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诗剧《齐德拉》:协和精神中的理性与超然

2024-05-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刘梅成 收藏

历史的大河浩浩汤汤、奔流不息。其间产生的事件、回响与传奇,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文化、思潮交织碰撞涌现出来的独特历史景观。从1924年5月8日到2024年5月8日,时隔百年,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再次在协和医学院上演,穿越历史的烟云,经典依然熠熠生辉。抚今追远,诗剧中蕴含的情感故事、人文变迁、精神指引和时代光辉,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图片选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微信公号)

历史与必然

1924年4月12日,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文学家、戏剧家、哲学家泰戈尔首次来华访学。访学期间,新月社的徐志摩受恩师梁启超委托操办接洽、讲座事宜。1924年5月8日,在泰戈尔64岁寿辰之际,由张彭春导演,张歆海、林徽因、徐志摩、林长民、蒋百里、丁西林、王孟瑜、袁昌英出演的“新月社”版《齐德拉》,在北京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上演。演出结束后,泰戈尔走上舞台激动地拥抱林徽因,并向所有的演职人员逐一致谢。协和,也因这一文化雅事而在中国戏剧史、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齐德拉》是泰戈尔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改编的诗剧,讲述了女主角齐德拉与阿顺那的爱情故事。齐德拉是马尼浦国王唯一的公主,自幼被当成男性继承人培养,虽无美貌,但英勇善战。后来,齐德拉邂逅般度族王子阿顺那,第一次感到没有女性美是自己的缺憾,于是祈祷爱神恩赐一年的美貌,并隐瞒身份,与阿顺那喜结良缘。一年间,这位女中豪杰已不甘冒充美人,阿顺那则对传说中保家护国的齐德拉心生仰慕,对“美貌”的妻子产生厌倦之情。齐德拉又请爱神收回美貌,告知真相,阿顺那感慨万千,发现妻子的伟大,并庆幸自己的爱情终于圆满。

《齐德拉》的别具之处在于,一改东方美学“才子配佳人”“美人配英雄”和“大团圆式”传统叙事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构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借此从审美观念和社会启蒙上,提出改风易俗、精神解放、个性自由的倡导和主张。这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所需要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老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巨变期。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和“个性思想解放”迅速传播,并显现出磅礴的生命力,成为历史潮流。这些新的风尚,与20世纪初相关教会通过启动“自我改善运动”而产生的“协和”,在社会担当和价值取向上产生了深刻关联。

协和从诞生之日起,便经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协和独树一帜的精神气质在于以自由和探索为基石的科学精神和协和倡导的“专注”,形成了来自历史高光时刻的脉动联系,成为了协和历经百年、始终如一、基业绵延的宝贵传承。此后,深受哺育的协和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都作出了为世人瞩目的贡献。

大医与天下

众所周知,即便是闪烁古今、经久流传的经典剧目,再演时也都会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的植入,这是戏剧常演常新的基础,也是传统剧目历久弥新的关键。5月8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姚建红担任出品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担纲艺术总监,青年导演朱少鹏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处干部刘牧涵担任导演,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袂创排的《齐德拉》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上演,以其与时俱进的想法和观念,继续保持了诗剧的先进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协和医学院的教育理念中,面对青春绽放未来已来的莘莘学子,学院承担着教书育人和成风化人的双重职责。一名合格医生除了要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承担社会责任、泽被天下的博大胸怀。因此,协和一直注重并强调“尊科学济人道,寓高贵于朴实,以天下为己任,助众生求福祉”的精神,这是一种“大医的全景思维”。这些认知和气魄,成为在纪念泰戈尔访华百年之际重排《齐德拉》的起因。

在协和推行并培养“大医的全景思维”,需要在医者、医术和社会、天下的关联与责任追问中建立起与之相契的文化联系,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要在培育“仁心”的基础上,让协和学子达到大医精诚的高度,让博爱成为协和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业操守。因此,纪念泰戈尔访华百年并重排诗剧《齐德拉》,既是以文化的重温来实现医德教育的契机,也是协和通过文艺活动的“他心通”来建立“大医的全景思维”的一次美育实践。

佛教文化强调的“他心通”,和艺术通感理论有着逻辑与内涵的相似性,实现的核心和基础都是人类情感。关于情怀,鲁迅先生曾经提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中提到“审美意识的变化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他还说“它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展开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诗剧《齐德拉》始终把人类情感、人性真实放在第一位,由此带来的启发和收获,有助于我们当代人依靠诗剧人文精神的照耀,保持住不被遮蔽、修饰的“真实”,进而去认知并把握住科学的价值。

如果说协和第一次上演的诗剧《齐德拉》解决了认知深入、观念更新、思想解放问题,再演《齐德拉》则是协和在尊重事物客观属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文艺到德育、从德育到美育、从美育到世界格局整体教育体系的主动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协和把人文建设跳出“单向度”而在“全景观”的视野中登高望远,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以此推动了协和的基础教育走向稳健、持久、科学、全面发展的未来。

理性与超然

戏剧是生活的虚拟,既虚构,又真实。诗剧《齐德拉》虽然是一部神剧,但是泰戈尔笔下的《齐德拉》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剧本本体的价值。诗剧中齐德拉这一人物形象设计,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类对于“美”“善”的普遍愿望。康德哲学思想中提到的“善良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博爱的产生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把医学中的人文精神概括为医者仁术、医者仁心。“仁”和“博爱”本身,中外各表、异述同心。

至今中国医学界仍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即协和是病人和死神之间隔着的最后一道门。回溯历史,协和培养了诸多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医学大师。如抗战中投笔从戎,最终创立中国军医教育体系的林可胜,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把现代医学成果带到乡间地头、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陈志潜。正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弘扬,协和人文精神建设孕化出来的修医德、重品行,成为当代协和精神导向的风向标。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夫大医之体”,“至意深心”。协和倡导并奉行的“以病人为中心”,则更加具象地阐释了医者仁术、医者仁心的道德遵循。

新的时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正在发生着更多的融合与联系。协和,作为中国厚德载物、济世于人的高级医学殿堂,通过排演诗剧《齐德拉》寓德育于美育、美育德育相得益彰的实践意义深远。我们乐见协和德才兼备、情理兼修、胸怀坦荡的高端人才层出不穷,在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上呈现更加丰富的理性和超然。


(作者:刘梅成,笔名美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通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张金菊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