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思想背景、新媒介环境中发挥文艺评论重要作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综述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指导当前的文艺批评是不可须臾离开的。”12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在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上谈道。论坛上,与会文艺评论家从不同方面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由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主持。
论坛现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的文艺批评
“影视作品正在按照中国古典心性论传统标准去重构现代革命者和民众,把他们塑造成有着现代君子式人格的人物。”对于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中塑造的陈独秀、陈毅、瞿秋白等共产党高层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焦裕禄向母亲下跪等情节,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如是说。王一川认为,经过革命现实主义、积极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秉承“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理念的现实主义发展阶段后,现实主义逐渐同中国古典心性传统相结合,创生了“心性现实主义”。自“第二个结合”提出之后,这种偏重主观性、强调个体德行修为的现实主义正式走向了前台。
“无论是冯梦龙、曹雪芹还是汤显祖的创作,都涉及叙事的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叙事的真实不在于一个完全真实的事件,而在于情感、事理的真挚。在这个前提下,哪怕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能够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辽宁省评协主席马琳认为,当代小说、戏剧、影视创作都借鉴了很多西方的叙事结构、时间设计、叙事技巧等,但中国古典文学深具魅力的叙事传统还没有很好地被继承,这些传统可以给当代叙事艺术有力的启发引导。中国叙事文学传统最大的魅力及其可追溯的源头是作者情感的介入。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既要格物又要动心,格物是作者要深入生活,动心则是创作者需要被描写对象所感动,才有可能写出情致动人的作品。古典小说的魅力还在于塑造众多人物时“同而不同处有辨”、闲笔也是正笔、叙事“杂而不越”。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之后,古代小说研究应该有新的方向、新的发展、新的责任和使命。”大连大学文学院院长高日晖提出研究转型的五个方面:开展古代小说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引导小说的改编;开展古代小说与现当代小说艺术的比较研究,为当代作家创作提供借鉴;开展古代小说的学校教育研究,把小学、中学、大学的古代小说教育贯通起来;开展古代小说的大众传播的研究;开展古代小说海外传播的策略和传播方式的研究。转型对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学养如何匹配大众传播的新情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连民族大学教授何长文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以伦理为本位,故而建构伦理的内涵非常重要。文学应关注伦理建设,而文学批评不仅应考量和追问文学的伦理建设,更要有能力去建设伦理的规范,如此使创作“有法可依”。
论坛现场
融汇创新构建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概念。中国评协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探讨了要用融汇创新来增强文化主体性的基本路径,即融汇创新的关键是消化吸收、有机融合,融汇创新应注重辩证取舍、立足实践。袁正领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坚守主体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多方融合的结果。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注重观照社会现实、把握文艺发展和创作的现实,对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不能简单地说哪些要保留、哪些要扔掉,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仔细鉴别、吸收,担负起建构现代文化心理的职责。例如人情在家庭、生活当中常见,但是不能把它凌驾于法律和公序良俗之上,否则便有违现代价值标准。对于“食洋不化”导致各说各话的问题,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深有同感,他认为当前西方话语进入了全媒体评论以及学院派评论,使得文艺评论“圈子化”“自娱自乐”的现象时有出现。
文艺评论运用的理论视角、文艺评论的话语方式影响着文艺评论家与创作者的关系乃至文艺评论家的文化身份建构。大连大学教授张祖立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艺评论家应以新的姿态进行评论。文艺评论家最有意义的身份建构是在作品叙事的体验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以既有理论先入为主进行评论,这样能形成与作家、读者相同的叙事认同。而对于互相不认同的体会,文艺评论家要充分调动知识、经验跟艺术家进行平等交流,进行细致的“复盘”、比较、组合或分解。构建文化主体性需要更多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体认与合力。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王琦提出,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共同体是事关文艺事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民族文明共享、国际文化交流的多维度重要工程。
与会专家合影
运用新媒介让文艺评论有效抵达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积极进入新媒介评论场,主动适应新媒介给文艺创作和评论带来的新变化,掌握新媒介视域下文艺创作生产规律、传播规律,以情理并重、有声有色的文艺评论对新媒体用户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专业引导的作用。”对于新媒介舆论的环境中,如何能够有效发挥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余宁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当下,文艺评论培养引导人民群众审美养成的功能价值也在进一步彰显,文艺评论要坚守自身价值,发挥好批评精神。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真正深入到网络文艺的现场,熟悉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文艺创作生产格局、文艺产品传播方式、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积极通过有效的文艺评论推动时代文艺的发展。
“网络文学经过了30年发展,从作家群体、读者群体、文学题材、文本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文学融合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技巧,融合了网络的趣缘性、互动性,融合了超链接文本、图片等等。网络文学的编码和解码与网络文学的媒介化转向都全然不同于以往。网络审美空间是一种复合空间,能够探讨的话语空间、阐释空间非常巨大。”针对文艺受到媒介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教授韩传喜认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考虑文艺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在研究文艺与媒介互动的过程时,要关注情感逻辑,更要关注技术逻辑。尤其是情感逻辑和技术逻辑是一种交融的关系,所以不仅仅要关注作为人的行动者,还要关注非人行动者,要关注多重行动主体,包括物质、文化、技术三重身体的行动。
《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认为,“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是一个可实践的标准。在文艺现场,人民是创作者,也是评论者。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利用弹幕就能够对文艺的质量做出评价、发表意见,优秀创作者的创作不应该与大众的评价标准脱节。辽宁省评协驻会副主席赵亮、大连市评协主席徐放、东北大学教授刘广远也关注到了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如何与互联网评价环境相结合的问题。赵亮认为,文艺评论应努力破除正襟危坐的样貌和僵化的语言套路,尽量做到自然平实、观点鲜明、言之有物,不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读者喜欢看、看得懂作为目标导向,让文艺评论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切实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目前一些文学艺术类的自媒体up主充分考虑和贴近当下人的阅读习惯和话语方式,使他们的艺术观点有效抵达,值得学习借鉴。刘广远通过阐释“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的内涵来与当下评论环境进行链接。他认为,“人民的”是人民文学即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属性,强调文学的思想要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历史的”强调文学的真实性要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本质;“艺术的”强调文学形式的妥帖和适度,要有较高的艺术性;“美学的”则强调文学具有的美学价值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审美要求。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张恒军则关注文艺评论“以文化人”的传播方式,并提出以此来构建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马李文博,《中国艺术报》记者)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