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杂技剧《战上海》:杂技书写史诗的典范之作(胡一峰)

2022-09-0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胡一峰 收藏
杂技书写史诗的典范之作

——评杂技剧《战上海》

杂技剧《战上海》聚焦解放上海这一重大革命题材,从杂技艺术本体寻找叙事表达的可能,又以叙事空间的营造拓宽杂技艺术的表现可能,把“杂技”与“剧”的融合推进到一个新高度。众所周知,杂技是一门强调技巧的艺术。“技近乎道”,技术的尽头是思想和美学的表达。“剧”的加持,无疑为技术向美学延伸提供了通道。

作为历史事件,“战上海”无疑是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篇章;作为文艺题材,“战上海”也被文学影视作品多次书写,信仰之花、烈士之血,深深震撼着几代中国人的心灵。它以杂技剧形式再次被演绎,演员极尽杂技之能事,奉献了一系列奇难险绝的技巧,革命之艰辛、牺牲之壮烈、情义之忠贞,都被以“近景”的方式,更具冲击力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的心和这段历史拉得更近了,对历史精神的感受也更加直观深刻。更重要的是,这些技巧被统一于共同的主题内涵和美学基调之下。因此,舞台上个体的技巧展示和角色间的力量对抗,带给人的不仅是肢体之美,更让人看到了历史进程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和斗争,以及蕴藏其中的信仰坚守、价值追求,从而提供了书写和观摩革命史诗的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战上海》为杂技艺术书写史诗提供了典范。

如前所述,该剧成功的基础来自于“杂技”和“剧”的高度融合。通观全剧,数条线索交织并进,一条是解放军进军上海的正面战场,一条是以白兰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为保护发电厂与敌人展开斗争,穿插其中的还有解放军突击队队长江华和白兰的感情线。这样的设计对作品艺术品质的提升居功甚伟。一方面,解放军和地下战线的密切配合,符合解放上海的历史真实,确立了全剧的“正剧”品格。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拓宽了作品的艺术表现空间,这对于杂技剧创作而言或许更为重要。剧中,战场、舞厅、学校、会议室、街巷等多样化的场景,不啻于为各种各样的杂技、魔术、舞蹈等元素提供了尽情展示的舞台,场景的赋能进一步推动技巧成为叙事的有效手段,使这些元素被高度情节化,恰如其分地嵌入故事之中。此时,一种技巧与另一种技巧之间,不再是分隔、孤立的,它们在保留各自独立欣赏价值的基础上,互为奥援,构成一个连续的叙事整体。

从正面战场来看,“血战外围”这一场中,以“双人滑杆”表现战士冲锋陷阵,杆的颤动、摇晃,与战士的火线冲突,前进与迟滞形成动感的统一,恰表现出每一寸胜利的来之不易;“铁骨攻坚”一场,以“单人绳梯”“八人绳梯”表现战士为保卫人民财产在不用重武器的条件下攻城的场面,只见解放军战士在高悬的绳梯之上翻转腾挪,前赴后继;而“雨夜飞渡”中,“梅花桩”的巧妙运用,既符合事件发生在苏州河两岸这一设定,又充分渲染了江华率领突击队乘夜色过河的惊险,夜幕密织,水波摇动,战士们在桩上起如兔跃,落似猫伏,配合默契,紧张刺激,具有很强的共情效果。“迎接黎明”是全剧高潮,杂技的视觉奇观效果极致发挥,江华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而在表现地下工作者的斗争时,更用了不少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正面战场一张一弛,让全剧节奏更加顺畅科学。比如,“智取情报”中的“宴会”场面,侍者穿着轮滑上场,厨师在长长的西餐桌上,同时转动数十个圆盘,一派欢宴景象,整个画面顿时变得灵动起来,起到调节气氛作用。“巷斗”场面同样精彩,多媒体技术的充分使用,实现了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原景呈现。此时,弯腰驼背的老婆婆蹒跚上场,把这一场精彩表演推向高潮。她手中长长的竹制晾衣杆,进一步点明上海地域特色,只见她目光坚定,小步紧迈,一边示意白兰等赶紧撤退,一边紧握长杆,一杆当关,横拦纵挡,阻住了一众特务的去路。这一段表演把钻圈、慢速武术与特色场景融合在一起,以强烈的谐剧效果,折射出地下党员与群众间的鱼水之情,堪称剧中的“名场面”。剧中还多次使用了魔术,强化了地下斗争的悬念感。比如,“智取情报”中,地下党员“刘副官”使用魔术手法,把写有消息的手绢变作一朵玫瑰花,又假借汤司令之手将其交到白兰手中,巧妙地传递了情报,让人长出了一口气。“暗巷逐斗”中,“大变活人”魔术的运用,与剧情贴合得天衣无缝,把特务耍得团团转,地下工作者机智勇敢的形象愈发活灵活现。这些处理看似随意,其实是充满创意的神来之笔,让人感到,在敌人心脏开展斗争,地下工作者不就是为国为民、身怀绝技的“魔术师”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对江华和白兰情感故事的演绎。杂技的情感和美学内涵在此表达得淋漓尽致。“青春誓言”中,江华接到白兰送来的情报,勾起了美好的回忆,三个空间在舞台上依次打开,以无声的语言向观众讲述两人相识相知的情感历程。只见舞台上草坪茵茵,蓝天白云,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合作滚动圆环,轻盈的动作,青春的气息,洋溢在舞台之上;接着,又以“双人绸吊”和“对手顶”,表现这对革命恋人心心相印、缠绵悱恻的美好爱情。我们仿佛看到,从校园中的青葱岁月到革命路上的携手同心,两颗年轻而圣洁的灵魂在共同信念的滋养下,越走越近……当江华牺牲在黎明前夕,白兰深情的呼唤在舞台上响起,英雄群像在舞台矗立,信仰信念的丰碑也深深镌刻进观众心中。

总之,杂技剧《战上海》极大发挥肢体对空间的塑造功能,用杂技的语言刻画英雄形象、讲述革命故事、营造舞台意境,书写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新篇,奏响了英雄主义的慷慨长歌,不愧为当代杂技精品。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文中图片来源于“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胡一峰专页

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艺术解析人民军队制胜密码

《农村题材电视剧生产、创作研究(2015-2020)》:一本洋溢着批评精神和理论自觉的力作(胡一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