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安排,7月6日-1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在浙江衢州开班(点击查看)。为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推出新锐班学习系列笔记,与广大网友分享。本期推出黄鸣奋教授授课内容《科幻语境与文艺评论的创新性》。
科幻语境与文艺评论的创新性
黄鸣奋
黄鸣奋教授现场授课
7月11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鸣奋以《科幻语境与文艺评论的创新性》为题,为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学员讲授了一堂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科幻评论课。他围绕“创新”这一中心话题,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重点剖析了科幻语境的内涵与特征,以及这种新语境给文艺评论带来的可能性与生长点。
一、明确语境:文艺评论的定位
黄鸣奋教授首先阐述了语境概念的内涵,并发散到与之相关的语体、语域、语篇等基础概念。他指出,语境是围绕特定事件并为该事件的适当解释提供资源的解读框架,文艺创作语境具有憧憬性、虚构性、创造性的特征。而文艺评论的语境与日常语境和文艺创作语境都有区别,它的主要特征是共情性、议题性和独创性,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确文艺评论的定位,是开展文艺评论实践的前提。
文艺评论不仅要考虑语境,还要考虑语体和语域。从语体的角度来说,古代文艺评论使用的文言文与今天文艺评论使用的白话文有所不同,中国人使用的汉语与外国人使用的英、俄、法、德等语言也不同,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评论效果,好的评论应当发挥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优势。现代汉语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接轨的途径,“信息”“传播”“智能”“熵”等概念都能够通过现代汉语实现准确传递,这也为中国科幻文艺评论奠定了基础。从语域的角度来说,文艺评论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写实类文艺作品的评论要以社会现实或历史事实为参照系;幻想类文艺作品比如科幻、奇幻、魔幻的评论,则要分别以科技、神话传说或相应的神秘文化为参照系。
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语体是构成语篇的语言形式;语域是语言的使用领域;语篇则是语言运用与语言交际的实例,体现特定的语体和语域。这几个概念紧密联系,在进行文艺评论的时候要对具体的语境、语体、语域有所把握,才能打磨出合适的语篇,体现文艺评论的当行本色。
部分课件内容
二、区分要素:科幻语境的构成
在传播学视野下,科幻语境的构成包含三大层面、九个要素。因为评论的客体可以分为人、物、事三类,评论语境就有了社会、产品和运营三个层面,而科幻语境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故其各层面和要素均围绕科技展开。
在社会层面,科幻文艺主要致力于描绘科技风云。社会与“人”有关,包含的三个要素分别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对象和中介。作为信息传播主体,重要的是其言者的身份;对于传播对象来说,主要是听者的期待;对于中介来说,主要是传者的意向,这三者共同决定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在产品层面,科幻文艺主要致力于构想科技发明。产品和“物”有关,包括手段、内容和本体三个要素,在文艺评论的语境下,语言是手段,议题是内容,范式是本体。
在运营层面,科幻文艺主要致力于审视科技功能。运营与“事”相联系,包括方式、环境和机制三个要素,方式主要是指表达技巧、修辞等;环境包含一些表达的规制和宜忌;机制则是说无论文艺创作还是文艺评论都会得到一些读者反馈,这种反馈会形成一种机制来调整今后的创作或评论。
科幻文艺的内容一般不超出这三个层面,比如社会层面,往往是塑造处于科技风云中的科学工作者,或者至少是与科技风云有关的其他人;产品层面,围绕新的科技发明展开;运营层面,叙述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结果。这也就构成了科幻文艺评论的具体语境。我们在评价科幻文艺作品时,首先要考虑其中的科技观,科技是科幻的前提,但也不能唯科技论;其次是看作品里有没有新的科技发明;如果没有新的科技发明,描绘了现有科技在生活中的新运用和新影响,也是科幻文艺的创新之处,作为评论者应当给予肯定。从这些要素里,可以看出科幻文艺评论与传统文艺评论的不同之处。
三、切换角度:科幻电影评论的创新性
科幻电影是面向未来、思考未来、迎接未来的艺术,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为适应评论对象的特征,科幻电影评论也应当从传统的文艺评论语境中切换出来,以全新的角度推动创新,凸显个性。具体而言,科幻电影评论包含三个主要角度:一是“物理相资”的科技角度,科技角度并非只限于自然科技,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也都应当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虚实相济”的艺术角度,主要是聚焦如何想象、如何塑造人物、如何展开构思,这个角度与我们评论传统文艺作品差别不大;三是“异同相生”的文化角度,比如西方科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就可以从个人主义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中国科幻电影中的集体英雄主义、家庭本体观等文化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上述三个视角,实现科幻电影评论创新,当然还可以采用更多的视角。比如,从近年来中外科幻电影评论的众多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政治视角在西方科幻电影评论中占有极大比重;在中国科幻电影评论中,社会历史视角也非常值得关注。在社会历史视角下,“乡村科幻”成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由于城市科技发达、科幻接受度高,科幻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存在城乡不平衡的问题,乡村科幻如果能够兴起,对于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科幻发展、科普教育公平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员认真听课,热烈鼓掌
除了使用平实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理论概念和专业术语,黄鸣奋教授还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了《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错位》《孤岛终结》《卷土重来》等科幻电影经典片段,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性,也增强了学员们的体验感。在互动环节中,针对学员们提出的世界科幻和中国科幻的发展前景、科幻中的后人类伦理与人类中心主义、元宇宙与科幻电影的关系、中国科幻短片蕴涵的可能性、中西科幻话语权之争等问题,黄鸣奋教授作了耐心细致、鞭辟入里的解答。他认为,不同于近年来西方科幻文艺的衰落,中国科幻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与中国人普遍的科技乐观心态有关,因此我们要关注国内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从中挖掘中国科幻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说,科幻是关于危机和拯救的叙事,我们不必去追随西方科幻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观念中,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拯救的希望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寄希望于人民,唤起民众对我们生活的星球、对人类命运、对科技进步的关注,应当是科幻文艺的宗旨。
黄鸣奋教授为线上、线下学员答疑解惑
*供稿学员:陈韬,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博士生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薛迎辉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