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临帖的文化意涵(张瑞田)

2023-05-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瑞田 收藏

我们生逢书法繁荣的时代,但也遭遇了书法泛化的现实。什么人都可以踌躇满志地铺开一张宣纸,大摇大摆地挥动如椽大笔作书法秀。一些稍有点来头的所谓名人,一边用毛笔写字,一边轻视传统、轻视那些老老实实写字的书家,用他们的话来说是“玩书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10年前的字和10年后的字没有区别。稍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就明白,这种现象就是不临帖的结果,是在以硬笔书写的习惯写着毛笔字。

书法是一门有着自己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的艺术,仅以汉字的自然书写来观照书法艺术的核心,显然是一种错误。学书法就必须临帖,这一点任何人都绕不过去。仅凭胆量和自信,难以进入书法之堂奥。每当看到不临帖者写的字,那种粗糙、残破,那种寡淡、平庸,就愈发坚信不临帖是不行的,不临帖就不会理解书法艺术,不临帖也不会懂得什么是书法创作,不临帖就是一种没有审美可言的“空炮”。

节临《王宠游包山集》局部(楷书) 2022年 任林川(图片选自《中国文化报》)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书法作品的判断,需要遵循书法艺术的规律。那么,什么是书法艺术的规律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对传统的认知与理解、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与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临帖正是认知与理解的方式,也是感受与判断的基础。

日前,“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经多轮严格评审,遴选出276位作者的552件临、创作品。展出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各书体门类,取法广泛、风格多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下书坛研习传统经典的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近年来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特征。展览以书法历史脉络为基础,旨在引导广大书家研习历代经典碑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个展览说明我们对临帖越来越重视了,对临帖与当代和未来书法创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更为完整的规划。笔者注意到中国书协原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书法家陈洪武对“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的分析:“书法临帖展是中国书协专业展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展览,创设于2013年。当时书坛弥漫着浮躁之气,重技轻文,跟风现象严重,热衷于表面的形式拼接制作,缺乏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学习,中国书协增设‘临帖展’的初衷就是引导广大书家和爱好者回归书法本体,深入研习传统。”

陈洪武的这段话也让笔者想起了当代甚嚣尘上的“不临帖”的鼓噪。那时候我们常常被无来头的激情鼓动,大话连篇,动辄超越古人,否定古人。似乎没有“雄心壮志”,就不是艺术家了。有些书法家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自己的书法是“划时代”的产物,并且借助世俗传销手段,进行哗众取宠式的推广。这样的自大自吹当然可笑,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有一些人不安心读书临帖,却想“开天辟地”,把自己写的字当成“新帖学”“新文人书法”的代表,谎称是“最具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书法作品,令人捧腹。

书法艺术是在秦汉魏晋时期成熟,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审美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学习书法,当然要以古为师,虚心潜入书法艺术的深处,领略其耀眼的光辉,而不是以厚今薄古的心态,菲薄古人的才干,夸大自己的能力。刘熙载讲得好:“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古,当观于其变。”当代书法家张书范在他的书法个展的自序中说道:“……我记住了先生的谆谆教导,从1979年至今,抱着‘张裕钊’一写就是33年。我不敢扬声说‘创新’,只是在学习古人的道路上探索着,我更不敢说形成‘风格’,如果有点特别的地方,也只是在探索中流露出一点点想法。”张书范所言,让我想到很多问题,比如“不临帖”的心态,“临帖”的意义,以及“不临帖”与“临帖”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两者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冲突。“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客观的,符合我们对书法艺术的真正理解,自然也会给浮躁的书法界提供思考的依据。

其实,任何门类的艺术样式都存在“临帖”的问题。作家的成长阶段离不开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反复阅读,并在阅读中确认自己的文学倾向,自然也影响到自己的写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接受俄苏文学的滋养,同时,对欧美、拉美、日本文学也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接受。以莫言、余华、格非、苏童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正是因为对中外文学的阅读和借鉴,开创了当代文学创作的新时代。对作家而言,阅读就是“临帖”。喜欢的作家作品,读久了,必然会得到暗示和影响。音乐界、美术界也是如此,钢琴练习曲、临摹写生,都是“临帖”的表现形式。这是认识一门艺术样式的不二法门,是我们献身这门艺术的“投名状”,是从陌生到熟悉、从茫然到清醒的必经阶段。

对书法家而言,临帖有着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开始是亦步亦趋、小心谨慎,然后才是深入理解、大步向前,进一步把握书法的技术要素。基于此,才会形成创作能力,写出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亦步亦趋、小心谨慎,深入理解、大步向前,就是书法家眼前的路,是否走得好,是否能够在行走过程中产生艺术灵感和创作冲动,是否能够创作出有文化依据和思想含量、有生命感悟和艺术品质的书法作品,均取决于此。


(作者:张瑞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新闻传媒委员会委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由莱辛的《拉奥孔》引发的美学玄想(张瑞田)

《书法工作散论》读后:在“散论”中聚焦本质(张瑞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