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山市委宣传部指导,台山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品艺廊艺术空间主办的《寻“侨·乡”沧海印记——陈锦波摄影作品展》近日在台山市展出。
陈锦波自打端起相机的那天起,就注定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好事者”。现在,在他相机里的图像,只不过是“来料加工”的半成品。本来好端端的一次成像,非得来一个“二次成像”的图像转换。他拍摄了70多幅台山碉楼侨派建筑的“素描”作品,悉数“化繁为简”进行图像转换,为侨乡建筑留下影像的想法和故事。一座侨派碉楼的背后,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而一个展览的背后,同样有说不完的爱乡故事。如果说碉楼是华侨与家乡沟通感情的媒介,那么,记录碉楼影像和展示建筑文化,便是发挥台山侨乡文化凝聚力的纽带。
一、从大道至简到大拙至美
《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陈锦波作品的表现形式,传递出他对生活化繁为简的态度,生活态度决定创作深度。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容易把自己置于复杂的思维之中,却给创作徒增许多麻烦。如果我们能多一份沉静与轻松,才能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主要信息,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陈锦波是一个生活简朴、稳重成熟、思维敏捷、做事干练的人,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化繁为简的修行。他能在摄影创作时从一堆乱麻的现象中抽丝剥茧,理清思路,并有序解决。
此次作品展不是“工业记忆”和“画意胡杨”,也不是“航拍东莞”和“家乡老街”,而是将镜头转移到台山的碉楼建筑群。一座座造型各异、构思奇妙的侨派民居耸立在村落与镇区之间,成为中国侨乡的独特景观和识别标志。陈锦波选取素描效果的表现形式,画面多以特写出现。以素描灰色和棕色作为作品基调,加之铅笔笔触的手绘效果和极简的线条与形状,在纯白与浅灰的中性色调中,抛去所有冗余元素,使整个画面通透简单,让画面空间有了整齐划一的美感,使碉楼增添了强烈的沧桑与怀旧感。
至简摄影形式,绝不止是单一素描线条的体现。它不仅是对于摄影表现力的考量,更多的考验来源于对生活真正的理解,其背后隐藏着厚重的生活与艺术涵养的积淀。陈锦波的作品将至简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选取化繁为简的素描形式作为借鉴,表达“以素为影”的创作意图。
二、从图像生成到视觉转换
当今摄影思潮的多元化,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让陈锦波对画意摄影有了创新和提升的可能。历尽百年沧桑的侨派碉楼建筑群场景,与陈锦波想在作品中再现历史的灵魂旧梦有着较大的反差,怎么办?他只能通过在再创作中有想象、有取舍地去创造新形象,寻找新视角,变换摄影的思维方式,发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因此,陈锦波用素描效果来过滤纷繁芜杂的自然物象,转换为一个简素的图像世界。
伴随着摄影技术和图像形态的嬗变,摄影手段变得越来越简单,而摄影图像所处的生态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与之相应的图像生态系统却未能对复杂的变化做出回应,摄影人无法跳脱出这一繁杂图像形态环境的窠臼,时常借助“化繁为简”的手段以求实现一种“以简驭繁”的创作途径。将实景实物的图像生成转换为另一种视觉元素,陈锦波认为,图像语言既可以表现实景实物,也可以表现视觉形式中的自己。如果一味如实记录眼前的物象,则很难从瞬息万变的现象背后抓住问题的本原。
年近七旬的摄影师陈锦波,观念前卫,乐于创新。他有一颗童心,善于发现未知的世界,善于表现崭新的图形画面。在拍摄实验中,从记录到表现、从具象到抽象、从图像到图形,只有从大自然与生活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息与形式沟通的默契,才能厘清隐匿在纷繁表象之中的图像本原逻辑。当然,从图像生成到图形产生还取决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及创新。近年来,一个又一个风格迥异的摄影展让人应接不暇。如把胡杨拍出中国写意水墨画的《像·不象》中国新画意摄影展览,把家乡的老街老屋拍成“素描”绘画的《素影·素心》摄影展览。有了前两次“成像”,陈锦波这第三次“成像”——《探寻侨乡建筑·台山》已经相当成熟,无论是理论观念还是多媒体技术的支撑,已形成了他的专题系列。
三、从化繁为简到图简意足
摄影作品的绘画“跨界”与图像“转换”,有着一定的艺术魅力和创新手法。素描之所以“素”,因为它单纯、直接、质朴和真实。素描可以用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和感情,具有象征性和呈现性,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结构与明暗关系。所以,运用绘画素描形式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图像视觉转换目的,正是陈锦波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同时,“画以简为上”的中国古代画论,也是作者在“跨界”中找到的化繁为简的理论依据。
唐代张彦远曰:“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极简的中国画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画家根植于内心的质朴、灵魂高处的简静和意境。在极简画作中,我们总能品味到这种“少一笔觉欠,多一笔则余”的高深造诣。极简主义也然,与中国绘画传统理论不谋而合,以至简为最高追求,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陈锦波领悟后索性“信手拈来”,“画为影用”。
无论是《像·不象》和《素影·素心》,还是《探寻侨乡建筑·台山》等专题作品,它们既保留了“真”的摄影成份,又有着“素”的绘画元素。尽管观众觉察到摄影的具象纪实与抽象简化的转换在逻辑上存在断裂,但不影响探寻陈锦波致力化繁为简这一逻辑
转换的合理性。相较表征复杂、庞杂深邃的“写实摄影”,眼前这些作品单一易解,无非想探索一条“令复杂不再复杂”的摄影之道。只有“精于心”,才能“简于形”。
《人民摄影》9月23日第7版转载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文章《化繁为简的逻辑转换 ——观侨乡摄影展有感》
摄影评论作者:谢琳,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摄影理论奖),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