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山海情》:呈现现代生活变迁中的力与美

2021-02-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金芝 收藏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火了。太多人有这样的感受,没想到扶贫题材国产剧能这么好看——导得好、拍得好、演得好。是的,这三好是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必备条件。我认为,整部剧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一句多余的台词、一个不在状态的演员,呈现了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宏伟壮举和众生群像。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是全球公认的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人民在“吊庄移民”的扶贫模式下迁移至玉泉营,筚路蓝缕,重建家园。“吊庄”为黄土高原上一种流动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耕种土地距家远且分散,在耕种和收获季节,农民在地头挖窑洞、搭窝棚暂住,俗称“吊庄”。在东西帮扶政策的指引下,在广大干部、专家、技术人员的不懈帮扶下,坚韧不拔的西海固人民奔波迁移数百里,逐渐从“贫瘠甲天下”的故土迁移而出,在风沙漫天的玉泉营扎根,在一片荒芜中建成了蓬勃发展的闽宁镇。这种历经20余年的不懈努力,向着美好、理想进发的斗志,在荒芜中催生理想之花的巨变和壮举,值得赞叹、歌颂。这是现时代的崇高的生命和蓬勃的生命力,全面生动地展示它,是文艺的题中之意。现实生活中的闽宁镇是植根于现代生活躯体之上盛开的理想之花,它是西海固人民艰苦奋斗而来的美好生活,体现着时代精神和风尚道德。

  怎样生动形象地绘制闽宁镇这幅波澜壮阔的现代社会变迁的时代画卷,怎样全面而真切地反映西海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之付出的艰苦奋斗,是《山海情》最迫切的任务。西海固贫瘠、缺水,极不宜居。当地村民生活困难,吃不饱(这里的人都挨过饿),穿不暖(三兄弟共用一条裤子,谁有事出去谁穿),要靠政府救济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吊庄移民”甫始,玉泉营虽然靠近黄河支流,地属灌区,但同样戈壁沙漠、满地砾石、植被稀少、沙尘漫天,土地必须经过改良才能种植,美好家园的建设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山海情》在取景、布景上用力,其镜头语言非常有力且克制。光秃秃的山、稀少的植被、坑洼不平的土路、人们脸上身上的尘垢,呈现了西海固和玉泉营恶劣的生态环境,一帧帧图像基本是土黄的色调,处处透露着油画般的质感。这种色调是黄土、荒山、戈壁、砾石的真实写照,这种质感既尊重了客观现实,又尊重了视觉美学,既反映了原生环境之恶劣,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奋斗的人之顽强和坚韧。

  从西海固到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其间的社会变迁和辉煌成就,凝聚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利好。福建、宁夏两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当地基层干部引导、实干和牺牲,和参与“吊庄移民”老百姓的坚韧、勤劳和付出。他们都是这幅社会变迁画卷的缔造者。在观看这幅画卷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山海情》歌颂了国家摆脱贫苦的决心和意志,歌颂了扶贫干部的无私和奉献,呈现了宁夏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不畏艰险和坚持。尤为可贵的是,聚焦造就这场伟大变迁的农民主体,他们花大力气、舍弃家园、拖家带口、不怕苦和累,植树造林、改良土壤、修渠造路、改善环境,将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然而埋头苦干的农民群体,和承载万物的厚重大地一样沉默无语,不能自己言说。最近几年,部分古装剧聚焦帝王将相和成王败寇,悬疑盗墓剧猎奇追宝,青春偶像剧忙着和霸道总裁谈恋爱,都市情感剧更多呈现家里长短,创业成长剧忙着商战风云,宫斗宅斗历史剧囿于权谋博弈,娱乐综艺沉湎于明星真人秀和时尚繁华,真正以农民为主体的精良剧作少之又少。之所以少,是因为艺术没有俯下身弯下腰发见这个群体的可敬可爱处,偶尔提及的也是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可喜的是,《山海情》把浓墨重彩给了农民,塑造了可信可爱的农民群像。他们既是脱贫攻坚的受惠者,又是缔造者,这双重身份天然自带复杂性和戏剧性。《山海情》把高光投向了这个沉默而有力量的群体,充分挖掘党的领导、国家政策、当地基层干部、福建扶贫干部专家和当地农民为改变贫苦、建设美好家园这一共同理想而形成的合力。如果只强调农民的受惠者身份而忽略其缔造者身份,就没有正视农民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轻视了农民的伟大力量,忽视了脱贫攻坚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山海情》为关注、呈现、表现农民群体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标杆。

