中自称璞爸璞妈而不是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对阿璞的作品不是非常理解,但他们却从未动摇过对阿璞的支持。最令人感动的,他们对阿璞的身体状况不是没有遗憾,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怀着要“努力把人生这出悲剧变为悲喜剧”的坚强,“含着眼泪陪儿子一起追梦,儿子一直以龟的速度慢慢爬行”。他们不仅在阿璞生前支持其绘画,又在其生后按其心愿将其身体捐献给医疗机构,将其作品毫无保留地捐献给广州市少年宫。他们身上,浓缩着善良又坚强的传统中国父母的形象。
最后是阿璞个人的追求。虽然身体状况欠佳,阿璞并未自怨自艾。他不仅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更有着充分的信心。他曾经一度在生病时意识颠倒,不肯吃药,父母劝说无效时,关小蕾老师只说了一句“想做艺术家,那就要乖乖吃药”,他便接受了吃药。23岁生日时,他面对镜头开心比出V的手势,表示自己将来的艺术创作也要取得永恒。他的艺术表达获得了同行和大众的认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为他的画册题名《无音之乐》,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还在2016年举办了主题为“我和这个世界”的个人画展。他的一生与艺术紧紧相连,在画展时正式宣告与艺术结婚,还在身后留下了一份长长的音乐遗嘱。音乐与绘画构成他的精神空间,他沉浸其中,执着追求。
《流浪地球2》中有一个例子:一万五千年前一根断裂后又愈合的人类股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因为在这个愈合的过程中受伤的人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与支持。现代社会中,一个具有天分的特殊人士要真正成材发挥出自己的天分,同样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阿璞是不幸的,疾病令他无法像常人一般生活;阿璞又是幸运的,时代的机遇,社会的支持,父母的关爱和个人的追求共同形成其成长的合力,令他在艺术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作者:周文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影协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广州大学副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