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成功演出杂技剧《天鹅湖》,这在杂技艺术领域是首创。截至今年,中国杂技剧恰好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新生剧种,杂技剧是中国传统杂技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迭代更新、审美多样化的多重刺激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而形成的艺术样态。它以“杂技+剧”为表演形式,既坚守杂技本体,又把文化内涵、主题表意、戏剧叙事、舞台营构这类对杂技而言耳目一新的元素融入表演当中,是已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杂技主动创新求变的结果。在杂技剧发展20年之际,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回顾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杂技剧立足传统,尤为擅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源头活水。它充分吸收对中国观众来说具有原型认同意义的文化符号,将其与演员的服装造型、舞美的设置安排、道具的创造革新、主题曲和背景音乐的编创联系起来。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一边感叹于杂技技巧对人体潜能的极限开掘,一边在浸润了文化之光的舞台意象中流连忘返。无论是《化·蝶》中夜空里的一轮圆月,《四季江淮》中的竹影森森,《岩石上的太阳》中岩石上傲视人间的炎炎烈日,还是《小桥流水人家》中袅袅绕梁的《竹枝词》,其人文含量的不断丰富,使杂技剧持续深度开掘舞台表意,摆脱了“技艺单维决定论”的刻板印象。
杂技剧坚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由“技”向“艺”的发展。传统杂技表演以技巧为主,强调“腰、腿、跟头、顶”的基本功,少数节目如滑稽类,也要求有一定的表演功底,但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内容蕴含来说,都是与传统雅文化相对而言的俚俗文化。杂技剧借鉴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等艺术门类,向最新的剧场理念开放,形成了跨艺术门类、跨媒介叙事的舞台展演形式。在主题选择上,杂技剧题材涵盖经典改编、红色革命叙事、神话传说、地方叙事等;在舞美设计上,杂技剧充分利用现代舞台科技,包括全息影像、3D投影、升降舞台等,使音乐、舞蹈编排与主题日益契合。聚合轴的拓宽推动杂技逐渐向雅文化靠拢,越加凸显出“艺术性”。
杂技剧成为地方文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例如上海杂技团在2005年推出的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持续演出至今,可谓场场爆满,已然成为上海市的文化名片,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2024年8月在张家界举办的国际新杂技戏剧周,将杂技艺术融入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点、国家地质公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杂技演员和游客,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事。
《时空之旅2》(图片来源:“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微信公号)
杂技剧饱含世界眼光,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如杂技剧《楼兰寻梦》、崇礼大马戏《冰雪之上》用杂技艺术展现丝路精神、冬奥精神。《恐龙馆奇妙夜》的西班牙巡演、《百越稻盛》的马来西亚驻场演出、《梦之旅》的美国展演等,在传播文明友好理念的同时,也实现了商业价值。
21世纪之初,中国杂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拥抱变化,找到杂技剧这一新发展路径;站在今天,展望未来,下一个20年,将会是中国杂技剧展示中国杂技发展成果、为世界马戏事业作出贡献的新阶段。
(作者:董迎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艳秋,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