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中国科幻电影开启多维创新之旅(刘藩)

2024-11-19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刘藩 收藏

融合叙事艺术与科技梦想

中国科幻电影开启多维创新之旅

近年来,在《流浪地球》系列带动下,科幻题材逐步成为国产影视产业新的增长点,科幻题材或者带有科幻元素的故事片《独行月球》《疯狂的外星人》《宇宙探索编辑部》《从21世纪安全撤离》,动画片《熊出没·逆转时空》以及剧集《开端》《三体》等受到热捧。一批新的科幻电影,如《三体》《群星闪耀时》《我们生活在南京》纷纷启动或者正在热拍。当下,探索国产科幻片本土化叙事的规律和艺术潜能,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为这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科幻影视创作在叙事主题、人物塑造等多个维度实现创新,而且能够以数字奇观打造想象时空,融合现代科幻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学,传递中华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

《流浪地球2》海报

叙事本土化

近年来,中国科技水平取得显著进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空天科技、基因科学、生物工程、高端芯片等领域的进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空天科技方面,中国的成就获得世界同行的认可,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科学热情,全民科学素养日益提高。这是科幻片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向科幻片创作提出了挑战:科幻片的本土化叙事,首先要建构一个中国普通观众认同的科幻世界。比如《流浪地球》讲述人类为了躲避太阳毁灭的危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前往比邻星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国航天员展现了高超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的使命感,获得观众高度认可,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向建设航天强国迈出坚实步伐,观众可以在新闻中看到中国航天员在太空活动。而某些国产科幻片被观众批评,重要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观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显著提高,影片却没有打造出逻辑自洽的、本土化的未来世界。

科幻片中的科幻世界设定,可以分为远未来、近未来和有科幻元素的当代世界。不论哪一类科幻世界,都和现实有内在的隐喻或呼应关系,都奠基于当代前沿科技发展。在这方面,《流浪地球》和《独行月球》探索出了成功经验: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远未来,中国的航天科技已经高度发达,无论《流浪地球》“带着地球家园去流浪”的核心创意,还是《独行月球》中宏大的月球基地、逼真的月面环境和先进的太空科技,都展现了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未来世界,体现了中国想象、中国思维。

《疯狂的外星人》《宇宙探索编辑部》和《从21世纪安全撤离》杂糅了科幻、喜剧元素,也都在观众中有较好口碑,原因之一在于它们将本土文化和科幻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疯狂的外星人》通过幽默的情节和接地气的角色设定,展现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电影中外星人的高科技设备和超能力引发大众的兴趣。《宇宙探索编辑部》将科幻与民间传说、乡村生活相结合,用幽默和荒诞手法展现了对宇宙的本土化想象。《从21世纪安全撤离》则通过青春故事与科幻元素的融合,探讨成长与选择的主题,并再现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场景,引发观众怀旧情绪,影片中时间旅行的情节,展示了科技发展的魅力和未来生活的可能性。

《宇宙探索编辑部》海报

类型多样化

科幻是一个超级“百搭”的类型,在中外电影史上,纯科幻片很少,杂糅多种类型元素的科幻片是市场主流,比如科幻灾难片、科幻冒险片、科幻战争片、科幻惊悚片、科幻爱情片、科幻喜剧片、科幻家庭片等,大约有10种常见的科幻亚类型。大部分亚类型是一个普通类型加上科幻元素,讲述在未来世界中发生的救灾、逃生、冒险、追爱、战争等常见的故事。

在所有亚类型中,更适宜进行本土化叙事的是科幻战争片、科幻灾难片、科幻喜剧片和科幻爱情片等。其中,科幻灾难片的主情节线一般为主人公带领民众应对灾难,与恶劣气候、变异生物、外星人等进行斗争,如设定太阳系即将毁灭的《流浪地球》。科幻战争片依据反派设定分为两类:一类以外星生物、人工智能为反派,主要突出战争的正义性和英雄主义;另一类的反派为人类因野心或差错造就的变异怪物,主要呈现出对科技的反思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等。国产片《上海堡垒》和电视剧《三体》都是科幻战争类型。科幻灾难片和科幻战争片都以宏大叙事为特点,涉及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地球家园等主题,往往与中国观众熟悉的新主流电影拥有相近的主题,容易被观众接受。如《独行月球》虽然是科幻片,但抗灾救灾的主情节线和英雄主义主题十分中国化、本土化,所以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取得极高票房。

与宏大叙事迥异的是聚焦个体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科幻爱情片。科幻爱情片根据主要情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的浪漫对象是外星人或人工智能,恋情遭遇社会或种族障碍;另一类的科幻元素是影响主人公情感关系走向的助推器或阻力。如《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中,男主人公对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感到困惑,这种困惑也影响了他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发展。影片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的交织,以及在高度发达的科技环境下,人类如何寻找和确认真实的自我与情感。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优秀爱情片供不应求,而科幻爱情片可以将世界观和价值观设置得更易被当代观众理解、认同,从而消除违和感,增强代入感;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想象和夸张,利用科幻因素制造爱情的障碍,加大悲欢离合的曲折度,增加新奇感等。如外国科幻爱情片《机器管家》《她》《暖暖内含光》《别让我走》都是这方面成功的例证,国产电影《逆时营救》《机器侠》等虽然也在爱情部分给观众留下印象,但国产科幻爱情片整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海报

梦想现实化

科幻影视作品可以从细节层面描绘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情绪、情感,比如《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中复杂而新奇的恋爱心理;从宏观层面再现或者创造大场面和重大情节,比如《三体》中的星球毁灭场面;从主题层面表现丰富的思想,如《流浪地球》系列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日战记》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外星威胁时的团结与抗争;从效果层面引导观众情绪、激荡观众情感等,如《独行月球》令观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热泪盈眶,抒发了情感,获得了心理慰藉。

多部科幻电影的实践证明,只要实现了成功的本土化叙事,国产科幻片可以将这一类型本身的艺术潜能发挥到极致。中国电影观众数量全球第一,社交媒体高度成熟,如果一部科幻片能够击中本土观众的情绪爆点,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登上媒体话题榜单,形成营销势能,破圈成为大众电影、全民电影,其艺术潜能的市场效果巨大。

成功的本土化科幻片,应当基于本土现实,反映国民期盼,讲述未来世界里脑洞大开的故事,塑造出本土化的、可亲近的未来英雄,既可以获得观众共情共鸣,又可以创造由本土英雄引领的未来世界,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为国人提供关于未来的安全感、秩序感、意义感,重塑对未来世界的认知、对个体人生的认知,并由此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科学发展正在为科幻片铸造更加坚实的基础。10月15日,中国公布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明确了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提出中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其中有些科学名词可能闻所未闻,但是它们确确实实已经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就像中国航天领域的辉煌成就为《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影片中的中国航天员形象提供了现实基础,加深了观众的情感投入和认同一样,未来中国空间科学的成果,也必将为国产科幻片创作加油助力,保驾护航。


(作者:刘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三大队》:一部现实题材电影佳作(刘藩)

电影分线发行的理想与现实(刘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