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百年征程,中华民族涌现出许许多多气吞山河的英雄事迹、感人瞬间、壮美图景。一代代中国美术工作者以笔墨丹青追魂摄魄,自觉投入到记录和描绘这场百年大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将我们党伟大历史征程凝聚于壮阔恢宏的丹青画卷,记录百年巨变、描绘百年党史,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美术经典之作,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注脚,这些经典作品也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和时光长廊中。本期讲坛邀请陈履生先生讲述美术创作中的党史。
美术创作中永恒的经典
在新中国的新气象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标志着一个时期中的美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既是开端也是高峰。新中国的美术创作,在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其数量之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持续不断,其时间之久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罕见。
与共产党革命历史相关的美术创作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关联,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以及缅怀教育的长久大计。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初,筹建中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期并进。
早在1950年1月23日,南京市就成立了革命历史画创作委员会,准备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革命历史画。1950年5月,中央美院完成了文化部下达的绘制革命历史画的任务,创作了一批表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最早的一批作品,其中有徐悲鸿的《人民慰问红军》(油画)、王式廓的《井冈山会师》(油画)、李桦的《过草地》(套色木刻)、冯法祀的《越过甲金山》(油画)、董希文的《抢渡大渡河》(油画)、艾中信的《一九二〇年毛主席组织马克思小组》(油画)、蒋兆和的《渡乌江》(水墨画)等。1951年8月1日,《人民日报》的“人民画刊”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伟大的建军节”为题发表了莫朴、李振坚的《南昌起义》、韦启美的《三湾改编》、金浪和曹思明的《平型关大捷》、王流秋的《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总攻包围图)》等作品,这些都成为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其创作的方式和语言的特点和那一时代紧密相连。
195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上,出现了一批从不同方面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历史的作品。其中有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恽圻苍的《贺龙在洪湖》、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王盛烈的《八女投江》、潘鹤的《艰苦岁月》等。
王盛烈的《八女投江》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陈所开展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革命历史主题的创作,涌现了大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其中罗工柳的《地道战》、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蔡亮的《延安火炬》、石鲁的《转战陕北》等。这一系列作品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创作上的具体成果,以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并达到一个历史性高峰。
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
其后围绕全国美展所出现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一直持续不断。2005年,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国家财政投入了1亿元专项资金,可以用投资大、规模大、声势大、画幅大来总结这一划时代的工程。尽管人们对工程中出现的百件作品评价不一,但从推动创作方面来说,其影响是巨大的,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从2006年起,浙江省启动了“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全国领先一步组织浙江美术家用美术形式反映本地区重大历史文化题材。其后,筹备了两年多时间的“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正式启动。如此,很多省市都先后启动了区域性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每一工程的出品都在100件左右,而革命历史题材则涵盖了区域性的起义、相关革命历史以及地方性的领袖人物。
从20世纪50年代初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辅助陈列而组织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包括《开国大典》等一系列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今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而“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作品则成为当时新开馆的浙江美术馆的藏品,各地相继启动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最终都成为当地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藏品。虽然,这与过去和展陈相关的美术创作在功用上不尽相同,但随着各省市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设,进入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体系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都成为重要的馆藏。这在除了表现革命历史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各省市美术馆的收藏。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有像浙江嘉兴市启动的名为“红船颂”的中国画创作,不仅收获了一批表现红船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作品,而且还形成了嘉兴市“红船颂”的文化品牌。还有重大的纪念日所组织的创作,也在专题创作方面将专题的表现带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如200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地积极组织创作,主办专题展览,而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以系列展的形式将“抗战”这一主题的创作做了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检阅,蔚为大观。
