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新时代的艺术精神——十年美术走出自主发展的新路(尚辉)

2024-06-18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尚辉 收藏

新时代的中国以其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格局。这既让中国美术的当代视野更为开阔,也让中国美术走出了自主发展的新路。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新时代的美术没有按照所谓全球化艺术模式来规定其当代性样式,而是在继承中外一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所凸显的民族复兴形象与宏大史诗叙事,展现出民族的现代艺术精神与现代语言形制。

漆壁画《长城颂》(局部)

大历史观的使命意识

促发视觉史诗创作新高潮

从来没有哪个历史时期像新时代这样如此深刻地把美术繁荣发展与塑造民族、国家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层面和一些省、区、市及专业机构立项并组织完成了诸多大型美术创作工程,这些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或项目填补了中国美术史有关大型历史画创作的空白,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和省市级美术馆等有关中华文明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尤其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繁荣历史的视觉史诗建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耗时三年、荟萃了当代美术精英而实施的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与观众见面。这是党史题材美术创作首次覆盖百年各时段、最能体现当代党史研究成果与当代艺术创作风貌的一次百年党史视觉艺术再现。这些作品尺幅巨大、场景开阔、人物众多,将历史风云与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历史画宏大叙事的造型艺术传统,也体现了多维空间组合、多种图像隐喻的当代艺术创造。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广场上矗立的五座纪念碑式的主题雕塑,展示了建党百年艰苦卓绝却永葆初心的奋斗精神。《旗帜》《信仰》《伟业》《攻坚》和《追梦》这五组群雕之中,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与典型性、形象描写的细节化与象征性、整体造型的动态性与凝固感,堪称艺术经典。

在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五、六、七届全国青年美展以及众多各种全国性美展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美术家对于新时代社会生活全方位的触摸,以及他们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个性化语言对新时代现实生活的审美映现。新时代主题性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当代社会生活面宽广、丰厚而富有温度,那些描写青年们身边的生活,发掘他们身上所传递的时代气息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成为新时代最有力度的时代形象。

守正创新的发展观

推动美术各门类持续繁荣

主题性创作关涉对造型艺术本体价值的探讨。艺术全球化所宣扬的艺术当代性主要指媒介边界不断被模糊的先锋性。如果艺术的当代性仅仅指涉用当代多媒介特质进行图像生产与图像转用,进而否定造型艺术那些最基本的艺术规律与审美特征,那一定存在着思维逻辑缺陷。

新时代中国美术不再仰望和盲从那些把媒介创新作为当代性的唯一特征的当代艺术学说,而是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中国画写意精神之中进行现代艺术语言的创新转化。在众多美术创作工程中,不乏大型现代中国历史画创作。这些画作既要通过场景描写营造历史环境,也要塑造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是中国人物画,这意味着传统笔墨与现代人物造型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地体现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中国画的现代发展始终是新时代美术创作最深刻的艺术创新体现,它一方面呈现图像时代的视感经验,另一方面又深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笔墨传统。工笔画在新时代获得的全面繁荣兴盛,最有说服力地表明了这种绵延千年的绘画传统如何在描绘新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汲取丰厚的现代精神,如何在凸显现代视觉经验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它是新时代传统绘画绽放的最艳丽的花朵。

没有哪个时期会像这个时代的中国艺术这样,具有如此深刻的民族根性意识和如此强烈的创造精神,而协调这两者的无疑是对中国现代生活的深刻体认。实际上,守正创新已被作为艺术方法论而延伸到一切从西方引进的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门类。在新时代,新古典主义勃兴并形成庞大的写实艺术群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绘画的主流现象,也是世界艺术史罕见的当代奇观。新古典、新写实并非对欧洲传统绘画的复制,而是现代中国美术家如何在借鉴欧洲油画传统的基础上予以本土化改造与当代性创新。“意象油画”是新时代美术的热词,意象油画研究院缘此创建,其每年举办的制度化的观摩研讨以及 “意象油画双年展”等,都是新时代在本土深耕外来艺术并赋予其新的文化活力的典型艺术案例。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新中国创建的国家级全国美术创作盛会,21世纪以来举办的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让人们看到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壁画、综合画种和艺术设计的均衡发展,凸显了综合材料绘画、漆画、陶艺和实验艺术等新领域的艺术成果。这鲜明地区别于以装置、影像、观念为主导而排斥所有架上艺术的所谓全球化艺术。这种对包括外来艺术在内的全美术门类的平衡性发展,正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当代性独有的表现,其背后深蕴的正是“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打开院墙与引入殿堂

科技赋能艺术的新业态

十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老教授、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并亲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这给美术界、美术教育界以极大的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美术馆建设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等重要论述,更是引起业界的巨大反响,由此逐渐形成一个新艺科调整、美术馆软件提升,让美术教育打开院墙,使公众走进艺术殿堂,通过科技赋能艺术的新型美术业态。

文艺对全民族、全社会的“培根铸魂”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伟大的时代使命。美术教育既是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促进全民族美育发展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美术学科的调整与完善,突破了造型艺术、艺术设计的学科单一性,把动漫、建筑、环境、数字媒体、实验艺术和视觉传达等均纳入同等比重的学科建设范畴。新艺科的交叉互融,表明了专业美术学院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从单一的艺术家培养转换到多种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配置变化。

新时代全国美术馆迎来大建设的新高潮,美术馆建设已达到对全国各省、区、市的覆盖,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都是老馆新建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超体量的美术馆。这十多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持续组织全国重点美术馆、全国美术馆藏品展出季、全国优秀策展项目及公教项目等评审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美术馆行业对作品的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和高品质服务;而定期举办的策展人培训班或各种类型的策展讲座,也有效提升了国内美术馆在展陈策划上的学术水平。美术馆已成为新时代公众日常文化休闲与提升艺术欣赏水平的一道亮丽风景。

新时代中国美术走向国际已十分普遍,这不仅体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大型国际艺术展上中国艺术作品的积极参与,而且北京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也不乏众多国际当代艺术家的积极参与。这十年间,双年展中国化现象特别突出。一方面是将架上艺术品予以双年展制度的策展,如已持续7届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持续5届的中国油画双年展、持续11届的深圳水墨双年展等试图通过双年展体制来推动某个画种的当代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双年展机制;另一方面则是在成都、济南、昆明、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创建双年展,其邀请的国际艺术家均在20余个国家及地区以上,展品规模多达272—476件/组之间,并着眼于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大量运用虚拟仿真、AR、VR、影像互动等科技艺术,探索作品的多元形态表达,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体现了艺术新质生产力对城市发展的崭新赋能。

新时代以来,打开美术教育院墙、提升美术馆流量、探索科技艺术交叉,共同指向了中华民族整体美育水平的提升与新质文化生产力的剧增,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美术新业态。


(作者:尚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中国美术正在走出自主发展的新路(尚辉)

2023美术:AI图像挑战下的重返与新发(尚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