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多部大片点燃“史上最强春节档”,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文章质量、题材、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最强春节档”背后的中国电影进化论
高凯,中国新闻社记者
当灯塔专业版数据定格在“春节档总票房93.55亿元、观影人次1.84亿”的瞬间,中国电影工业完成了一次标志性跨越。2025年春节档不仅以票房神话刷新纪录,更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冲破百亿大关的壮举,为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成熟提供了三重注脚——技术体系的系统化突破、文化叙事的现代化转码、产业生态的全球化觉醒。
工业化升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此次春节档的亮眼表现,首先得益于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系统性提升。六部头部影片在制作层面均展现出国际一流水准,从特效技术的突破到产业链条的完善,中国电影工业已从“规模扩张”迈向“品质精耕”。
如果说五年前《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启蒙时代,那么2025年春节档或可视作宣告了技术体系的全链条迭代。
以《哪吒2》为例,其特效镜头数量超过前作三倍,仅“洪流大战”单场景便涉及2亿多个角色动态渲染,万条锁链在打斗中呈现的物理碰撞与光影效果,标志着国产动画在算法引擎与渲染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唐探1900》为还原1900年旧金山风貌,斥资搭建1:1实景街区,结合数字建模技术实现虚实无缝衔接,将观众沉浸感推向新高度。《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则以2000余个视效镜头重构神话史诗,细节精度比肩国际顶尖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档期影片的类型多元性与产能稳定性,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电影产业链的成熟。喜剧、悬疑、神话、军事等题材齐头并进,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宣发各环节高效协同,展现出工业化体系下“多线程作战”的能力。
这些技术奇观的背后,是国产电影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攻坚的深刻变革。
IP进化论:从“流量收割”到“生态构建”
蛇年春节档的另一显著特征,是IP电影的全面进阶。六部影片中五部为系列续作,但与前些年IP开发常被诟病的“换皮复刻”不同,此次档期作品普遍实现了叙事维度、世界观架构与情感密度的三重升级,其中凸显中国IP电影正在进入“生态化运营”阶段。
《哪吒2》的“进化”无疑最具代表性。该片将叙事半径从陈塘关拓展至三界,通过龙族抗争、天庭权谋等支线,构建起“封神宇宙”的雏形。在保留“我命由我不由天”精神内核的同时,影片引入“善恶共生”“身份认同”等哲学命题,使IP价值从单一角色魅力升维至世界观吸引力。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成功:该片预售票房中30%来自前作观众,而映后超50%的观众表示期待衍生作品,IP的长尾效应已然显现。
值得关注的还有《唐探1900》,《唐探》系列在此新章中通过将故事时空锚定1900年的旧金山,将系列标志性的喜剧悬疑风格与历史叙事结合,既延续了“唐探宇宙”的侦探主线,又以相关历史情境注入家国情怀,完成IP内涵的厚重化转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思路,不仅避免了IP老化的风险,更通过情感共鸣的深化拓宽受众边界。数据显示,该片4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18%,创系列新高。
可以说,中国IP电影已跳出“票房依赖症”,转而通过内容深耕、衍生开发与粉丝运营,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文化破壁: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转译
春节档的爆火,更深层动力源于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当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持续遇冷,国产电影凭借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成功唤醒观众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豪感。
当《哪吒2》中哪吒以更接近当代青少年的叛逆形象出场,整部电影的叙事核心围绕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所谓规则展开,当《封神2》将叙事重心放在人物的观念成长之上,春节档影片展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译的成熟方法论。这种转译绝非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深入文化基因层的创造性重构。
《哪吒2》的惊世票房神话,其本质或更是一场传统文化现代化叙事的胜利。影片将“剔骨还父”的古典悲剧转化为当代青年对抗命运枷锁的身份焦虑,以“黑眼圈哪吒”的叛逆形象嫁接Z世代的精神特质,实现神话内核的年轻化表达。与此同时,影片并未止步于解构,而是通过“定海神针”“折柳送别”等细节,将道教符号、诗词意象融入叙事肌理,在颠覆中完成对东方美学的致敬。这种“形破神不破”的改编策略,使传统文化既成为创新源泉,又构成共情纽带。灯塔调研显示,该片二刷观众中65%表示“为细节考据而来”,相关传统文化解析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超10亿次,形成“观影—讨论—再观影”的文化消费闭环。
当春节档的烟花散去,留在银幕上的不仅是票房数字,更是中国电影以光影重构文化话语体系的又一次有力迈进。
签发:徐粤春
责编:张利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