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0-11-22&page=4&detailId=%E6%89%BE%E5%AF%BB%E5%BD%93%E4%BB%A3%E8%89%BA%E6%9C%AF%E4%B8%AD%E7%9A%84%E6%95%A6%E7%85%8C%E7%B2%BE%E7%A5%9E)
11月13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等主办的中国当代美术理论建设系列专题之“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分为 “古代敦煌美术研究”“丝绸之路中的敦煌”“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西部之旅”“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创新之思”等5个单元。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敦煌古代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为主题,分享了关于敦煌艺术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摘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说法图菩萨像 初唐 57窟南壁
敦煌艺术现代性转化的新路径
尚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在探讨敦煌艺术时,我们不能把视线只关注于敦煌艺术本身,应该通过地域与空间横向展开。可尝试拿敦煌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作比较,又或是巴米扬佛教艺术。此外,佛教艺术在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种中国画的变化风格,它是否可以与别的艺术进行比较?如果把巴米扬大佛与中国的大佛作比较,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通过人物造像中衣纹的纹饰、手法,以及莲花座的坐姿等,可以研究出印度佛教艺术的本体。希望全国学者专家可以打开思路,从丝绸之路的路线里、历史的纵深中,来看敦煌艺术的本体,来看中国画的发展程度。
中国画虽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特征,但它是否也有佛教艺术的成分?“曹衣出水”作为美术史上的经典,它的形象是否与佛像的塑像有关?中国从隋唐开始形成的工笔人物绘画样式,是否和波斯的细密画具有一定的关系?中国画是线性的,线性是东方民族艺术中共有的特征。虽然中国书法将线条体现到了极致,但线条是东方绘画的共性,不能把它单纯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而应该把它当作是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东方文化所具有的特质。我们应该从敦煌艺术出发,上溯到人类文明有关美术发展的共性问题,这样才能打开学术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
本次大会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是具有现实价值的。20世纪的美术史中张大千、关山月以及长安画派的西部之行,具有独特意义。当代学者的工作应该是探寻这种现代性过程及其特征,若能在这些分析之上建立一些共同性的研究和认识,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例如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后,对他个人的绘画风格变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创作实质是一种“返古”模式,中国绘画的特征不仅要向前、向现代性转化,而且要以古为新,具备“返古”特征。“返古”模式是张大千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的最重要资源,实际上也是在现代文人画发展的基础上,去掉了人文的高贵、儒雅,展现了粗朴和质朴、古雅和古朴的审美品格。这是贯穿于张大千一生的艺术理念。我们在探讨传统敦煌艺术在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上,是否可以把临摹敦煌壁画当作回思传统、守正创新的根源。孙宗慰、吴作人、董希文等油画家通过西部敦煌之旅,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有关中国地域色彩的表达。油画是外来的色彩表达关系,但只有深入中国文化的腹地,到了西部地区,通过如此厚重的文化,他们才能从敦煌艺术中的“随类赋彩”里,增强其主观表达的感悟力。
20世纪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学习主要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再现性艺术。如何从“再现”转化为“表现”是个重要问题。表现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心境。敦煌艺术让我们看到的是表现有关人的精神,有关唯心主义的表达方法;又或是现代主义表达有关人的平等问题,有关每个个体表达各自精神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从敦煌原本表达宗教的艺术内容里,转化为现代艺术的最重要的艺术观念。“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为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新的变化支点。
敦煌艺术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辑
敦煌石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20世纪40年代以来,这座宝库已被常书鸿等前辈大力开发,但它的艺术资源无比丰厚,仍然需要我们深入发掘,尤其是如何实现敦煌艺术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从敦煌壁画的临摹到现代绘画的创作,并非简单地照搬传统样式,而是要开发利用敦煌壁画的传统元素,创造表现现代人的梦想、情感、现实生活和审美观念的现代形式。例如,张大千的中国画藏女系列,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人物造型、线描、勾染和设色,摆脱了明清仕女的纤弱软媚,表现了少数民族女性的丰腴健美。董希文的油画《哈萨克牧羊女》和《开国大典》,分别吸收了北魏壁画的灵动线条和盛唐壁画的富丽色彩,创造了新颖独特的民族形式。潘絜兹的工笔重彩画《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把写实人物形象与壁画、彩塑背景结合起来,也属于敦煌艺术传统元素现代转化的尝试。唐勇力的工笔重彩画《敦煌之梦》系列,是受敦煌壁画斑驳脱落的肌理效果启发,独创了“脱落法”“虚染法”等画法,别具一种沧桑之感和残缺之美。姜宝林的水墨写意画《敦煌的启示》,从敦煌壁画印象中提炼出简约有力的线条和色彩,把敦煌传统艺术元素大胆转化为现代抽象构成。这些现代画家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艺术受众群体通常不接受极端的个人主义艺术思想,那种表现自我与抽象的画面也不为中国大众所喜爱。在世界范围的角度看,东西方现代艺术共有两大特征:强化个性和简化形式。而民间艺术元素更容易转化为现代艺术。这些特征对我们从敦煌艺术中,探寻现代艺术的传承性与创新性都大有裨益。
莫高窟第45 唐代 菩萨像
“本土西行”与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建构
黄宗贤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视与尊重民族传统艺术的价值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形成了共识。中国文化人面临着对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内涵进行扬弃与重构的双重任务。何以重构?是重拾文人画传统,或另寻传统之脉?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中国艺术文化界掀起了一场以走向敦煌为中心的“本土西行”运动。敦煌作为中国20世纪艺术西行运动的轨迹终点,体现了其文化复归的重要价值。继张大千之后,谢稚柳、关山月、关良、黎雄才、董希文等众多艺术家先后走向了大西北、走进了莫高窟。这是一次对传统再认识的活动,这是一次向传统的伟大复归。在这种复归之中,艺术家开拓了眼界,对中国艺术传统和美学精神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寻找到了滋养自己艺术生命的新的养料。中国画坛自美术革命以来,呈现出一种既承扬传统又极具创新精神的景象。