美术创作中的建党题材
就美术创作的题材而言,建党题材与其他题材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这一题材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固定的,再加上历史资料的相对匮乏,发生在1921年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相关人物的具体细节有不确定性,它也就成为创作中表现主题的难点。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1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建党题材的绘画作品一直延续不断,表现出了这一题材在革命历史题材总的经典型特质。
1.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的主题创作
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1921年7月23日,是中共一大会议的起点时间,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一栋普通的房子里面举行。但很快遭到了法国巡捕的监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
从1959年开始,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特别又伟大的历史事件,在嘉兴的南湖成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以湖中的烟雨楼作为馆址,按照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乘坐游船的方式仿制了纪念船停靠在岸边、水上、万福桥边。
今天我们看到的上海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上的红船,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作为革命圣地的题材也成为建党题材中常见的主题内容,南湖中的烟雨楼和红船也成为主要表现对象,与之关联的“南湖烟雨、南湖早春”等也都显现出与建党相关的一些内容。
嘉兴南湖实际上有两处重要的景观:一古一今,亦古亦今。古是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936~947年)的“烟雨楼”;今是作为中共一大会址的那条船。从古的历史上看,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历史中曾8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20余首。在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几经兴废,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复建,现存的是民国七年(1918年)重建的遗存。面对“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过往,烟雨楼的历史沧桑,成就了这一江南名胜的远近闻名。而亦古亦今是1959年10月1日,在烟雨楼成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从此,古代烟雨楼的身份发生了在今天的转变,有了今天特殊的地位。
当代中国画家最早以“建党”题材来画南湖,现在可考的有朱屺瞻先生于1961年创作的《南湖留胜迹》。画面以传统山水画三段式的构图画了南湖的全貌,中景的湖心岛不仅处于画面的中间,而且所占位置最大;烟雨楼和作为会址的船尽在画面之中。如果不看题跋,这是一幅典型的山水画,而且在笔墨上也表现出了乡野的趣味,毫无时代的装饰和题材上的刻意。特别有意思的是,画面中有一戴着草帽、背着画夹子、拿着笔的画家,正走在上红船的木板上,应该是画家的自画像。
朱屺瞻《南湖留胜迹》
另有一幅是原在上海美专任教、后在江苏国画院任职的余彤甫的《南湖》,应该作于1957年。这幅画感觉是一幅水彩画写生。而画面是表现南湖的自然,近景以及主体是渔船,中景的主体是帆船,而烟雨楼只是一角出现在画面的左侧。显然,这幅画如果不是标题,那可能今天就无法指认其为“南湖”。这也说明对于南湖的表现,经历了由一般风景的描写到有着“建党”含义的表现这一变化的过程。
钱松喦先生是在表现南湖这一题材中创作作品最多的画家。大概是1957年,“旅杭过嘉兴南湖”,画了一幅南湖写生。画面中近景是柳岸和系舟,远处是烟雨楼。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近景中的船并不是那条作为会场的船。关于那条作为会场的船,由于中共一大会议是租用的游船,而此后原船已不可追踪,同类游船也已绝迹。因此,1959年在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时,根据老船工的回忆,仿制了单夹弄丝网船模型,得到了一大代表董必武的肯定,遂据此放大仿制而成为今天所见的那条具有特殊符号性的红船。
钱松喦1957年的南湖“写生”可能是现代画家最早画南湖的作品。后来这件作品收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筹委会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的《江苏画家旅行写生集》之中。而将其与余彤甫同年所作的《南湖》相比较,钱松喦在“写生”的范畴内,其选景、构图与表现都已经超出一般的画家,而表现出后来他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有所成就的逻辑关系。钱松喦1964年初所画的《南湖晚霞》,至今悬挂在南湖的烟雨楼内。画面中的烟雨楼在柳树掩映间的上方,下面虽然有一条小船,却不是开会的那条大船。
面对钱松喦在南湖题材方面的创作,又可以看到其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反映了这一题材创作的时代特点。在1964年1月初前后,钱松喦画了尺幅不大的《烟雨楼》,由烟雨楼构成的湖心岛在湖水的衬托下,墨色氤氲,加上远处淡墨写就坡岸远景,干湿浓淡于一幅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笔墨变化,完全是久违的文人趣味,也不同于钱松喦20世纪50年代以来改造过的笔墨特色。可是,此时画中的烟雨楼已经连接了南湖的象征意义,所以,此画也就不同一般,但它却像常见的中国画小品一样。此后,钱松喦一画再画南湖时,画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要的是出现了具有符号性的那条船。其中的《南湖》,“访问嘉兴南湖,瞻仰革命纪念船”,虽然该画的结构比较简单,可是,画面中不仅出现了红船,而拱桥上的5个孩子正在走向红船,其中的寓意则非常明显。另一幅稍后的《南湖》,画面上是穷款,但画面结构复杂,表现出了创作中的各种精心安排。近景是松和竹,寓意长青;中景是拱桥,但柳树和盛开的桃花,则表明春天的一切;远处的柳树掩映中是红船——虽然在上方的远处,却是点睛之笔,表现出了题材的意义。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创始人之一的颜文樑先生,在1964年创作了油画《南湖》,清晨的日光掩映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朝霞映满了天,红日东升,寓意着1921年建党所开启的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
颜文樑油画《南湖》
2.中共一大会议的主题创作
1977年,上海画家陈逸飞、邱瑞敏合作了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第一次正面表现中共一大上海会场以及毛泽东在会议上的形象,该画采用肖像画的方式画出6位一大代表,并没有表现如遵义会议以及其他相同类型会议题材创作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是用极简的艺术手法处理了环境的氛围,突出了那一盏与主题相关并能够体现寓意的吊灯,从而把主题与审美的表现集中在肖像画的范围之内。
