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4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展现十年来文艺评论事业和文艺评论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展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新气象新作为,中国评协于2024年2月2日启动“我与中国评协”主题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得到积极响应。一行行文字,记录个人与协会的点滴过往;一帧帧照片,定格文艺评论征程上的奋斗身影;一段段视频,抒发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中国文艺评论网于即日起开设“我与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主题征稿专栏,选发来稿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我的文艺评论追光之旅
罗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
命运的齿轮在2014年10月开始转动。
那年秋天,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参加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艺评论工作在文艺事业中的重要性。班上随即组织大家参与学习研讨,同时决定以中国剧协的名义组织推荐青评班的同学加入中国评协,积极参与文艺评论工作。为此,我荣幸地从一名戏剧工作者跨界进入文艺评论的领地,正式成为一名“斜杠青年”。
在成为中国评协的新兵不久后,2015年7月,组织便给我提供了修炼提升文艺评论素养的机会。我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扎赉诺尔,参加第九届全国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我有幸聆听了陆贵山、郭启宏、言恭达等名家的讲授,和同学们通过分组研讨、现场调研等方式围绕研修主题“本体与价值:当代文艺评论的理论建构和主体重塑”进行了深入激烈的交流探讨。这次是我第一次跳出自己戏剧背景的专业舒适区,和其他门类的文艺评论同行们一起交流学习。同学们都是各自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才华洋溢的青年才俊,让我在脑洞频开、视野扩大、格局拓宽的同时,也对文艺评论工作产生了“本领恐慌”,促使我不断补脑增容、追光而行。
第九届全国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合影
2015年8月的西子湖畔,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青年评论者齐聚一堂,见证中国评协“西湖论坛”的成立,并参加首届论坛“我们的戏剧——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专题研讨。大家直面改革进取、激烈转型的时代,直面戏剧传承和发展的众多新情况、新课题,共同探讨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西湖论坛”上,大家一起发出中国青年评论家《西湖论坛倡议书》,提倡做“四有”评论者——扎根本土,回到源头,做有情怀、有担当的评论者;立足当代,放眼世界,做有视野、有高度的评论者;直面现实,回归理性,做有情感、有温度的评论者;着眼未来,彰显个性,做有朝气、有洞见的评论者。与此同时,我被聘为“西湖论坛”组委会的副秘书长以及中国评协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相继参加了两年的西湖论坛会议,有了紧跟中国评协队伍提升自己的机会。
首届西湖论坛合影
唯有热爱,奔赴山海。参加完中国评协的各类活动后,我便经常思考,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推动基层文艺评论的开展,尤其是利用新媒体推动戏剧评论。2016年初,我在工作单位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广州青年剧评团。该项目强调年轻活力及观念开放以及“和而不同”的讨论氛围,通过定期观摩、座谈及培训活动组织青年戏剧爱好者撰写剧评,以微信公众号形式发出广州年轻剧评人的声音,引起了不少反响,至今仍在运作。同年,我的专著《延展与凝视:粤剧电影发展史述评》荣幸入选中国评协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编的“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为此,我备受鼓舞,一心追光。
最初,我向首届西湖论坛提交的论文《从戏曲的表情谈起——兼谈现当代评论话语构建》,从戏曲的“表情”这一概念变迁入手,指出现时指导戏曲理论研究和评论的是现当代戏曲理论,是建立在百年来古典戏曲理论与西方戏剧理论的碰撞与交融中的,同时也是在现当代戏曲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同步发展和总结的,应是与戏曲的时代发展共同迈进的。也正是这篇文章,日后在《中国文艺评论》上发表,并让我有幸捧得一座“啄木鸟”杯。
罗丽所获“啄木鸟”杯和证书
