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多部大片点燃“史上最强春节档”,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文章质量、题材、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解读《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东方服饰语言
刘怡君,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现象级动画电影,不仅在剧情和视效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更在角色形象上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喜爱。影片中角色的服装设计深植于东方文化土壤,通过对造型、色彩和面料纹饰的精准把握,巧妙传递出角色的性格与身份,充分展现了东方服饰语言的独特魅力。
款式造型:显身份之别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从“魔”与“妖”的主角,到“人”与“仙”的群像,每个角色的着装款式都层次分明。
首先是“魔”,哪吒经典的肚兜造型虽深入人心,但已脱离现代审美和实际。主创团队将这一经典款式保留在幼儿时期的回忆中,转而为哪吒设计更具现代感和实用性的短打穿搭。所谓“短打”,即短衣短裤或短衣长裤的搭配形式,常见于古代劳动人民、江湖侠客、武士等需要频繁活动的群体。动画中,哪吒上身着对襟短褂,下身搭配黑色灯笼裤与黄色飘带,这种轻便的着装不仅贴合其活泼好动的性格,便于在玩耍和战斗中自由活动,更无形中拉近了哪吒与观众现实生活的距离。
其次是“妖”,敖丙的服饰与哪吒的形成鲜明对比。他身着右衽宽袖长袍,外搭高领对襟无袖长褂,展现出清冷寡欲的气质,契合其龙族贵公子的身份,同时营造出妖族的神秘感与距离感。四海龙王的服饰则更具想象力,充分利用了不同质感的面料特性:敖光身披厚重而华丽的战甲,彰显沉稳;敖闰穿着西式小礼服,裙摆浮动,尽显阴柔;敖顺全身由坚硬利刃构成,凸显狡诈。这些层次分明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角色的视觉效果,更通过服饰细节传达出龙族的不同气质与风格。
最后是“人”,影片对哪吒父母的服饰设计尤为细化,两位角色均配有戎装和便装。戎装时,身披铠甲、头戴战盔,营造出战争的紧张氛围;便装则进一步放大了家庭关系,强化人物在家庭中的角色,使观众能够通过服饰的切换快速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
纹样寓意:传文化之魂
纹样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服饰设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视觉符号具有丰富的寓意,为角色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以往动画中,哪吒的服饰常以莲花纹样为主,映射其“莲花化身”的命运。然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保留对襟马甲上莲花纹样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火焰纹样。火是五行学说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生命力、热情和变革,承载着不屈不挠、反抗命运的精神。通过调整莲花与火焰这两种元素的比例,影片巧妙制造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既延续了哪吒的传统形象,又赋予角色新的精神内涵。
敖丙的服饰则以云雷纹和水波纹为主。作为中国传统经典纹样,云雷纹和水波纹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展现了“灵珠”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与五行学说中的“水”元素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敖丙的龙族身份。
除了主角的服饰,影片中其他角色的纹样设计也极具文化内涵。例如,李靖的戎装使用饕餮纹,这种纹样自商周时期起便常用于青铜礼器,象征权力和威严,彰显人族阵营中领导者的权威。而东海龙王的戎装则采用鱼鳞纹,辅以兽纹腹吞和龙头肩吞,呈现出厚重感和力量感,凸显他在妖族阵营中的领导者地位。
色彩暗示:绘内心之境
色彩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不仅是视觉呈现的手段,更是心理暗示的重要工具。影片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传达了角色的性格、情感以及故事的主题。
例如,提到“白蛇”时,青与白是观众的第一印象色彩。对于哪吒,红色便是观众自然的心理预期。影片通过五行五色的原理,将哪吒与敖丙的服饰主色调分别设定为红色与蓝色,形成水火相克的视觉对比,构建出画面的平衡与冲突。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反抗精神,契合哪吒对命运的不妥协;蓝色则代表冷静、智慧和神秘,呼应敖丙的内敛与挣扎。
影片中其他角色的色彩设计同样富有心理暗示。仙界众人以白色为主色调,辅以金色,营造出神圣纯洁的气质;申公豹则以黑色为主色调,传递出阴险、反派的第一印象。这种色彩设计通过先入为主的视觉引导,为角色的性格和阵营设定了明确的心理暗示,也为剧情的反转埋下伏笔。此外,影片运用五行的色彩流转,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颜色的循环,构建场景转换的逻辑。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更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凭借精妙的服饰设计,《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款式造型的层次分明,到纹样寓意的文化传承,再到色彩暗示的心理刻画,影片通过服饰语言全方位塑造了角色的性格与命运,推动了剧情的展开与反转。
这种对服饰细节的极致打磨,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让东方文化的魅力在现代影像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与创新表达的生动案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创作中的无限可能,也为国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申谦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