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召开

7月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所等近50家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临沂大学党委委员张立富副校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评协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始终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深刻理解和阐释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中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质,是新时代文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本次论坛召开的主旨所在。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本次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中文艺的人民性研究、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与中国形态的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与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价值追求、“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与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研究的资源阐释、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与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与文艺制度研究、南方诗学与北方诗学的对话、革命文物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百年山东红色文化史与革命文物研究、百年山东红色文化“两创”艺术发展研究、华东野战军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山东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研究、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与数据库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古今中西的比较视野与人文关怀,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地方化等多角度对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积极回应与有益探索。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持与对高度复杂的技艺生态景观的把握,是新时代我国文艺文化建设从中国特色走向中国自主的根本保证。

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徐粤春副主席指出,中国文艺发展道路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文艺自主体系的建构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重在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体认,重续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的根脉;二是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的魂脉;三是在立足社会实践、扎根文艺实践中,生发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徐粤春出席并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则通过回溯与比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其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任务、新环境、新目标和新改革要求,都和我们探索中国文艺发展道路问题,建构自主的中国文艺理论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理论体系问题息息相关。在技术重构之下的艺术生态景观中,面对文艺发展现状的高度复杂性,我们要从文艺的伦理高度对技术进行监督和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张晶院长将诗学中的“触物起情”与画论中的“天机自张”联系起来,指出两者皆出于中国美学中的感兴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感兴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义不限于创作发生的初始阶段,而是贯通于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到艺术表现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是深层体现中华美学特色的核心审美范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丁国旗在发言中强调,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四个维度,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新时代我国文艺文化建设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乘风远航的根本保证。

中国艺术报社余宁副总编辑以《沉浸式红色文旅演艺剧目的审美拓展》为题,指出沉浸式戏剧和红色文旅的融合,催生了沉浸式红色文旅演艺剧目的不断涌现,表现出高度还原的历史情景、多感官与强交互的融合体验以及深刻的情感共鸣之特征。其带来的全新观剧体验,使其成为推进文旅融合,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沉浸式红色文旅演艺剧目的迭代升级和艺术发展,要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创新创造能力,积极拥抱和利用好先进性技术。唯此,沉浸式红色文旅演艺剧目才能让大众在全新的审美体验中提升审美素养,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强调,新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的三大主要历史成就在于:一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从实践论的角度论述和阐发了文艺的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及其社会生产属性;二是在文艺的本质与特征等核心性文艺问题上形成了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三大主导性观念,并努力在体系化整合中贯通这些主导观念,从而对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想引领;三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起了指引文艺发展的人民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牢牢确立了人民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成为崭新的以“人民”为标识的“人民美学”。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彭宽就目前网络文艺实践发展以及边缘化、碎片化和割裂化的网络文艺理论研究现状,指出网络文艺是文艺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是中国现代审美叙事话语体系的最新承载形态,是具有独立艺术门类历史地位的文艺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的确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和人工智能介入艺术生产的现实发展,为网络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创新突破,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和最丰富的空间。

中央党校文史部林雅华教授在《文艺经典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研究》中指出,不同意识形态话语的斗争,就是不同叙事之间的竞争,或者说就是以文化经典、文化产品所沉淀下来的文化领导权之争。其中的文化产品与文化经典,既要有强烈的社会与国家关怀,同时还要有其符合艺术规律的内在自足性。这两点看似对立,但其着眼点实则相同,即经典或者文化产品对人与社会/民族关系所起的作用。我们要去深入研究经典以何种方式(审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导权)回应时代的问题。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林凡军院长围绕“人工智能与舞台艺术评论”展开论述,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舞台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融入到艺术评论中,构建起既能反映科技智能,又能体现深厚人文底蕴的新型评论话语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凌晨光教授从“时间对人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及其反感受性和非事件性”以及“人工智能作品的实践缺失”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如何改变了经典艺术的特质”问题。

临沂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临沂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秀庭教授从“具体的沂蒙革命文物的“两创”艺术发展实践基础”、“其实践当中的问题”以及“临港实践的解决方案”三个方面,简要分享了沂蒙革命文物“两创”艺术发展实践与成效。

大会现场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由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临沂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

视频、图片来源:临沂大学国家革命协同研究中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揭牌

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范玉刚当选主席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