在表现一大南湖会议方面,1991年金松的中国画《一九二一年七月·南湖》,第一次全面表现了中共第一次党代会代表的形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建党题材出现了“全家福”式的构图,这一题材的美术创作突破了此前的局限,使得这一时期的画家有可能去直面会议题材中的核心问题。当然,之所以能够如此,也和作者所运用的装饰性语言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人们对于写实的关注。2001年,孙逊创作的油画《南湖船上》,同样是直接表现在船上开会的场景,从构思到构图,从色调到技法,作者重新把这一题材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之中,并将瞬间定格在代表讨论审议“中国共产党纲领草案”与“中国共产党宣言草案”这一具体细节之上,这种时代的突破反映了建党题材的美术创作在新世纪的发展。
直到2009年,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启动,建党题材再一次基于党史而成为这一系列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油画《启航》,没有直接表现会议,而是把中共一大代表从上海转移南湖红船,把人物登船的瞬间生动表现了出来,这种构思立意让人们感觉到画家在处理题材上的再一次突破。该作品不仅有南湖红船这一典型场景,也有代表在上船瞬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了这一题材创作中构思立意的不同凡响。
在建党题材创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除了表现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与会议这两条主线之外,还有许多围绕着瞻仰会址以及与缅怀先辈相关的延伸创作,如20世纪70年代,美术家姚有信、金光瑜、汪大文以参观一大上海会址为内容创作的年画《各族人民心向党》,表现了人民与建党的关系。这样的创作丰富了这一题材的内涵与表现。
美术创作中的长征和开国题材
1.长征题材的主题创作
“长征”题材的主题创作也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经典创作。
长征的胜利,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着特别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转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重要事件之一。这一题材的创作也成为美术创作从事者最多、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个创作主题。
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随同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重走长征路,边走边画,沿途画了250多幅写生作品,也为创作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奠定了基础,掀起了表现长征主题的热潮。
董希文《红军不怕远征难》
在表现红军长征过雪山这一历史事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作品便是艾中信创作的油画《红军过雪山》。这幅作品把雪山山势的雄伟、山体结构的崎岖以及气候条件的险恶等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尽管没有突出的人物,但整个过雪山的气象鲜明,具有非凡的艺术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宗其香先生在国画改革过程中,率先用传统的中国画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了宏伟的《巧渡金沙江》场景,给后来的创作者们以启迪。
从《红军过雪山》到《东渡黄河》《夜渡黄河》,再到1987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出现的金奖作品——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题创作蔚为大观。
《红星照耀中国》是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为蓝本,创作的一幅表现延安时期中国革命领导人形象的油画作品。作品没有采取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具体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而是将作品中提到的人物全部展现出来。画中124位人物,其中102位都是具有真实姓名的中国革命人物,这一展现手法突破了先前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与沈嘉蔚《红星照耀中国》创作同一时期的还有画家沈尧伊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它同样以《红星照耀中国》为蓝本,展现了书中所谈到的历史事件,从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切入,叙写了从湘江到达甘肃哈达铺历时一年的种种艰难曲折的斗争。这也是一幅堪称史诗级的作品,共926幅,历经6年完成,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的经典作品,也是我们认识、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红军长征最为重要的形象资料。
2.开国大典的主题创作
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还有一种经典题材,这便是关于开国大典主题的创作。
1952年,董希文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委托,创作了《开国大典》。与之前后时期的历史事件是北平和平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攻占总统府等,这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解放》《胜利渡长江》《攻占总统府》等作品也都成为与开国大典相关的经典。《开国大典》得到毛主席的热烈赞赏,他说这幅画所传达的的确是“是大国,是中国”,毛主席并认为“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1983年,北京画院画家马泉创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样是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场景。到2009年,著名画家唐勇力历时3年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作品中展现了全部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幅再现全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作品。
从中也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重要革命历史题材,如建党、长征、抗日等,在创作上不断深入,在形式语言上不断丰富,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经典题材。
(文中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陈履生,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