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成之史,诚意十载
——十载《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2022年,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简称《报告》)连续出版十载,硕果累累。自艺术学于2011年获批升级为独立学科门类,中国艺术研究的发展紧随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推进。2012年开始,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相应而生,以述评总结的方式系统总结每年诸艺术门类发展的情况,是恰如其分紧接艺术学在中国当代学科体系战略位置提升的举措。在《报告》逐年创新的基础上,《201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新增“文艺评论”分报告,注重从评论或批评的角度把握中国艺术现象,并通过提升理论化水平,把握和思考未来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全民化、动态化等新的特征元素,这些实践领域成果亟待理论的概括提炼,以此明晰新时代中国艺术界的现象、热点和精神;而《报告》在逐年累积的基础上,愈来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学术的精度,以此为理论动力反馈艺术创作,激励、褒贬或帮扶艺术实践朝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应的作品质量迈进。可以说,《报告》在理论升华方面始终处于生长的态势,这也是捧读十部报告时最深刻的印象。
作为时代艺术的洞察,《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总论和文艺评论、音乐、曲艺等分报告与时俱进,对新的艺术现象或热点作出理论回应。近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打断了人类正常的生活节奏。因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质,原本应发生在现场的艺术成果,例如舞蹈表演、美术展览、电影展映、曲艺演出等等,都不得不停止人与人、人与作品之间的面对面,并催生出新的艺术呈现或媒介传播方式,主要以网络传输,在手机、电脑、平板等数码设备上进行展示互动。对应涌现出一大批网络评论,形式简短多样,参与者社会角色多元化,对艺术的解读也多样不一。一时间,这样的艺术形式演变成为近年来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式。诸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的“艺评战‘疫’”网络评论专题的出现和一大批名家名师的热心参与引领,及时且高水平回应了抗疫期间出现的艺术及现象。读者每每读之,因身处抗疫之时,深有感触,文艺评论凝练的理性在读者感性体验的真切实在中得以被理解。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报告》的理论成分,与人的生存处境紧密关联,疫情刺激而生的抗疫艺术或者其他在防疫期间创作、展示、传播的艺术,不再处于孤芳自赏的阶段,而是与人类命运与共的时代记录。疫情下评论家们担当大任,从专业角度引导创作,引导民众理解作品的主旨内涵、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这种集中的、高水准的、影响面广的评论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并不常见,尤其是新媒体时代,艺术分赏局面横亘,出现这种集中讨论关乎所有人的生命意义和战胜灾难精神价值的艺术实践与评论意见互动的局面让人备受鼓舞。
十年来,《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坚持正确的道路方向,在批评本体方面自我革新,积极培育“批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当前批评存在的问题指出:“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他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吹捧、奉承、打压等形式的批评方式,不利于文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批评精神”对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建设极为重要,它关系到文艺评论的本体问题,是批评意识最本源的力量。首先,批评精神反对过度商业化的评论,反对弱化批评的褒贬甄别功能。当前,一些庸俗制作、低俗产出的所谓“作品”,反而因为评论的造势占据了文艺市场的位置,这显然不利于当代文艺事业的发展。另外,批评精神强调批评的公正性,面子、圈子影响批评的立场。评论家若一味顾及情面,对作品本身谈得不多,就不能能充分发挥真实的评论水平,长此以往,不利于催生货真价实的优秀之作。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说道,批评“是人类心灵路程上的指路牌”。文艺批评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的存在,而是具有根本意义的精神性实践,它在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和褒优贬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年来明确倡导批评意识,乃至于鲜明标举“批评精神”,便是从根源上树立正确的批评方向,以期实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要旨。
进入新时代,文艺评论更为突出中国精神,注重中华美学意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理论一直都是文艺批评的重要资源,大部分文章引述、运用、化用舶来术语、理论和结论。这其中自然有别有洞见且质量优质的批评文章,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文章僵硬地“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从而出现作品与评论相割裂的状况,并且令广大群众阅读评论文章时,无法切身切实感受批评主旨和作品真实意义,出现不知所云的尴尬局面。这些症状都反映出,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无法正确引导创作和提高审美,无法真正抵达这个时代中国文艺评论应有的高度。《报告》对《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夺冠》等影视作品的集中评论,从作品题材特质注重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讲述方式切入,聚焦主流价值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命力的勃发延续依赖于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因此,不唯西论不是拒绝西方理论,而是认识到中国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在艺术领域辩证兼收。读者通读《报告》,能明显感受到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坚持和运用,始终努力守正创新,朝着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的方向迈进。
十载岁月,诚心而论。以《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连续出版的这十年而计,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报告》饱含鲜明实践性意义和时代气质,具有深刻的自我革新的建设动力,敢于直面问题和症状,自觉践行“批评精神”,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更为强调中国艺术品性。在下一个十年,随着中国文艺理论评论更为成熟、更加自信、更为有力,《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必将收获更多硕果,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必将更为丰富,更好助力实现中国文艺事业新辉煌!
作者:李晶, 北京大学博士生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杨静媛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