  《山海情》在表现闽宁镇的社会变迁时,不忘过去,奋斗现在,创造未来,以希望和理想承续过去的根,激励现在的奋斗,遥望未来的美。在《山海情》中,涌泉村寓意着过去,过去贫瘠甲天下,村民吃不暖穿不暖,连基本的生存都要依靠政府救济,更加谈不上发展。在生存面前,发生着一件件的荒唐事:李老栓为了一口水窑一头驴的彩礼就要出嫁女儿,李水花、马得宝、麦苗、尕娃等年轻人在村里看不到希望计划离家出走……涌泉村犹如一口枯井,坐落在贫瘠的土地上,没有源头活水的滋养,失去了生命和青春应当拥有的勃勃生机。玉泉营金滩村寓意着现在,和寓意着过去的涌泉村相比,虽然毗邻黄河支流但扬水站尚未建成,村民饮水都有困难。有大片戈壁荒地可以开垦,可是必须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茬茬土壤改良。周边有农场可以打工挣钱,可是活重艰苦,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建好的房子往往被掀翻。现在和过去相比,不管是房舍、水源、土地等生存环境都没见好转,并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力气。但是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希望。恰恰因为没有看到宝贵的希望,以李大有为代表的7户村民从玉泉营返回涌泉村,意欲固守着几间简陋房舍,重复过去得过且过的日子。也恰恰因为看到了希望,李水花以一己之力,拉着瘫痪的丈夫和幼小的女儿,跋涉七天七夜,从苦水村赶到玉泉营,争取“吊庄”指标。《山海情》的镜头语言没有嘲弄短视甚至狭隘的部分村民,而是满怀着理解、同情和悲悯,因为光秃秃的山没有水源的枯井和低下的教育水平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山海情》的镜头语言热情赞颂了李水花等村民的淳朴善良明理,她们受尽了生活的苦难,仍对生活报以宽容和微笑,尽可能抓住希望,负重前行。《山海情》的镜头语言详尽呈现了以杨县长、张树成、马得福、马喊水为代表的扶贫干部,以吴月娟、陈金山、凌一农为代表的福建扶贫干部和专家,以白校长为代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他们体现着国家扶贫攻坚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在他们的引导、帮扶下,农民群体的力量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在希望的引导下,形成合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闽宁镇寓意着未来,它拥有涌泉村村民夜思梦想的美好生活:干净整洁、有水通电、田地肥沃、绿树成荫;也拥有涌泉村村民梦想之外的美好生活:更好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条件和产业发展。

  西海固固然贫瘠,却是世代居住之地,一旦拔根而起弃之而去,该有多么不舍。玉泉营虽属灌区,但气候恶劣,漫天黄沙,一片戈壁,要在这里扎根建设家园,该有多么艰难。涌泉村的人们渴望摆脱贫困,又无法不眷恋过去的家园。向往更加富足美好的未来,可在未来未至之前又抵触在沙砾中建设家园的艰难。最终在理想和希望的感召下,无怨无悔地苦干和奋斗,在现在打好美好未来的地基,一砖一瓦一手一脚盖起关乎美好生活的大厦。如果不能客观地呈现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无法理解和同情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也就无法全面认识农民群体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力量和付出,也就不能深刻呈现可爱生动有趣的农民群像。

20年前的西海固

20年后的西海固

  怎样描绘当代社会变迁,怎样反映现代生活躯体的活力和美,怎样表现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复杂关系,《山海情》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文艺应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发现现代生活中破茧而出的社会变迁,更应该探寻更加美好生活的可能模样和可能路径,期待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佳作。


  作者:王金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山海情》: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力与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山海情》:历史、群像与主旋律创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评电视剧《山海情》

  网络文学优质内容产出的管理和引导(王金芝)

  聚是火散是星,网络文艺评论大练兵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