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杂技剧《战上海》:血与火再度转身,再度华丽(毛时安)

2022-09-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毛时安 收藏
血与火再度转身,再度华丽

——观杂技剧《战上海》

上海杂技团是中国杂技艺术界的尖刀班。他们最早走出国门,开始国外商演的先行之旅,他们憨厚、喜感的驯兽节目曾经迷倒过海内外观众,他们创演的杂技节目多次在国际杂技大赛中争金夺银。几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以新的理念,在探索杂技艺术、挑战身体极限的高难度惊险表演满足观众需求、为国争光的同时,破解杂技艺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不断满足人民全新审美需要的重大艺术课题,开辟着杂技艺术展现时代风采的新空间。进入新世纪,他们创排的大型杂技秀《时空之旅》横空出世,“秀一个中国给世界看”,创造了中国舞台剧目连续驻场演出15年5300余场、现场观众500多万人次的纪录。如果说《时空之旅》是中国杂技新世纪的华丽转身,那么,笔者把《战上海》视为新时代中国杂技的又一次精彩而成功的华丽转身。如果说《时空之旅》实现了杂技节目单体化向整体化的转型,那么,《战上海》则是对杂技艺术原有规定性的一次难度更大的自我挑战,攻克了由整体展现向宏大历史的戏剧叙事的再一次华丽转身,将高难度惊险性的杂技节目成功组合,完成了戏剧叙事、历史叙事和情感叙事,再现了海派杂技追随时代标新立异、创新求变的原创魅力。

戏剧的本质,一是艺术门类自己的艺术形式完成叙事的目的,二是演员表演角色的综合艺术。1949年5月的上海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继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后,新中国成立序幕的一次重要战役。新华社社论指出:“上海的解放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而且是国际和平民主阵营的世界性胜利。”在电影《战上海》之后,杂技剧《战上海》在戏剧叙事过程中,为这一宏大的战争题材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

它摒弃了沉湎于战争的完整复杂叙事。全剧线条干练清晰,以连长江华为首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以恋人白兰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社会贤达、工人和各界市民,和汤司令、巴队长为主的国民党特务的三条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激烈冲杀和白色恐怖笼罩的都市地下斗争两个空间,交错有序推进。依据杂技节目独有的极具惊险性观赏性的节目,形成大块面的戏剧场景,全剧以“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情报”“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八大块面,大笔如椽全景式地完成了战上海的宏大历史画卷和细部勾勒。20个精品节目、9种创新形式,精心布排在八大块面中,让观众目不暇接,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生怕漏掉精彩绝伦的细节。以块状的浓墨重彩的展示,在舞台上,树起了解放上海战斗中我军士兵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群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独特的艺术愉悦,这种感受在其他艺术样式中无法体验。

《战上海》在江华对白兰“分别4年多,咱们终于要见面了”的真挚简洁的告白后,立刻进入了“血战外围”的激烈战斗情景。在城市宁静肃穆的夜色中年轻战士坚毅的神色与外围战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连续高难度的空中转体、抛接、战斗动作与杂技肢体语言无缝对接。第一幕以“大跳板”节目收尾。“大跳板”是上海杂技团的王牌节目。它突破常规“4节人”实现超难度“5节人”,在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一举勇夺第三十六届金小丑奖,该奖项被誉为“杂技奥斯卡”。杂技,众所周知,是以单个节目挑战人体极限、以惊险紧张为审美目的的艺术。每个节目都有它独立成章、从头到尾完整的自洽性。为完成叙事需要,《战上海》打破了杂技节目历来的封闭自洽的惯性思维,分别根据剧情叙事要求,量体裁衣做了压缩、加工,省却了单个节目渐进的铺垫,删去了单纯炫技的多余成分,同时加入了新的叙事元素。我们看见,战士一个个像炮弹那样从炮架状的跳板弹入高空,人体在空中匪夷所思地腾飞、鱼跃、横直转体、抛接,还别具新意地加入了原节目所没有的空中抛接炸药包。硝烟弥漫,军号嘹亮,一面迎风招展的鲜红战旗在空中飞身传递,最后又稳稳地传到地面。其间穿插着快速的跟斗、匍匐的前进等。空中地面一体化,把金戈铁马紧张激烈的解放上海战役,把解放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做了高度戏剧化、场景化的立体呈现,使当年高桥战场的激烈如在眼前。

