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立,走好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发展道路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如何推进中国自主文艺理论体系建构、如何彰显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价值追求、如何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背景下强化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研究,如何认识新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在近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在临沂主办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上,徐粤春、金元浦、张晶、谭好哲、范玉刚、丁国旗、戴清、李超德、林凡军、林雅华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中国文艺发展道路”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讨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这是所有参加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的共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谭好哲指出,新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三大主要历史成就之一,正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从实践论的角度论述和阐发了文艺的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及其社会生产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丁国旗从具体的文艺文化实践层面,提出“三个要”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根本前提,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实践指导力的根本保证。他具体阐述说,一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文艺发挥出最大思想能量;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三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其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立破并举、综合施策,不断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专家学者们指出,新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指引文艺发展的人民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牢牢确立了人民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成为崭新的以“人民”为标识的“人民美学”。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指出,“文艺的人民性”是百年来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关键词。其指向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背后逻辑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人民文艺”重新出场,以“人民文艺”的繁荣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价值根基,从而诉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而落实到“人民美学”的话语生产。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牛光夏表示,近年来涌现出大量体现人民性的精品文艺创作,其人民性内涵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扎根人民与生活,把人民视为源头活水以反哺创作;以国家、民族叙事中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真情实感为表现主体,把人民作为历史的“剧作者”来用心书写;在文艺的接受鉴赏方面,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评判标准,以有利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旨归,坚持人民立场去守正创新。
专家学者们认为,需要正确认识和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三者之中找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力量。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指出,诗学中的“触物起情”与画论中的“天机自张”皆出于中国美学中感兴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感兴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义不限于创作发生的初始阶段,而是贯通于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到艺术表现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是深层体现中华美学特色的核心审美范畴。四川大学教授何光顺从“江南”和“南方”的地理与人文概念出发,探讨了古典诗学到现代诗学的演进问题,申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今天发展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余宁则从沉浸式红色文旅演艺剧目的发展现状出发,概括其高度还原的历史情景、多感官与强交互的融合体验以及深刻的情感共鸣等特征,并指出其是推进文旅融合、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临沂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临沂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秀庭从“具体的沂蒙革命文物的‘两创’艺术发展实践基础”“其实践当中的问题”以及“临港实践的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分享了沂蒙革命文物“两创”艺术发展实践与成效。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如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丰富着文艺创新创造的手段方式,与会专家学者们针对现状提出要准确把握复杂的技艺生态关系。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彭宽就目前网络文艺实践发展以及边缘化、碎片化和割裂化的网络文艺理论研究现状,指出网络文艺是文艺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中国现代审美叙事话语体系的最新承载形态和具有独立艺术门类历史地位的文艺新形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从文艺、技术、伦理三者关系的层面强调,面对当下高度复杂的艺术生态,要从文艺的伦理高度对技术进行监管。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凌晨光从时间对人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及其反感受性和非事件性以及人工智能作品的实践缺失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时间逻辑如何改变了经典艺术的特质问题。山东大学博士生张骅则从技术、艺术家、艺术三者关系角度出发,论述了数字网络时代的技艺再融合与艺术平权的问题。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舞台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融入艺术评论中,构建起既能反映科技智能,又能体现深厚人文底蕴的新型评论话语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文艺自主体系的建构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这样指出。他进而就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提出要着力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体认,重续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的根脉;二是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的魂脉;三是在立足社会实践、扎根文艺实践中,生发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金元浦梳理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艺自主体系建构发生的新变化。他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翻译引介西方理论到运用既有理论解释现实,再到立足中国实践创新理论范式,我们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居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根脉的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西方文艺理论。中国文艺以自主性的中国文艺理论知识体系面向世界,通过文艺批评将中国文艺和文化融入世界,与西方文艺理论展开平等对话,使中华美学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弘扬,为世界文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根本性变化。山东大学教授杨建刚和山东大学教授李新则分别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中的苏联文论中国化与中国文论苏联化的两条路径与内在张力和中国艺术心理学“三大体系”建构路径,论述中国文艺自主体系的建构问题。临沂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立富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推动了学界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发展繁荣凝聚了智慧、贡献了力量。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