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安排,7月6日-1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在浙江衢州开班(点击查看)。为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推出新锐班学习系列笔记,与广大网友分享。本期推出周志强教授授课内容《文艺批评的三种方式》。
文艺批评的三种方式
周志强
周志强在线上为学员授课
7月8日下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志强为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学员作了题为《文艺批评的三种方式》的线上专题课程。周志强从文艺批评的基本路径出发,对古代诗词、小说作品以及影视作品等案例进行了精妙独到的分析,内容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讲授深入浅出、令人深思,不仅让学员们沉浸于文艺作品的魅力中,更有助于大家开拓视野和思维。
一、辞章与修辞解析
周志强首先从“文艺批评”的内涵谈起。“批评”(批判,kritik) 一词来自康德,指的是对知识的判断和对德行的分析等。批评在汉语的日常语境中往往是贬义的,但是在“文艺批评”的语境下,它一般指辨析具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是说,批评的重点是解析和分类。这里批评虽然是中性的,但和评论(comments)也有所区别,后者指的则是对作品本身进行讨论,对其价值问题的评估。
周志强认为,做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是发现修辞。周志强对汉语形象、言简义丰、草蛇灰线、虚实相生等修辞维度做了详细的解析。他指出,汉字作为一种“方块字”,可以组合成对仗,并在声音之高下、句子之长短中,形成回环往复、流转有韵的魅力。汉语形象具有四种魅力:一是方块字的韵母之韵;二是由多义带来的含蕴不尽;三是象形的视觉语言;四是单音节、转义以及一字成诗。语言本身就具有魅力,汉语文学讲究含蕴不尽、言不尽意,因此便有了虚实相生。周志强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指出该诗短短四句全部在描绘景色,却能道出送别之情。因此,汉语修辞需要我们细读领悟,文艺批评家要学会找到表象背后的内涵。
授课现场
二、考据与感悟评论
周志强聚焦“激活日常情理之特见”“强调文学艺术之特色”“评价文本创作之特点”以及“总结文学作品之特效”四个方面,以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为案例进行阐释。他认为,每个人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阅读文学作品,感悟心灵之间的“对话”,激活庸常生活里不一样的体验。要品读文学艺术的魅力,尤其是汉语的形象、韵律、多义与陌生化的魅力,通过总结文本创作的特性,贴近写作者的意识,评价其得失优劣。文艺评论之关键在于结合其特定的现实政治诉求或文化逻辑,评价一个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功能。
学员听课现场
三、义理与哲学阐释
如何阐释一部作品的含义与观点?周志强从五个方面作了精到的分析。
一是释放被压抑的意义。周志强指出,精神分析让我们知道,一个行为现象背后可能蕴含完全相反的动机。文学作品自身所蕴含的意义往往比作者想要表达的更为丰富复杂,很多时候,领悟作品内部被压抑的各种意义乃是文学阅读的极大乐趣。二是拯救习见中的内蕴。一部作品常常会被误读,这就需要发挥批评的想象力,去“拯救”作品最富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内涵——尤其在“情感偏执狂”时代。三是改写共谋之主题。很多作品,作者所设置的主题往往没有魅力,甚至有“格言化”的可能,这就需要通过阐释来重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周志强以《平凡的世界》《蜗居》等影视作品为例,对主题进行了深度阐释。四是实践批判性。以贾平凹的作品《高兴》为案例,周志强指出,伟大的作品往往不是现实的“反映”,反而是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基于此,周志强对当代文艺创作,如许春樵的小说《酒楼》、贾平凹的作品《高兴》与郑大圣的电影《村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五是缝合社会性寓言。周志强认为,今天最好的小说往往不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而是呈现出一种“寓言”式的现实主义。
何谓寓言?周志强通过“狐狸吃葡萄”的案例表达出寓言的内涵——寓言是一种意义溢出的文本,寓言的意义是寓言文本本身无法解释的。它的内在意义不是“有机”或“自足”的,而是需要评论者引入外部意义进行重述的,所以,它隐含着对阅读者的“批评召唤”。“寓言现实主义”的作品总是具有“多异性”的时刻,即多种悖论并存的时刻,使任何解释和理由都无力的时刻,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电影《村戏》中结尾处的父亲给死去的女儿脸上抹上黑泥。
周志强指出,文化批评正在确立“用寓言的批判视野来看待世界”的认识范式,进而重新反思反映论与审美论的批评。他认为,寓言时代的文艺批评,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时代,更是进一步想象未来,思考我们面对的生活困境。
主题授课结束后,学员们积极踊跃地就本次授课的主题展开交流。关于“如何看待理论的晦涩”,周志强认为理论不一定要追求通俗性,晦涩的术语展现出理论自身的丰富性与专业性,过于通俗的语言会遮蔽理论的多种面向。但是,文艺批评需要“两副笔墨打天下”。关于“如何看待用西方理论对接中国当下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时所出现的误读”,周志强认为这种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西方理论的出场语境区别于本土的审美经验。
最后,周志强鼓励本次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的50多名学员:“新锐”,意味着大胆创作,从这个视角出发,学术研究中不用过于担心错误,而应该聚焦于研究对象本身,试图用理论撬动现象,努力成为一名兼备专业能力、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的文艺工作者。
现场交流
*供稿学员:田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杨婧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