“非奏之场上不为功”是我一直信奉的戏剧观。由戏剧理论家周贻白提出的这一注重戏曲剧场性以及演剧形态演进的戏剧史观,主张戏剧必须回到剧场、回到观演关系中去检验作品、评价作品。对此,我深以为然,引以为鉴,坚持深入剧场,坚持参与实践。我的工作单位在文旅系统的基层一线,创作、研究、评论在日常工作中几乎是多线开展的,我也参与了多部舞台作品的创作,如舞剧《醒·狮》、杂技剧《天鹅》等。我常开玩笑说,自己是文艺评论者队伍里的“野生”编剧,也是“潜伏”在创作者行列里的戏剧评论者。这样的跨界身份,让我常常抽离出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评论工作,以另一种身份自省体察,换位思考,不断追问诘问拷问自己从事创作/评论工作的立场与初心,也不断观照着创作与评论两者。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关于伟大作品评论,其重要性不在伟大作品之下。”文艺的繁荣和发展始终离不开文艺评论的参与和推动,需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桥梁作用和推介作用。
我相信,创作和评论从来不是对立的,两者可以对话、可以交流、也可以相互成全;我相信,评论不只是个人评价立场和心灵话语的输出,更要站在时代与人民立场、投身于社会洪流中,以手中之笔反映世界及人类社会;我相信,文艺评论既可以是折射社会变迁与历史洪流的镜子,更能成为直指人心的锐剑。
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我的文艺评论追光之途一直在继续。2020年,中国评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我有幸成为席位制理事。次年,中国评协舞台评论委员会成立,我也有幸成为其委员。随后几年,我参加了全国文艺评论工作会议、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艺现代性”主席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罗丽参加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
追光而行,也会被光照亮。2021年5月,我受中国评协推荐参加中国文联第十六届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与不同艺术领域的同学们共同开启20多天在北京、延安两地的学习。期间,为迎接5·23文艺志愿日,中青十六班为延安观众举办了‘与你同行’文艺汇演。我还真切地记得,当我站在鲁艺教堂前的广场舞台上,眺望远处黄土高原上巍巍群山,夕阳柔和的余光在我脸上铺洒。时空穿梭,80多年前,多少文艺青年奔向延安,来到新中国文艺的摇篮——鲁艺,吼出了新中国文艺的新声。1942年,也是在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正是穿越历史的共鸣与回响!
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线上线下学员合影
2021年10月25日,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的学员,来到了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中山,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培训。是的,学习的机会就在家门口,我又怎会错过!仲呈祥、陈晋、张江、廖奔、吴为山、刘斯奋、龙平平、于平、宋乐永、欧阳友权等文艺界评论业界大咖前来授课,各文艺门类全覆盖。三人行必有我师,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们,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颇有建树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独行快,众行远。学术汇报环节,35位学员你方唱罢我登台,思想火花交相迸发,既有学术逻辑缜密的演讲,也有观点犀利明快的理论分析,释放出一轮轮的评论冲击波。
我一直感怀中国评协举办的每一次培训活动,让我结识到众多优秀的文艺评论同行,相互切磋、相互鼓舞,让我在文艺评论追光的旅途上看到暖心的火光、也感受到广袤的星光。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在黑夜中行进,而是始终追光前行,有阳光与星光相伴。
在中国评协即将迎来十岁生日之时,从而立至不惑,我追随其走过既短又长的日子,坚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耕耘。当前,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急速涌现,文艺评论作品不断“破冰”“出圈”,活跃的新媒体平台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广阔舞台,既需要更多文艺评论家登台亮相,也需要文艺评论家冷静观察反思,坚守立场。当好文艺创作的“镜子”、做好文艺审美的“梯子”,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同时,新质生产力开启了新时代文艺与科技融合的“共创美学”。面对科技的迭代,文艺领域面临着包括ChatGPT、Sora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改变。文艺将迎来怎样的变化?文艺与科技手段如何迭代升级?文艺创新发展如何应对新质生产力时代的诸多机遇和挑战?我迫切感受到,文艺评论家需要紧随时代发展,在社会变革时期积极思考,努力回应时代之问。
十年来,中国评协的队伍日渐壮大。当中,既有许多手擎火炬的思想领跑者,也有许多像我一样追光而行的年轻人。何其有幸,与君岁月并行十载;往后余生,必定继续追光前行!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温天纵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