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复杂语境下融合共生

2020-11-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施晓琴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0-11-15&page=1&detailId=%E5%9C%A8%E5%A4%8D%E6%9D%82%E8%AF%AD%E5%A2%83%E4%B8%8B%E8%9E%8D%E5%90%88%E5%85%B1%E7%94%9F

 

在复杂语境下融合共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视野的开放,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丰富的时代面貌。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似乎已成为当代美术创作的关键词。由此,当代美术创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日前,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美术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就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态势和美术理论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而会议的聚焦点之一就是在当代跨学科语境和多元价值观下,美术创作如何在创新之中取得平衡与发展,从而推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理论批评要在价值引领

  美术理论评论既是美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跨学科语境和多元价值观存在的当下,做好美术理论的建构与正确的价值引导十分重要。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美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要深入美术创作的现场,聚焦鲜活的美术创作实际,展开纵深的理论研究和多视角的美术评论。“当前重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正在形成新的热潮,特别需要理论支持和评论推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也正在形成新的趋势,需要理性地辨析、传播和引导。因此,加强美术理论评论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时不我待。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艺术在百年变局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得更具人文价值,文化更富有生命力,这无疑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要义所在。在当下这种变化的格局中,美术创作需要理性地面对发展的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指出,我们需要建构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理论体系,努力研究打造中国特色的理论工具、方法论和价值评判机制,积极向世界贡献输出中华文明的文艺架构、学术观念、学派思想等。“由于美术评论和美术宣传缺乏适时的引导、普及教育工作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多样化创新艺术的发展传播,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且努力改变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认为,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步履稳健,相较于世纪之交急于与世界艺术接轨的心态不同,广大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不再盲从和迷信某些发达国家的艺术价值取向,而是积极对其他国家、民族艺术展开研究和借鉴,并以守正创新的方法论积极推进各个造型艺术门类的创作,使中国成为当代世界架上艺术的重要基地和发展平台。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

  “新时代中国美术必须在开放的语境下探讨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美术自主发展也必须构建相应的理论话语体系。”尚辉说,以新时代掀起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高潮为例,如果仅仅停留在创作工程完成任务的角度,可能它们不会真正进入艺术史的书写,因为我们没有提供这一创作高潮在理论上的价值。而这种理论的建构,在当下欧美流行当代艺术以及数字多媒体时代的语境下更显重要。

  “现实主义”需要眼界和韧性

  现实主义一直以来是美术创作呈现历史与现实,关注现实人生、社会与自然的表达方式。今天,“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了现实题材创作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是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艺创作的新要求与新期待。从目前美术创作的实际状况看,现实题材创作也渐已成为主流。那么,在今天,现实主义绘画如何展现与反思现实?如何在跨学科语境和多元化价值观下,与时俱进地理解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内涵?又如何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将思考与感受“艺术地”与现实生活相遇,成为当下的美术创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外来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的库尔贝时代。发展至今日,现实主义概念的今义和外延,显然已经具有了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趋向。关于现实主义,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表示,他们这一代画家自然地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往往追求创作形象的真实、生动、完美,并且形成了各自的艺术审美标准。中国人的诗歌情怀跟欧洲人追求客观写实有所区别,我们在自己文化的体验中对现实主义有着更深的理解,例如,“伤痕美术”代表人物何多苓的作品透露出诗意的特质,唯美、优雅、感伤。他从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认为我们今天理解现实主义应该更为宽泛,要尊重每个艺术家对现实主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种创作应该在具象表达中强调变化,体现出记忆感、历史感和艺术化的处理。

  当前中国的美术创作呈现出一些严峻的问题,比如具象写实的泛化、题材的同质化和类型化等。从表象来看,不少作品出现了绘画风格的过度精细描摹化和炫技化倾向,还有一些作品属于单一风格的跟风创作,另外还存在对现实主义创作概念化的不良倾向。从深层次来看,这些不良现象暴露出作者综合素养的欠缺、精神的空洞、创新意识的薄弱以及想象力的匮乏。对此,冯远提出,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美术家要不断提高眼界、眼力、想象力及审美认知能力,不断深化对自我内心细微世界的追问和探究。他还以名画《格尔尼卡》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件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意义及对当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启示。

  面对今天美术创作的一些现象和困惑,回望经典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1980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庞感动了全国,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摄影艺术对罗中立创作《父亲》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罗中立在这幅作品中实现了画面从语言到观念的创新,他刻画了一个面孔而非头像,同时考虑了画面和观众的距离,让所有观众的观看构成了现场,连接了绘画作品与每一位观者的情感。而到2018年,罗中立运用新科技手段,用三维写实的雕塑语言转译二维油画作品《父亲》,又以不一样的视角呈现“父亲”。从绘画到雕塑,这种媒介的转换让绘画可以被触摸,空间通过现实连接观众,建立对视,呈现了个体的情感而非群体的意志,唤醒了每一位观者内心深处的亲密体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表示,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写实常常会被错误地与现实、真实混为一谈,甚至在美术创作论层面的写实更为强调表现对象模仿、再现的客观反映。正因为如此,以写实手法去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之时,应提防陷入细节主义和过度制作化、精致化的泥沼,而忽略作品的整体情绪与气局。

  聚焦和开放并重

  事实上,如今中国美术出现的诸种跨界、试验与探索,既是现实人文关怀及当代审美经验表达的诉求,也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历经多重艺术碰撞之后,在当代开始从对立走向兼融与超越的时代表征。

  当今时代各门类互融共生、迎头并进,各种样式交叉融合,科技与文艺如影随形,科技、观念、材料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给艺术的表现形式、生产方式、传播形式和消费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冯远认为,这些变化最终都将归结于一个根本,那就是有更多创新的好作品。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说到了文艺的根本,点到了文艺的要害。艺术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的结合,是内容与形式深度融合的创新创造,是各种艺术要素和艺术语言的集成,是想象力和创意的联结。现实主义命题的多样化艺术阐释,需要从理念、题材、形式、材料上共同发力。冯远提出,现实主义美术创作除了要关注当下,也别忽略了“仰望星空”,不能缺少对未来理想命运的想象。只有通过多样化艺术的阐释,才能让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当下,中国学界跨学科交流与融合已成为趋势,跨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时下正兴。对此,《美术观察》副主编孟繁玮表示,饮水入渠本无所爱,关键看使用者怎么使用这些工具,要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从来不拒绝活水,因为活水是发展向前的巨大动力,但是要明白中国艺术的源头在哪里,中国美术的源头在哪里。我以为,聚焦和开放并重是当下以及未来需要重新思考和踏踏实实去做的工作。”

  (文中图片来源于新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追求与气象:大美之艺 时代丹青

  2019美术:历史回望与时代创造(尚辉)

  当代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图像困局”(于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