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在求是楼915基地研究室,举办了“欧洲文化的前世今生”专题研讨会。基地专职研究员、国际传播学院教师李琛博士以其先后在利兹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丰厚学术积累和切实社会感受,对新近热点事件“英国脱欧”(Brexit)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相关的政治、历史渊源,做了全面深入的讲解阐释。基地专职研究员西欧语学院陈燕副教授、俄语系许传华副教授、东方语学院杨磊副教授,与有关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研讨。基地执行主任李林荣教授主持活动。
在历时2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中,首先由李琛博士做了题为《英国脱欧的历史文化视角》(“Brexit: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的主题发言。在主题发言中,李琛博士结合史料和学术文献,以及他本人在英国的求学经历和学术思考,分别从“欧盟的发展与英国的关系”、“英格兰民族文化特性形成”及“近现代英格兰保守政治气候的演变”等三个角度探讨了“英国脱欧”这一命题和现象的政治、历史、文化起源。
从欧盟成立动机及发展历史的角度,李琛博士全面梳理了英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及其前身几十年间“分分合合”、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阐释了英国为何在共同体成立伊始不愿加入,以及后来两次(1963年、1967年)被拒绝加入的历史。他着重解读了1975年英国在正式加入欧共体两年后进行的公投。这次公投和2016年举行的公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当时要求继续留在欧共体的英国民众比例高达67%(而此次要求离开的是51.9%)。他强调:1993年欧盟成立以来,欧洲“单一市场”(single market)中货物、服务及资本的自由流动给英国所带来的无限好处;同时也从福利制度及财税体系等角度解释了为何英国不愿意接纳来自东欧的工作移民,以及为何反对欧盟对于财税权的全盘控制。
从英格兰历史迁延(尤其是抵御外来入侵及民族融合)的角度,李琛博士对英格兰民族文化特性形成的过程,做了独到的描述和阐释。他以诺曼法语在英格兰上层使用的兴衰史为线索,回顾了1066年诺曼征服以及英法百年战争对于英格兰民族特性形成的影响,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英格兰一步步从一个横跨海峡的“欧陆”国家逐渐变成一个相对封闭岛国的历程。他也指出,相比较英法战争唤醒的法兰西民族性以及拿破仑战争唤醒的德意志民族性,英格兰的民族性在抵御维京入侵及与诺曼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地更为靠前。同时,他也回顾了英格兰宗教改革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地方,以及其对英格兰和欧陆彻底“分离”的重大影响。
从历史传统及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李琛博士深入分析了保守主义为何在近现代英格兰经久不衰以及其意识形态在当代的主要特质。他不仅追溯了保守主义与《大宪章》的历史渊源,还重点评述了上世纪80年代经济自由化思潮中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对于英国社会所带来的剧变及影响。此外,他强调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制造业的没落,持续加剧了英国大量产业工人的失业以及加速了工会实力的瓦解(且对工党势力造成了致命性打击)。结合BBC新拍的纪录片《为什么我们投出脱欧选票》,李琛博士还具体解析了当前英格兰底层失业群体为何会对外来东欧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并评述了欧洲怀疑主义及极右翼势力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在共同研讨中,李林荣教授就二战后英国对欧陆的政治态度等细节做了补充回应,另外也结合中国自身情况,就现当代经济变革对于社会阶层构成的影响,做了引申分析。陈燕副教授从当代难民危机的角度,剖析了欧盟内部所存在的系列问题。许传华副教授、杨磊副教授也分别就相关问题谈了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围绕密集的学术信息、尖锐的问题意识,延时到午后的讨论仍然意犹未尽,大家相约下学期继续对相关话题,再做更进一步的共同学习与探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