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 共建网络文艺研究新形态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青年工作坊综述
2022年12月17日上午,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办的“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青年工作坊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德胜教授策划并召集,基地常务副主任胡疆锋教授主持。共有四位青年专家和四位与谈专家学者、一百多位听众参与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中国网络文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中国网络文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可能和路径、北京网络文艺研究的问题和对策等论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网络文艺发展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年历程,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发展潜力,也为当代文化文艺带来了很多有冲击力的新鲜话题。本次青年工作坊旨在推动网络文艺学术话语体系的新发展、新进步,促进网络文艺健康长远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的科研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网络文艺创新性创作与传播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清华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培养博士杨慧以“融合、分化与出海:中国网络剧的创作与传播发展”为题。她表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而朝气蓬勃的当代文化则是我国文化自强的新锐先锋。互联网文化是我国当前文化生态中格外有活力的部分,网络剧是其中典型。中国网络剧的创作与传播发展都可以联系融合、分化与出海三个关键词展开。首先,融合既体现在网络剧的创作上,也体现在其传播上。网络剧在当下越来越有某种综合性功能,能够给观众提供一种融二次创作、话题衍生、舆论传播等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其次,网络剧参与文化建设主要有电视剧化、网络大众化、网络分众化的网络剧三种思路,并共同打造了网络剧的头部作品。网络剧在创新上也有所突破,形成了竖屏剧、互动剧、桌面剧等新形态。再次,随着我国影视剧近年来逐渐扩大海外文化影响力,古装、犯罪、青春偶像类等成为出海网络剧的重要类别。网络剧出海目前有三种主要传播路径:自建渠道、上线Netflix和YouTube等国际视频平台、与国外电视台和视频平台合作。网络剧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多部网络剧在海外引起热播热议,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揭示数据算法底层逻辑,营造网络文艺新语境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聚焦“通向算法合成时代的文艺评论——兼论算法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可能”,认为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绘制了算法合成时代的艺术活动光谱,一极是诸如用Word写作这样的技术辅助式创作,另一极是诸如“小冰”写诗这样的技术替代式写作,而当下的文艺创作位于两极之间。其次,数据和算法是算法合成时代的重要维度,数据和算法不仅深刻影响了国家治理和政治经济格局,也重塑了数字媒介时代媒介自身定义,进而全面中介和介入着今天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文艺问题,理应被纳入文艺评论的视野。算法合成时代的文艺评论,需要给“人”的因素(作者、受众、政策、产业、审美)和“非人”的因素(技术、物质)以同等重要的考量,这不仅是为了赋予“物性”以能动性,更是为了呈现和批判“物性”中内嵌或隐藏的“人性”。由此可知,文化价值不仅可以通过作品承载,也可以被嵌入数据和算法,在数据和算法的建设中践行文化价值,体现文化自信。在算法中嵌入价值的短视频正在积极出海,但面临四点挑战: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影响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二是全球化运营的短视频平台的合规成本急剧上升;三是各国主管部门为短视频行业设置了更严苛的审核标准,监管风险提升;四是行业内非正当竞争。为此,秦兰珺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高度重视短视频行业的出海,二是为我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提供政策法律保障,三是建立出海互联网企业本地化安全合规和风险应对机制,四是严格管理中国互联网出海企业。
立足中国想象力资源,构建网络文艺理论新范式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鲍远福以“文化自信助力网络科幻文艺发展繁荣”为题。他认为,网络科幻文艺作为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科幻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全面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语境。网络科幻文艺与文化自信自强的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网络科幻文艺的“出圈”与“出海”、网络科幻文艺影视漫游联动与工业美学、网络科幻文艺对中国想象力的继承与创新、网络科幻文艺中呈现的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融合。网络科幻文艺出海的经验提示我们,需要建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未来想象力话语范式,还应该在与现代西方文化文学交流中呈现具有文化共情的因素。中国电影工业为科幻动漫提供助力,中国科幻动画近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三体》等作品讲述人类未来命运的故事,其艺术属性正日益凸显中国想象力的审美文化价值。中国网络科幻小说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科幻文学创作的想象力资源,也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网络科幻小说是舶来品,自然带有西方现代精神,但是在中国科幻文艺中可以看到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表征。网络科幻文艺创作的繁荣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立足于中国想象力资源的创造性话语维度,也为新时代文艺理论批评范式创新提供了“新语”“新知”与“新思”。
