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评:中秋艺评设大奖,《长江图》刮诗意风(9月7日-9月13日)
【文艺动态】
中国文艺评论网中秋特别策划:
微评诗书音画,丰厚奖品等你来
针对中秋文艺作品(诗歌、电影、音乐、绘画、舞蹈、摄影、书法、动漫等)的原创短评(字数200-1500),要求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所有文艺爱好者皆可投稿,来稿发送至wyplzg@126.com,或在“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ID:wyplzg)该活动后留言。最佳微评奖可获奖金千元。
中国评协视听艺术委员会吹响“集结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门成立视听艺术委员会, 9月6日在中国文联举行了“全媒体时代的视听艺术”论坛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张德祥等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当下影视、摄影、广播行业所涉及的前沿话题和“全媒体时代的视听艺术”发表了意见和建议,梳理了视听艺术委员会下一步的发展格局和工作构想。专家精彩发言,详见本网《视听艺术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一文。
艺评文章喜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近日,中国记协公示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文字评论《重塑文艺评论的“剃刀”精神》获三等奖,作者赵凤兰,系《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据悉,这是赵凤兰第二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此前她的评论文章《文化,小心资本“绑架”作者》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高校博物馆常见困境,清华怎么破?
9月11日,筹建多年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简直是面临办馆资源单一、开放程度较低、缺乏交流等问题的高校博物馆中的一股清流。
不“止于藏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一万三千余组件,不仅面向清华师生,也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国际。
突破“困于资金”:依托全校上下支持,成立基金会。
改变“乏于交流”:注意融汇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历史与未来。不仅有古典藏品,也将开放关注当代艺术创作的动态管理交流方式。建筑本身也是艺术品。展览策划也注重对话与交流。
打破“疏于运作”:开展一系列兼顾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公共教育活动。创办馆刊,搭建网站、微信等宣传平台。在文物局的登记备案,加入了中国博物馆协会。
第三届丝绸之路艺术节专设艺术评论组
第三届丝艺节设立艺术评论组,组建一支以专业评论为主、媒体评论和院校青年师生踊跃参与的评论队伍,包括音乐、戏剧、歌舞和展览四个小组。组织文艺评论尤其是此次将评论范围扩大到文艺圈外是本届丝艺节亮点。无评论,不文艺!
张火丁开班培养程派京剧人才
9月8日,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班”正式开班,10位学员打破年龄、地域、院团、学历甚至流派的限制,将在此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学习。
“学院是决定戏曲未来的地方,我的心愿就是培养出比我更优秀的学生”。2008年,正值艺术巅峰的张火丁决定盛年行教。她不但亲自授课,还组成理论、剧目和基础课程的专家群集中授课,并将安排大量舞台实践。
【评论品读】
肖云儒:文艺评论要诠释作品的真善美 激励艺术创新
现在文艺评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外围沦陷,主体内闭”:文艺评论话语被市场的需求、传媒的需求所包围,评论的主体话语却日渐碎片化、边缘化,民众对评论缺乏必要的信任。评论家主体无法对当下鲜活的文学现象发声,因对现代受众的趣味、心理了解不多不深而无法与之交流,评论也因缺乏生活的针对性,成为一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现在有些作品的评论研讨会,正在朝仪式化、娱乐化、秀场化发展。这说明,市场功利已经深深潜入了评论的骨髓。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构建文艺评论的中国体系。
(《西安晚报》记者 章学锋 职茵)
“展厅效应”下当代书法创作之失
当代书法创作正从传统书斋式创作模式转向现代展厅式创作模式,反映出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但也出现形式至上的“制作化”倾向和“美术化”倾向,中国书法固有的人文品格和诗意追求逐渐消失。因此,中国书协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及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的征稿和评审中特别反对形式上过度制作和拼贴,特别倡导对书家综合素养的考核。近年来更是连续两期开设“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着力提升青年书家的综合修养。
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失落自身,不能失去本质,不能远离文化,不能没有了人文精神和品格。
(《中国艺术报》 王伟林,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长江图》成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华语片独苗
今年华语片中唯一收获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的《长江图》于9月8日全国公映。
电影不仅充满了超现实的元素,也没有遵循普通的线性叙事,而是刻意割裂时空后将其重新组合,将溯源、业力、生命和情爱等元素糅合,谱写出一首关于长江的魔幻散文诗。这样十年磨一剑的电影作品,在当前浮躁的电影圈中,显得尤为珍贵。
导演杨超曾与侯孝贤、王家卫等知名导演多次合作。此次运用胶片和洗练的风格,将长江这条人们熟悉的河流,做了一次绝美的勾勒。作为《长江图》最重要的元素,诗歌引发了现场广泛而热烈的探讨。杨超说,“电影本身就是一首诗,如何去读这首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本片中最需要理解的一点是,片中的长江并不是一条物理河流,而是一条时空河流,通过时空的转变来讲述一场离奇而凄美的相遇。理解了这一点,或许才能读懂这个发生在河流上的迷离又诗意的故事了。
《长江图》剧照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实习生 薛松)
【文艺政策】
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
一是加强政策立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出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为中国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确立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三是开展大规模调查统计和记录,建立清单制度。开展了3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对民族民间文艺现象的调查、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2006年起,中国政府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至今已有11年。
(来源:文化部外联局)
延伸阅读:
选编:中国文艺评论网 老杜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