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乘势“北上”,港乐正获得发展新动能(孙佳山)

2022-07-12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孙佳山 收藏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一曲《东方之珠2022》被广为传唱并不断刷屏,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节点,触动到了海内外几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的确,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香港流行音乐和香港影视剧一样,既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也是香港的一张亮丽名片。而《东方之珠2022》,就是对此前的经典曲目《东方之珠》的新一轮当代改编,再加上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了内地流行文化已经较为成熟的文化工业经验,使得几代人都耳熟能详的旋律历久弥新。

以近半个世纪为尺度,香港流行音乐覆盖的人群、区域和流行的时间、周期甚至比香港电影、电视剧还要更为广泛和长久,其意义和价值也早早就超脱出流行音乐的一般范畴,非常内在和深切地参与到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建构社会共识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实践当中。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香港流行音乐在内地流行文化版图当中始终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位置,其所形成的情感结构和文化经验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依然不断回响就是最好的明证。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以香港流行音乐为代表的香港大众文化,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进入到相对低迷的发展周期,一些固化的经验也对香港流行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束缚。与此同时,内地文化产业自新世纪以来实现了指数式增长,其每年的增加值如今已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因此,香港流行音乐在内地依托于综艺等形式赢得新一轮发展空间也就是情理之中,这背后则是香港与内地流行文化版图的结构性变迁。

以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TVB制作的《声生不息·港乐季》为例,除了对众多经典曲目进行不同维度的改编,还在舞美上充分吸纳了本世纪以来我国音乐类节目的丰富经验。主舞台“空间折叠”的结构再叠加上放置在不规则双曲面上的1.6万个水晶灯泡光源,使得《声生不息·港乐季》具备了国际水平的顶级舞美,既生动再现了香港流行乐坛鼎盛时期的夺目光彩,也为探索香港流行音乐当下的发展路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展现出了内地与香港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如此,曾比特、炎明熹、单依纯、毛不易等青年歌手在与林子祥、叶蒨文、李克勤、李玟等香港流行乐坛鼎盛年代代表的共同演绎中得到了极大提升,内地及香港流行乐坛的新一代歌手都亟待这样级别、规格的不断淬炼。 曾几何时,香港流行音乐就是因为充分贴近普通群众,并旗帜鲜明地坚持普通话、粤语流行歌曲并行的发展路径,才在上世纪70年代摆脱了英语摇滚歌曲的束缚,找到了自身的时代形式感,和香港电影“新浪潮”、脍炙人口的香港电视剧一道,不仅席卷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在东南亚、日韩乃至北美、欧洲都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烙印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因此,香港流行音乐理应借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乘势“北上”,充分吸收香港电影“北上”的经验,拓展更大的表意空间,提炼更动听的旋律,进而可以像上世纪80、90年代一样,更为生动地呈现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例如,同样是香港TVB出品的全面报道内地扶贫事业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就在海内外获得了广泛好评,并获得“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奖项,为香港的纪录片行业打开了前所未见的视野。

回到文章开头,《东方之珠2022》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这一伟大时刻的现象级传播,恰恰是香港与内地区域联动、融合发展的鲜活缩影。回归25年以来,通过对粤港澳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架构的重新梳理,香港如今正深度参与和有机融入到国家的总体发展格局。乘势“北上”,可进一步释放以香港流行音乐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想象力、创造力,进而建构出面向未来的国家文化身份认同。再出发的香港流行音乐将不仅可以获得自身发展的新动能,还将“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使“每一个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中来,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


(作者:孙佳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香港电影将在更高维度再出发(孙佳山)

融合创新,唱响民歌好声音(孙佳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