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精神离散与网络文艺的文艺性再造

2020-11-26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周安华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011/13/content57173.html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中国的各种文艺形态正在发生着网络化、线上化的转变,而这一进程也在悄悄改变着国人的知识汲取、文化消费和娱乐休闲生活,并将手机客户端、电脑荧屏的浏览和阅读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情形下,文艺的网络化又引发了我们的一系列思考:中国的网络文艺是怎样的文艺?它是否契合当下国人的精神消费需求?在网络空间,一些文艺创作的内涵和形式是否发生了变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异?继续追问下去,思考可能还会更加深入。其实,当下的网络文艺中,虽然优秀、脍炙人口的作品屡屡爆红,吸引了大量粉丝追捧,但也确有一些网络文艺作品是缺乏立足于现实空间的文艺精神的。这里我不想从意识形态角度或国家形象层面去定义这些网络文艺创作,也不想去深究它们的形式与手段的花哨、绮丽。文艺不只关乎倾向、关乎形式,文艺终究还是需要魂魄,需要美学和真情实感的。换句话说,当代中国的网络文艺亟待进行面向未来、面向历史的文艺性再造。

  所谓文艺的“文艺性”,我认为包含着对“文艺”的质的规定,其中至少包含三个层面:蕴含、价值和情感。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无论是文字的还是视觉的,真正的文艺作品是人类面对社会历史、面对自我和世界的精神或情感表达。因而,无论采用现实主义的态度还是浪漫主义的立场,都不妨碍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真诚诠释、对文艺本体精神的由衷尊崇。网络文艺作为特殊的文艺方式,既延续了文艺的根本特性,也焕发着更为自由洒脱、更为丰富多样也更为直观的气质和风骨。它常常以随时随地的酣畅交流而消解着人的社会意识与道德禁锢。还有一些网络文艺作品熟谙网民心理,百般迎合,通过各种故事、逸闻和影像“桥段”吸引眼球,从而换取自己的丰厚利益。这种双向的默契很像好莱坞明星生产传播机制的社会基础与氛围,虽显现了“活跃”的情态等,却悖离了中国网络文艺应有的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文艺环境面临着新的语境变化。我们既不能忽视盲目追求财富和利益而导致的某些文化扭曲,也不能忽视在“增长”和“发展”名义下的某些“短视”行为等,如果以一个概念概括和归纳这些,我认为可称其为“精神离散”。

  “离散”一词的原意是“身在此地心在彼处”。在《旧约全书》的希腊语翻译中,离散特指背井离乡的迁移现象。当年巴比伦陷落,犹太人屡遭放逐,流散四方,成了典型的“离散族群”。美国社会学者威廉姆·萨夫兰就曾提炼出这一族群的六个标准,主要从其集体记忆、信仰、真实和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可见,离散研究既关注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也关注一种态度、一种希冀。这里我们借用“离散”一词来探讨“精神离散”,也即是说,当某种社会价值被颠倒或族群风尚发生改变时,它可能直接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比如凝聚力疏离、族群自豪感变异或共同理想的耗散乃至完全丧失等。

  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追求令我们得以获得物质的丰沛,也让我们在精神世界变得更加迷茫、困顿或感到“无所归依”。今天的网络文艺存在着一种“轻”化的倾向,一些变异的“文艺擦边球”“艺术隐喻化”以及欲说还羞的剧场潜台词、银幕情色暗示、欲望和“开悟”的文本勾勒等,都在指向人的原始本能,指向某些灼烧国人灵魂的假恶丑。于此,文艺“批评”责无旁贷。

  在大时代大网络的情态下,当下的中国网络文艺需要聚气凝神,实现从观念到理路,从精神到气质的彻底转变,以破解“精神离散”,实现网络文艺的文艺性再造。这种“再造”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以现实主义立场介入当下、介入历史、介入社会,与人民共悲欢;其二,在“文艺”的范畴中演绎创作,遵从美的原则、真实的原则、崇高的原则;其三,注重文艺的“移情”作用,把握好文艺的情感和情感价值,传播人类自古至今珍视的美好因子,询唤人间真情(爱情亲情友情),焕发大众的向上之情。只有珍视文艺的本体神气和美学品质,严格涵养文艺的尚善情怀,网络文艺才能在真的“文艺”范畴点亮璀璨恢弘的文艺星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网络文艺是现实生活的敏锐“探测器”

  网络文艺作品讲故事:要“中看”更要“中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