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文学的圈层化现象

2019-04-08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童娣 收藏

  网络文学在发轫之初,以其开放、多元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草根、民间、后现代等特征成为其区分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文学的文化产业特征日益凸显,“圈层化”态势也日趋严重。这种在圈子内部自行活动的现象被概括为“圈地自萌”,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文学从开放多元变得日趋封闭与固化。

 

  性别与类型标签带来圈层化分

  网络文学的圈层化首先表现为以性别为中心的读者群区分。文学网站与移动APP分为男频与女频,这种面向性别的精准定位固然方便了不同性别读者的阅读选择,却也树立了一道性别的藩篱,限制了文学的跨性别传播,窄化了文学普遍的人性内涵,使得文学阅读变成了同性别群体的圈内行为。人为的读者区隔与分流一方面限制了网络写手的自由创作,要求写手向一定频道的趣味靠拢,否则在上架时难以适应特定的性别门类标签;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中规定了读者的阅读选择,网文界流行的“耽美言情的读者都是女性”“修仙电竞的读者都是男性”的说法正是这种性别区分的表现。

  与这种男频、女频区分相对应的是文学网站上形形色色的类型文分类标签。类型标签的区分固化了读者对特定类型文的挑食与偏食的习惯。特定类型文读者因文结识,通过作品评论区、百度贴吧、微博等与作者或其他读者互动,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文笔,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小说,进而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粉丝文化社群,即“饭圈”。圈子内的读者长期禁锢于固定的类型圈中,对其他类型文鲜有涉及,形成特定类型圈层内的“自我封闭”现象。封闭往往导致自恋与自大,一个文类圈的读者往往认为自己读的文类比其他类型更有价值。比如同在女频分类中,耽美与言情俨然水火不容,两峰对峙。

  一般说来,特定的类型文写手往往依照“类型数据库”与固定的叙事模式与规范进行创作;特定类型圈层的粉丝之间也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具有防御功能的词汇,隔绝与阻碍他者进入圈层的可能性。特定的语言和文字是确立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适当运用会让圈中人倍感亲切,却也隔绝与孤立了其他读者。

 

  多方面固化走向封闭单一

  以性别与类型区分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圈层化的原因大体可以从文学网站、作者与读者三个层面进行考察。类型化反映的是网站对读者的文学趣味、阅读习惯与审美心理差异的评估。文学网站除了利用分类标签培养与固化特定的类型读者圈外,还利用读者的搜索与阅读的历史数据引导与支配读者的阅读。数字追踪下无所遁形的检索历史为读者的阅读预设标签,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与固化读者的阅读习惯。此外,排行榜栏目下形形色色的榜单所制造的热点与大众效应也规定了读者的阅读范围,左右了读者的阅读选择。

  网络文学的圈层化还与网络写手的惯性写作、跟风写作以及写手之间的“互粉”现象密切关联。网络写手往往习惯对特定类型文持续耕耘,通过微博、论坛、公众号、社区等培养与圈定相应的粉丝群体,进而形成标签性的存在,骤然改变自己的题材或风格,却可能轻则“掉粉”,重则“触雷”。写手习惯于在被读者认可的类型上添砖加瓦,于是形形色色的复制仿制模仿跟风现象层出不穷。

  从读者层面来看,当读者在阅读某一题材类型作品获得满足后,极有可能会寻找相似作品来延续自己的情感亢奋。对某种类型的固定而持续的偏爱使得读者主动闭守于某个类型圈,采用多种方式维护圈子的纯粹性并通过圈内读者的唱和、跟帖、与写手互动等形式为圈子建设添砖加瓦。

 

  网络文学有待多元化发展

  网络文学的圈层化使得文学从最初的开放多元走向封闭单一,给文学网站、网络写手、读者以及网络文学自身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些游离于主流类型之外的个性较为突出的作品或融合多个类型要素的跨类型作品往往上架比较困难,网站管理者或者干脆将其拒之门外或硬性将其划分到已有的标签类型。这种屏蔽或忽视个性文本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文类的开拓与创新,更不利于对新的文学思潮的发掘与培育。特定的类型文学圈层对于不同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他者”形成“排他”效应,同时对圈内成员传达规训职能。“趋同性”与“排他性”相互扭结使得读者的趣味愈加单一化,价值观、审美习惯日趋封闭。“圈层化”使得网络文学形成新型的等级分化与话语权力关系,导致新的话语压制。一些非主流的文学类型,因为其小众趣味而在刚刚萌芽时就受到各种压抑被迅速边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文学的多元发展。

  面对网络文学日趋严重的圈层化现象,如何破壁成为横亘在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一道难题。首先,网络文学网站应该破除类型化的标签,设置多元化的作品分类模式,鼓励各类型之间的沟通。网络写手应该勇敢打破圈层壁垒,进行跨文类的创作尝试。其次,网络文学写手还应打破类型叙事惯性,消除“蹭热度”的创作心理,努力尝试多种类型风格的创作,走出模式化与类型化的陷阱。读者可以在网站、写手或其他粉丝群体的影响与带动下,以包容的心态,走出封闭类型圈,倡导多元化的阅读趣味。最后,研究者应广泛跟踪、及时阅读网文,挖掘作品的独特个性与价值,对网站、写手、读者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只有打破圈层化,网络文学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进而不断孕育出精品。

 

  (作者:童娣,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延伸阅读:

  当前网络文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网络文学带来的不是危机,而是契机

  网络文学:新变与趋势(欧阳友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