网络文学凸显人民性,革新网络文学研究路径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理事翟羽佳借助“网络文学的新人民性研究”的新视角,从五个方面论证了网络文学是极具人民性的文学:一是创作实践的人民性。创作主体上,人民大众既是网络文学表现的主体,又是创作的主体;创作手段上,网络文学在数字空间内完成与人民生活的交融,以现实性、人民性完成文学创作。二是题材的人民性。大众创作引入多种“流”元素,达成网络文学创作题材的创新与转向,以新增题材接续传统文学,在垂直细分类型上不断升级。行业文与科幻文等精选题材共同提升网络文学题材内涵。三是在故事描述和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人民性。审美上,网络文学是人民关于生活的审美反映;内容上,“爽感”与现实兼具,价值水准与社会关怀同行;叙事上,创作风格向真实性、现场性与文学性转变。四是接受的人民性。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形成文艺新范式;读者集体合作生产催生文学批评新标准;“社交模式”的文学接受活动生成文学新经验。五是网络文学中的“新人民性”特质。网络文学知识门类呈现出整体化、层次化、比例化、动态化特点;网络文学重视、理解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和情感生活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网络文学作品的情感价值多样,作品延展性强,其审美观念也充满了先锋性与包容性。但网络文学在人民性创作中也存在问题,翟羽佳建议:政策导向要给予网络文学外部关照;架构合理的评价体系保障,加大力度实施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推荐等活动;实现创作体系的保障,优化作者智力结构与审美水平;增强行业端的专业和学术评价;产业端要给予网络文学合理有效的市场调控。
青年工作坊评议互动
青年工作坊评议环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何美,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金奖得主、高级编辑董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光,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许苗苗,分别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何美认为,各位青年学者继三个月前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学术研讨会之后,再次用理论评论的方式打开网络文艺,发言均体现出前沿新锐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翟羽佳思考了人民性怎样从自洽到自然、从自发到自觉,发掘出网络文学在创作、题材、受众等方面的人民性,观点鲜明、有时代性,论述系统、条理清晰,很有启发。但有些论述可以再深入,有些表述也可以优化。杨慧从融合、分化与出海这三个关键词去思考中国网络剧的创作与传播发展,深入思考本土特色的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网络剧的腾飞是网络文化的融合体与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网络文艺的发展缩影,汇入了网络文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发展轨迹。杨慧关注前沿领域,体现理论研究的敏锐性,如竖屏剧、互动剧、桌面剧等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前沿情况。但有些细节与逻辑方面可加以改进,避免分类太细、出现交叉的情况。希望网络文艺理论评论与创作共同体现人民性,让网络文艺绿荫如盖。
董阳认为,四位青年学者的选题精选了当前网络文艺领域最炙手可热、最典型的领域——网络剧、网络文学、网络科幻文艺、算法与文化建设,三纵一横勾勒出了今天中国网络文艺的基本面貌,非常有含金量。发言都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充分掌握该领域资料数据基础上,进行了非常有认知价值的归纳描述和总结提炼;二是关于网络文艺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价值关怀,非常有温度,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更好地进行文化建设这个议题上。但是也有一些可提高的地方,比如翟羽佳的研究如何去界定“人民性”这样一个宏大的政治和文化命题?短视频是否具有人民性?网络歌曲是否也具有人民性?它们所体现的人民性是相同的吗?人民性是什么?新人民性又是什么?董阳也评议了秦兰珺的研究。他认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算法究竟在哪些层面怎样影响文化和文艺?如果能够在科学描述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论述文化强国建设,那么,研究的辐射面、层次、条理性、学术性会更充足。另外,如能深入计算机科学层面进行计算机行业认可的技术研究,再返归文化层面,会对研究更有启发。他认为,数据看似是“非人”的,但实际上是人类情感经验和表达习惯的结果,只是通过软件与算法表现出来。
杨光教授认为,当下网络文艺批评存在不“及物”的突出问题,但在今天的发言中,网络文艺批评的“及物”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然也存在一些疑问。针对鲍远福的研究,杨光认为讨论网络科幻文艺的核心是技术问题,我们往往采用西方的话语逻辑和思维方式讨论技术问题,而中国传统的技术在西方的技术话语中并不彰显。如果我们承认中国传统技术思维延续至今,那么讨论中国网络文艺的中国性将遇到中国技术的核心问题。中国人怎么看待技术?传统想象再生产在具体的文本实践中是否有更为具体的分析?另外,科幻文学中的话语再生产对于技术话语的想象性再生产与技术环境或者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今天的网络文学或者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是否提供了这类话语或者名称?网络科幻文学是否提供了一种审美乌托邦意义上的将未来之物在当下进行感性先在显现的命名?杨光认为秦兰珺的研究很好地体现出了问题意识,批评活动一方面是运用理论话语,另一方面是要反思理论话语。同时他也提出了问题:算法时代下作者究竟是什么?人文学者又该如何讨论技术问题?应该通过对算法和软件运行内在逻辑的提炼,或者在哲学式审视中发掘技术与物具体的联系,而不是止步于文化或现象层面的探讨。
许苗苗教授结合网络文学研究的经验,重点回应了杨慧和秦兰珺的发言。她认为杨慧的研究可以考虑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文本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近年网络文艺的发展,网络文艺彼此之间都在相互介入和交融,所以边界也不是特别清晰;第二,传播融合除了大众的传播力,还需要考虑媒介文化提供的活跃场域,如能再凸显媒介的作用和能动性会让研究成果更加丰富。互联网媒介给予大众更多表达可能,而且受众互相之间的表达和交流也更容易,所以能够把民众的创造力调动起来。网络文艺的分众化确实有一定缺陷,但正是因为有不够严密之处,才为网络上二次创作的受众提供想象力生发的可能。不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剧中的分众化趣味,都应是互联网平台作为一个包容的文化载体的优势。许苗苗认为秦兰珺的研究将新媒介分成文化层和计算层,非常具有启发性,但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算法作为文艺评论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第二,所谓的人性是否会转变为资本性和权力性?在算法博弈中又如何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的号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延续与拓展。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中国网络文艺大有可为。此次“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青年工作坊正是贯彻落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的一次有力实践。工作坊搭建了学界的交流平台,不断发掘新观点、新论断与新思想,为网络文艺评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创见性的智力参考。本次工作坊交流非常充分、深入,围绕网络文艺的主题提出了很多关键问题。今天我们谈文化自信自强是有充分根据的,一是根据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体认,二是根据对当下文化的追求。希望这样的工作坊一直坚持举办下去,团结更多青年才俊,更加关注当下、关注前沿。
作者:谈青青,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胡疆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