20世纪前期,以走向敦煌等西部艺术遗迹为特征的中国现代艺术史学体系的建构,与大的历史文化语境有关。但是,重视艺术遗迹和文化现场考察,除了无须赘述的以科学之名,引进西方的艺术史体系外,还与中国艺术界内部的反思与期待和中国文化力量的空间重构以及文化身份的建构与确认有密切的关系。
将敦煌艺术转化为现代性的“意象艺术”
林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对敦煌艺术的研究,无疑应当对当代艺术创作有借鉴与启发的作用,而敦煌艺术这种启示作用最典型的范例,莫过于系统研究敦煌艺术的张大千,他受敦煌艺术的影响及其引发对艺术的变革。敦煌艺术对张大千艺术创作的影响有诸多方面。敦煌艺术对今人在传统研究与继承上我认为有五方面的启示:传统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艺术、中国绘画的本质性与系统性特征、古典美术技法中材料与绘制技艺、传统绘画风格类型的学习与借鉴、对传统绘画全方位的系统性继承与借鉴。艺术意象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美学核心,同时也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的思维方式。没有对“意象”这种民族艺术本质和艺术思维的认识,则既难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难创作出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对传统全方位系统性的继承与借鉴,要比仅仅从传统中撷取符号的浅薄投机的做法更具价值。
现代绘画所折射出的新趋势,是传统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界限出现了朦胧的倾向。中国现代艺术的特征是想象性、超越性与意象性,而不是写实性。绘画的关键在于从现实中提炼元素,进而形成艺术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而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近年来工笔画的发展趋于打破之前过度写实的表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画面空间的拼接与重构、符号的反复排列等新形式。另一方面,写意画弱化了笔墨豪放之大写意风貌,在弱化自身特点向写实方向靠拢。“意象”是中国古典美术体系的核心,在中国艺术思想中一直存在,工笔画与写意画都统摄在意象造像之中。“工笔”与“写意”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工笔”作为一种绘画样式的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被使用的,而“写意”是因为元代文人画的价值过度夸大而被强调的。如果我们抛开工笔与写意这种偏执的思维,回归中国传统绘画意象造像的本原,跨界之争也就不复存在。在今后敦煌艺术向现代性转化的问题上,诉诸意象化观念的美术创作,也许会形成一种思潮。通过“工笔”与“写意”的相互融合,将敦煌艺术转化为现代性的“意象艺术”。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潘絜兹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西部与中国现代油画史
冯民生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在中国现当代油画创作中,以表现我国西部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以西部少数民族为题材的风土人情创作,还是以西部自然风光为内容的风景画创作,都成为中国现代油画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使中国现当代油画创作变得丰富多彩而充满文化意义。在现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西部特征体现为:西部题材和西部创作主体。西部题材更多的是以西部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而展开的创作和以西部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画创作。对西部少数民族油画创作主要是以藏族和维吾尔族题材较为普遍。从中国现代油画史看,中国许多油画家都有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创作。
吴作人、董希文、常书鸿、吕斯百、王式廓、艾中信、罗工柳、朱乃正、詹建俊等都有西部题材创作。即使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乡土写实绘画的出现,也与中国西部风土人情和地域风光有关,它催生了陈丹青、罗中立、何多苓、潘世勋、孙景波、周春芽等人的乡土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国西部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环境,也产生了中国现代油画史上不少著名的画家,体现着独特的风格面貌。可以说我国西部为中国油画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和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油画创作对西部概念的淡化,西部以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风光成为中国油画家探寻本体语言和内在精神的当然之地。
敦煌资源的发掘与转化
岳洁琼 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
敦煌是当代艺术家寻找本原文化与文化根基的重要宝藏。自20世纪重新被发现以来,持续成为现当代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资源。对于敦煌资源的发掘和转化研究,是近百年来艺术家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依托敦煌艺术进行再创作的精品力作蓬勃涌现,成为敦煌艺术新的图像文献。随着科技艺术的发展,对于敦煌艺术的造型语言、色彩体系、创作母题资源的发掘和转化成果蔚然可观,激发了新的艺术形态,敦煌艺术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依然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发挥着不容低估的推动作用。敦煌艺术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形态、个性的语言、本体文化的内容,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敦煌留下大量作品,这是一座可持续发掘的艺术宝藏。
敦煌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敦煌临摹作品与其他艺术家临摹作品的差异化研究,体现了对于敦煌艺术的重现经典和转换创造的双重价值。对敦煌艺术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探索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作品内容到材料的转化,以及运用科技艺术等方式呈现的敦煌洞窟艺术形态,形成多维度的创新成果。敦煌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在迭代发展,以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第一回:“穿越敦煌”为例,从展览创意方面另辟蹊径,开启了古今敦煌艺术作品对照展的先河。
五百强盗成佛图 西魏 285窟南壁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