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笔墨流金四十年之中国壁画

2018-12-18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齐喆 收藏

  中国壁画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壁画又是一门直接面对社会公众的艺术,体现强烈的时代性和民族审美精神。近代中国壁画曾一度衰落、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优秀艺术家不断呼吁、倡导壁画的复兴,这个转折的契机终于在1979年到来了。

 

  壁画复兴的大幕拉开

  1979年10月,首都机场壁画群创作完成,这成为中国壁画复兴进程中的标志,壁画界积聚多年的能量在这次创作中集中爆发,作品中的创新精神影响了整个中国画坛,也形成了社会大众对壁画艺术全新的认知与认同。其中,《哪吒闹海》《白蛇传》《泼水节》《森林之歌》《巴山蜀水》《科学的春天》等成为中国壁画复兴进程中最早的一批奠基性作品。几乎与此同时,1979年夏至1981年春,远在湖北宜昌的唐小禾和程犁历时两年,完成了他们的首幅壁画《楚乐》并一举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同一时期,还相继涌现《百花齐放》《创造·收获·快乐》《丝路风情》等优秀作品。应该说,大江南北的壁画家共同拉开了中国壁画复兴进程的大幕。这次壁画创作的热潮自上世纪70年代末延续了整个80年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艺术界并辐射社会大众,吸引了张仃、侯一民、李化吉、祝大年、袁运甫、唐小禾、袁运生等一大批各个画种最优秀的艺术家投身其中,在“文革”后美术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中也可谓独领风骚。这次壁画复兴不仅停留在创作领域,还同时带动了各大美术学院壁画学科与专业的建设和开展,中央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开办壁画专业,到本世纪初,全国设有壁画专业教学的高等院校已有40多所。应该说,壁画前辈们一下子就抓住了从创作到教学,从历史文脉到学术创新的核心问题。这个阶段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壁画作品,成功地吸引了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由此展开了一次关于公众审美教育的普及活动,让社会大众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壁画的艺术魅力,其开拓性意义已经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哪吒闹海》

  转眼间,40年已经过去了,40年前壁画前辈提出的一部分问题今天或许已经不具有典型意义,但是40年前那批壁画作品所包含的气场之大、心境之纯、艺术语言之精深,时至今日仍然足以震撼我们。那一代投身壁画艺术的大家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他们进入了一种“纯粹”的创作状态,也让他们的壁画作品表现了中国一种崭新的文化面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壁画和经济的关联较多,一些壁画家不太容易保持相对纯粹的状态,这段时期,虽然壁画创作数量庞大,看起来一派繁荣,但艺术质量每况愈下,画种魅力渐趋微弱。如何能让我国的壁画事业可持续地繁荣与发展,一批有雄心的壁画家开始沉下心来思考,他们直面壁画界的新问题,以真诚的创作态度、开阔的艺术思路、精到的绘画与制作功夫,全身心投入到壁画创作中去,期待创作出一批新的令人信服的作品,重新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与共鸣,进而创造出一套属于中国当代壁画的新系统。

 

  摆脱“补壁”的被动命运

  壁画与建筑的关系显而易见,建筑为壁画提供了依附的场所,壁画提升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并使建筑的文化价值更加完整。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井喷式发展,壁画本应同步繁荣,但遗憾的是,当下部分建筑师过分强调建筑的独立性与单纯性,有些缺乏美学修养的建筑师甚至武断地认为,他们设计的建筑中不再需要壁画。

  而我们看到的现实状况是:机场、高铁站、城市广场、酒店等公共建筑,建筑风格与装修材料呈现高度雷同倾向,常常让人在一瞬间不知身处何方。城市急需能够让大众直接感知并影响大众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而壁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一任务,除了现实的空间环境,现代壁画艺术还可以利用作品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现由壁画产生的空间视觉美学及心理效果。

  解决建筑与壁画疏离的问题,必须由壁画家和建筑师双方共同努力,两者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从壁画家来说,要掌握建筑潮流,更要对建筑空间、材料的适合性深入了解,而壁画家最有效的说服理据,当然还是创作出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性壁画作品。要创造新的经典,就要求壁画家寻找自身擅长的主题阐释方式,让壁画的构图与造型语言抛弃程式化的表达,主动引领大众的审美倾向,创作一批新的具有典范性的壁画作品,让它们成为建筑中的核心、亮点,从而和一些缺乏艺术装饰的空间形成强烈对比。同时,壁画家要树立起更强的主体意识,侯一民先生常说:“壁画是强者的艺术。”近些年,壁画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围绕着“如何在限定性中展现壁画家的自主性和对公众审美的引领性”展开了讨论。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壁画成为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筑的点睛之笔,摆脱壁画在一个阶段只是“补壁”的被动命运。

 

  在继承中贯注时代生机

  中国新时期的壁画创作已经有了40年的积累,观念的不断更新带来了壁画面貌的极大丰富性。越是在这种时刻,壁画家越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当我们面对丰厚的历史传统,面对多样的现实社会时,我们要选择表现什么?壁画家的创作又提升了什么?纵观近40年来中国的壁画创作,既有以传统写实语言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也有偏重形式美探索,以装饰风格表现各民族和地域风情的,既有以抽象形式单纯展现材料本身的物质美感的,也有以象征性手法和当代建筑融合统一的,品种多样,风格各异。但在一段时期内,中国建筑界似乎受到西方当代建筑语言很大影响,很多被动适应这类建筑的壁画与中国壁画传统产生冲突。如果中国当代壁画家有足够自信的话,就应当以中国人的关注视角,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国艺术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在壁画作品中,则呈现为含蓄、深远、凝炼的风格,这才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征,这些优秀的传统如何才能在当下中国的壁画创作中较好地保留下来?

《万国来朝》局部

  如果我们认同壁画艺术肩负着凝聚民族心理、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那么,当代壁画就不可能割断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它不应是简单的说教和观念的图解,也不应回避当代社会大众心理中真实的追寻。壁画体现的不应仅仅是一个具体事件,而应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精神性传递。近年来,新一代壁画家面对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已经开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接受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新兴事物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广的思维空间,激发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创作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壁画作品。如表现中国历史的大型作品《赤壁之战》《万国来朝》《一代天骄》《淮海战役》《抗联之魂》等,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南京地铁一号线壁画群》《北京地铁六号线壁画系列》《抗震壮歌》《劳动者之歌》《祖国颂》等。这些壁画作品突破了诸多桎梏,提升了中国当代壁画的审美品格,代表了中国当代壁画创作水平,建立了题材、形态、材料与现代空间之间的桥梁,将壁画推向不断发展的更高点。

《抗震壮歌》局部

  无数创作实践证明,中国的壁画家只能依靠本国辉煌的文化传统,同时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把对历史的继承与现实的创造结合起来。中国壁画精神力量的源泉,恰恰来源于当代精神与古老传统的相逢、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用现代人的眼光,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借鉴,应立足于民族审美心态的现实性。只有这样,中国当代壁画才可能同时吸收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华,以本时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技艺,重新建构出一个充满时代感的画面。这样的壁画,才能振兴民族文化,复兴民族艺术,展现东方古国的现代精神,并最终以这种精神鼓舞整个民族。

 

  (作者:齐喆,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延伸阅读:

  壁画复制可否取代临摹?

  敦煌壁画里的“奥运”角逐【组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水彩画、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换届大会在京召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