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我与中国评协>正文

从青青幼苗走向茁壮成长——《中国文艺评论》发展印象(路侃)

2024-05-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路侃 收藏

【开栏语】

2024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展现十年来文艺评论事业和文艺评论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展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新气象新作为,中国评协于2024年2月2日启动“我与中国评协”主题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得到积极响应。一行行文字,记录个人与协会的点滴过往;一帧帧照片,定格文艺评论征程上的奋斗身影;一段段视频,抒发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中国文艺评论网于即日起开设“我与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主题征稿专栏,选发来稿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从青青幼苗走向茁壮成长

——《中国文艺评论》发展印象


路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第一届副主席

2015年10月,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一年后,《中国文艺评论》创刊号出版了。印象中,这是第一份涵盖了各门类文艺和新艺术领域的全国性文艺评论期刊,也是中国评协成立以来广泛联系文艺评论家,取得大量成果的重要平台。短短几年,杂志从文艺期刊的一名新兵,已成长为社科类核心期刊的一员,进入知网影响因子排名前列,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屡次提升,一些栏目也受到读者欢迎,并得到中宣部出版局等部门的表彰,体现了新刊在学术性、专业性、时代性、读者群等方面有了突出特点。几年来,我一直在阅读这本新刊,特别感到它近年在思想性、学术性、影响力上有了明显进步。

首先是刊物的组稿、栏目等策划设计很鲜明地体现文艺、文艺评论与时代和大局的联系,坚持正确导向,并且有不断加强的专业性、学术性。《中国文艺评论》的创刊出版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刊物在这以后直到目前,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了持续的学理的有力的阐释,从中展开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发展、创新性发展、中国学派的广泛论述,刊发了一系列有分量文章,促进了中华美学思想发掘和当代化研究,也促进了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的发展建设,在文艺期刊中表现出较高的热度和水平,其中有的文章还被转载。

作为刊物头条的“特别策划”“专题策划”不断出现体现时代性与专业性相联系的重要文艺命题,如“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艺评论的回顾与前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其中“党领导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80周年”栏目组文入选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头条选题策划都既体现时代的社会、政治等宏观环境与文艺的关系,又敏锐追踪经济、科技等生活基础发展变化对文艺的重大影响,如“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新文艺现象及批评研究”。

《中国文艺评论》简介

第二个进步是刊物逐渐产生了一批高质量论文,具有思想境界、学术蕴含、文化价值丰富增强的特点。如《设计与理性:人工智能设计的美学反思》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是共生而非对抗的主题,对生产力大变革时代的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从哲学高度指出人机共生将积极重塑人在世界的方式,人和人工智能是艺术创作中的合作者,而非竞争者,人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及其产生的人机对立将会改变,科技媒介带来人机个体都不具有对整体的支配力量,彼此相互依存,也将重塑人类的世界观。《熊秉明艺术探索的中西镜像及其边界超越》概括出杰出美术家熊秉明的思想个性——异学互鉴,全面反映了熊秉明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科学理性、开放多元、融合创新和独特创造,不把西方理论资源看作二元对立的“我与它”,而是相互作用的“我与你”,有很强的现实启示性。《疏野与诗话》在古代文论研究中,从本来习以为常的熟悉字词中发掘出“野”的崭新解释,从“野”与自由价值相关联的社会性阐述接续到“疏野”的美学风格的历史发展,形成崭新的古代美学发现和观点,展现出“野”的人民性和独特美学价值,并将严谨的历史论述与深厚的个人感悟贴切融合,使文章的学术性、思想性有了丰富的社会与文学启示。《“游于艺”:诠释历史与意义世界》对儒家的修身理论作出新的有益发掘,即修身不仅在道德精神,“游于艺”对文人修身养德也有重要意义,即要有具体的学艺,并且要愉悦地学艺。《技术赋权与资本控制:网络文学读者“玩劳动”研究》从新技术和新型经济的视角观察重塑了网络文学场域,指出网文的读者消费同时也是网文生产,具有在玩中劳动的特点。文章兼具文艺评论、文化理论和新经济理论意义,提出了玩劳动、休闲劳动化、有爱劳动等诸多新概念,呈现出一种数字时代的新媒体文艺经济或文化经济理论的创造,思维开阔而活跃。这些文章都显示出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特别是有一定的创造性,为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在新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出了实际贡献。学术视野逐步扩展还表现在对西马文艺理论的研究有了较多的认识,不再是只在西方现代派的框架内来阐释,而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来认识其价值,同时也在中国文化和西马的相互联系影响中来认识,丰富和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容和认识。一些对国外艺术理论的评介文章也体现了刊物积极的开放视野,例如对比利时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维克多·霍塔的整体性设计美学的评介,从中看到了对中国设计美学发展的积极启示。

另一个可喜的是,刊物形成了比较受欢迎的栏目,如“名家专访”,专门对文艺理论批评和艺术界健在的著名专家学者作学术经历访谈。数十位著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艺术家贡献了丰富重要的艺术经验和人生启示,有革命经历的历练影响,有求学的勤奋、艰苦与坚持,有治学从艺的精神追求与视野开阔,有理论的创造、思想的高度,也有实践的经验、实际的感悟,涵盖文艺理论批评和艺术各个门类,充满永远向前、永远探求、永不懈怠的精神品格,以丰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中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访谈的口述实录形式在研究性较强的学术期刊中开辟了生动的活态精神文化书写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坛活态资料保护特点,为当代文坛留下宝贵的活态精神文化。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

刊物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逐渐团结起一批年富力强、活跃的评论家作者,中青年作者显著增加,又时有老专家的理论新作,形成了年龄结构、专业方向丰富多样的作者队伍。许多前沿性、反思性、新领域的文艺问题、有分量文章都是中青年作者写出的,他们往往都熟悉英语,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许多思考深入、底蕴深厚、智慧丰富的作品又是老专家创作的,他们共同带来刊物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的提升,创造了《中国文艺评论》不断成长,促进刊物保持文艺评论对重要文艺现象的及时在场,也促进了年轻的编辑们一同成长。

十年树木,未来可期。相信《中国文艺评论》会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正确方向茁壮成长,团结凝聚更多优秀文艺评论家,更加郁郁葱葱,生气蓬勃。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温天纵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我与中国评协专题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征稿启事

我的文艺评论追光之旅(罗丽)

将目光投向基层文艺(孙国贤)

温暖之光照亮跋涉之路(李昌菊)

一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大家庭(胡建礼)

我、“啄木鸟”与“小剧场”戏剧(胡晓军)

没想到和想到(王一川)

不负韶光再奋蹄(周思明)

走好基层文艺评论之路(李向明)

与你相识,缘来不晚(吴洪彬)

十年笔耕不寻常(周纪鸿)

那年、那事、那些人——我与中国评协同成长(沈勇)

基层文艺评论大有可为(马忠)

十年里我们一起追过的评协(李晶)

圆梦回家 启程出发(常耀宗)

生命不息 艺评不止(范良伟)

缘起入会时(孙晓东)

十年文心相随——我与中国评协的这十年(杨荣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