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著名音乐家施光南: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歌唱

2019-01-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翟群 收藏

  《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1949年后新一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唱出了大众的心声。这些作品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

  施光南把爱国作为音乐创作的主题,为人民书写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谱写时代赞歌,被誉为时代的歌手。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施光南作为“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名列其中。

《祝酒歌》

 

  深情讴歌美好生活和壮丽时代

  1964年,施光南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在1970年前后,他创作了《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但在“文革”中被扣上了“靡靡之音”等帽子。在被剥夺创作自由的那些日子里,他也曾痛苦迷惘过,但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对祖国的信念,也从来没有丧失过对音乐创作的热情。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词作家韩伟连夜写好歌词,寄给当时身在北京的同事施光南。施光南短短几天就将曲谱定稿。“他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歌曲节奏则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韩伟说。

  《祝酒歌》问世后,李光羲、关牧村、罗天禅、苏凤娟等歌唱家争相演唱。这首歌在央视1979年除夕晚会播出后,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李光羲说,歌曲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感受,这样动人的音乐流淌到歌者心里,再唱进听众的心里,因为“写人心、唱人心”,所以历久弥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一派生机勃勃。施光南作曲、晓光作词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以昂扬、宽广、乐观、清新的风格,唱出了呼吸着改革开放气息的农民的心声。

  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此后,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施光南生前挚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曾评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施光南创作的一批抒情歌曲,如深情委婉的《云啊,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清新活泼的《假如你要认识我》《在清清的泉水旁》,热情奔放的《塔克情歌》等,在当时具有冲破禁区的勇敢开拓精神。”

  施光南创作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时及之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将全身心献给祖国的音乐事业

  甘于清贫,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音乐事业,是施光南突出的品质。尽管他创作甚丰,但得到的报酬却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传唱全国的《祝酒歌》,他拿到15元稿费,《在希望的田野上》稿费是30元。他在1989年底全国青联常委会的一次夜谈时说:“不论社会上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事,我总是对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要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充满希望的人,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呢?”

  施光南不是空谈家,他用创作的歌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他曾说:“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

  “施光南老师的人品让人敬重。他对金钱看得很轻,对艺术却看得很重。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艺术创作的事业之中,人品、艺德都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此外,施光南老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歌唱家关牧村回忆说,“有一次我参加亚运会的一场演出,歌曲是施光南老师特意为亚运会创作的《举起斟满美酒的金杯》,当时我考虑这首歌演唱后就不会有太多演唱机会了,就没有认真背词,演唱时是拿着歌谱唱的。施光南老师发现后,严肃地批评了我,从此,每一次演唱,我都告诫自己,不仅把歌词背下来,而且要背熟再面对观众。在演歌剧《屈原》中南后的唱段时,有几段花腔难度较大,当时我想做些改动,施光南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坚持教我唱下去。他说这是表现角色的需要,有难度也不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施光南30多年的合作伙伴,韩伟评价他“在音乐上是激情澎湃的天才,在生活中却极为简单低调”。“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最爱的就是音乐。”韩伟还记得学生时代,施光南拉着他一起去天津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剧场里,和工人们挤在一起听大鼓、单弦、快板。韩伟说:“他对民族的文化艺术喜爱到痴迷。那时候小剧场不卖票,10分钟收费3分钱。为了省钱,他在外面听到有名角儿或者优秀的演员上台,就交钱进去听,听完了就出来等着,有精彩的再进去……”

 

  以创作实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施光南的一项重要的艺术创作实践,就是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民族化。关牧村说:“这也是我们共同有意而为的一种艺术追求。他说,我们民族歌曲有很好的渊源和继承。我们要使民族歌曲艺术化,让她更美并进一步得到艺术的升华。同时要让艺术歌曲适合大众欣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除了创作歌曲外,施光南还创作了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白蛇传》等。

  2018年5月2日至3日,为纪念施光南逝世28周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主办的经典民族歌剧《伤逝》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笔下所刻画的一代追寻与彷徨的青年形象。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流行音乐呈上升趋势。妻子洪如丁曾鼓励埋头写歌剧的施光南写点流行歌曲,遭到断然拒绝,他向妻子解释:“歌剧反映一个国家音乐的整体水平,我就要写《屈原》,留给后人演。”在当时歌剧乃至整个严肃音乐举步维艰的局面下,一部《屈原》酝酿半生,终于在1990年3月17日以音乐会清唱形式问世,女指挥家郑小瑛举起了指挥棒。施光南动情地说:“屈原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郭老的这个剧本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把屈原的精神、郭老的思想体现在音乐里,我自知力量不够。但我是太喜爱《屈原》这部作品了,我要尽力而为,总想为我们的歌剧舞台再尽一分力量……我的梦只完成了一半,但愿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这部歌剧能早日搬上舞台!”

  关于歌剧《屈原》的音乐风格及特征,指挥家陈贻鑫说:“它既不同于传统意大利歌剧那种咏叹调、宣叙调交替出现的结构,也不同于瓦格纳那种无穷无尽的旋律,而是一种本民族的东西,但它又完全不同于《白毛女》或者《洪湖赤卫队》这样的作品,主要是通过音乐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完全不同了。”

  1990年4月18日傍晚时分,施光南站在钢琴前,教女儿练习学唱歌剧《屈原》的片断。他正要给女儿示范,突然僵在那里动不了……5月2日,施光南因突发脑溢血逝世,终年49岁。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苏夏评价自己的这位爱徒时说:“‘人民音乐家’的称号可以说是对他人品、艺品及毕生创作成果最高的评价。别林斯基说得好,‘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生长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光南正是这样的一位时代的歌手。”

 

  延伸阅读:

  这七位文艺界代表被誉为“改革先锋”

  文艺界改革先锋代表——专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先生

  谢晋:用胶片为中国电影树立航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