第二幕“负隅顽抗”采用了第四十二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的“集体造型”。溃败前夕,国民党军官在作战指挥密室,以力量、平衡、对称、稳定、叠罗汉等姿态多变的男子造型配以阴暗低沉的音乐,展现了8个军官围着长方形会议桌密谋“七杀令”的诡秘凶残,又以魔术形象再现了国民党军队炸毁电厂、让上海变成黑暗之城的歹毒阴谋。“智取情报”和“暗巷逐斗”先后在充满上海地域特色、富丽堂皇的豪华大厅和狭窄幽深的石库门弄堂,以转盘、爬杆、钻圈、车技、魔术变花、变人、换装,结合探戈、慢动作武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杂技和非杂技元素的组合,展现了上海地下党与国民党保密局别动队机智周旋、传递情报的戏剧情节。弄堂里上海老太竹竿阻击巴队长,别动队自行车失灵的狼狈,在激烈紧张中平添了一份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

为了艺术地凸显解放上海的艰苦卓绝,《战上海》创造性地借鉴了杂技中没有的民间艺术、戏曲、体育、武术形式语言。“铁骨攻坚”中8人绳梯再现了解放军指战员保卫大上海600万人民和历史建筑,在敌人炮火猛烈攻击下,不惜牺牲的前仆后继,壮观地再现了上海大厦苏州河畔战斗的惨烈。“迎接黎明”,江华率突击队强攻发电厂主控室的“蹦床”,显示了敌我双方激烈的攻防、交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雨夜飞渡”则创造性地采用了舞狮所独有的梅花桩。瓢泼的暴雨中,黝黑的桥墩屹立在苏州河湍急的水流中,演员们在梅花桩上腾挪跳跃,转身、托举,双人连续飞跃两桩复杂组合。桩头距离远近、速度疾缓、身姿高低的不断变化,增加了腾跃的难度和紧张刺激,丰富、拓展了梅花桩的表现空间。气氛紧张,情景肃穆,高度逼真地还原了战士灵猫般机敏地飞越天堑的雄姿、我军风雨兼程势不可挡挺进大上海的历史时刻。江华则在梅花桩上反复托举,帮助小战士飞跃过桩,凸显了他的英雄本色。

《战上海》全剧单个节目有机、整体地汇入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成为推进戏剧叙事进程的一波波浪花,气势如虹,汹涌向前。、

战争的戏剧叙事其实是人的叙事,集体的人和单体的人。《战上海》没有满足在群体塑造和战斗场面的震撼张力,而是把人的情感命运纳入战争叙事,更凸显人民战争中普通人为信念牺牲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而且集中在“青春誓约”一场戏完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江华和白兰之间关于青春、爱情、牺牲、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画外清晰地传来白兰赠笔的殷殷期待——“希望你用它写下光明”“等上海解放了,我们永不分离”。在单纯的钢琴伴奏下,校园里以两双手彼此紧握的“滚环”,散发了两人初恋时朝气蓬勃的热烈清纯。华丽抒情的“绸吊”,伴随着抒情歌曲《等那一天到来》的深情歌唱:“你毅然放开我的手/用热血把思念覆盖/从不问值得不值得/只为了心中所爱……”江华和白兰离地、旋转、升空……一次次升起、飘落,以时间的长度赢得了感情的强度,杂技和舞蹈交融一体,如梦似幻。而江华最终牺牲在了“硝烟散尽,黎明到来”的前夕,为《战上海》的戏剧叙事写下悲壮的一笔。

殊为难得的是全剧结尾,牺牲的烈士们在我们的记忆中复活。星光云海下,似乎有来自遥远星空深处的带着召唤的女声轻声无言吟唱传来,接着是无词的哼鸣,最后引入浑厚的无词合唱,烈士们缓缓地舒展着身躯,肢体纠缠,不断变化中瞬间定格的集体造型,像一团不断燃烧、升腾的火焰,在漫天霞光的映衬下定格、升华为一座金色的丰碑。有白色的和平鸽展翅飞来,翩然落在了女战士花托般张开的手掌上。这一刻,观剧便有了庄重壮丽的仪式感。仪式引导观众心潮起落,被净化的灵魂再度回到那些业已飘逝的英雄岁月。

杂技剧《战上海》以无言的肢体语言向着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向挺进,从形体技巧的高难度挑战的展示,进入情境化的戏剧表演、感情表现。肢体不再是力量,不再是惊险,肢体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节目升华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实现了杂技与人物塑造、与内心世界、与红色历史场景的有效对接。杂技剧《战上海》为红色戏剧的舞台叙事,探索、谱写了一曲新的华彩的乐章。


(作者: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文中图片来源于“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毛时安

现代越剧剧本《钱塘里》: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走出“饭圈”畸形审美误

从“养眼”到“养心”:从杂技剧《战上海》看杂技艺术的审美嬗变

杂技剧《战上海》的“技”与“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