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籍连接一切美好
——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上线。这部看似小众的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冲高到9.4分,在B站的评分更是冲高到9.9分。《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2019年上线后在豆瓣也获得9.1的高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些和书籍相关的故事引起了广大受众的热切关注。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爱书人的心灵,以影像的名义连接了彼此。
别致的片名与片头
《但是,还有书籍》作为一部纪录片的片名,显得很有意趣。这意趣在于既然以转折词“但是”开头,那么作为观众一定会有自己心中的前设句,这就无形中打开了想象的空间。相信喜欢这部纪录片的观众一定是爱书之人,或者说至少是对书籍不陌生的人群,片名在提供无限前设遐想的可能下让“书籍”成为了最好的注脚。如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到书籍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书籍是灵魂的避难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沉静的心,打开书本就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观看两季每一集时,笔者都没有像往常追剧时那样直接跳过片头,而是每一次都把片头静静地欣赏一遍,就如同我们每次即将打开一本新书时一定会细细摩挲封面、然后郑重地打开一样。这种仪式感源于片头给观众带来的沉浸感,片头中动画制作的一叶小舟带着观众在古往今来的书页中穿行:有书页的纵深感,有刷刷翻页的声响,更有不同文字带来的奥义感。第二季的片头中更是将动画小鱼做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全景画面中,暗示着人类与书籍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片头的整体影像风格和配乐轻盈但又不失沉稳,动画小舟和鱼儿的出现兼有了灵动的审美感,偏暖黄的色调就如同片头的落幅画面中照耀在书桌前的那一束光,恒久而温暖。
简单的叙述结构
这部纪录片的叙述结构并不复杂,每一集就如同我们熟悉的书籍排版那样总会有序有跋,有不同的篇章,每集开篇总会用一段简练精悍的语言点出本集主题以及将呈现这一主题的三位主人公形象。这段文字就仿佛是书籍的卷首语,开启观众内心的关注。任何一集的开篇即便重读一遍都依然能给观众含英咀华之感,比如《设计师的纸上王国》是这样开篇的——“为无形的思想构建一个形态,是书籍装帧设计师的使命,他们通过精心的思考,缜密的编排,进行着内容与形式的实验,在纸上建筑起一个个王国,为文字与图像赋予新的价值”。而对于每集节目的分集导演来说,就是去芜存精,用文字与影像构筑起主人公和书籍相关的所有。每个人物被分配到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这也无形中让导演增加了片中观点输出的密度,让观众着迷于全片的叙述节奏,我想这也是第二季播出后取得超高口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书籍的编辑、设计师到普通的读者,再到以行走大地回应历史的读书人……林林总总,但贯穿于所有人物的一个核心词便是“热爱”。热爱让涂涂乐于放弃北京拥有主流话语权的工作去云南过闲云野鹤的生活,继而挖掘出《秋园》这样完全出自草根的创作,鼓励双廊的老奶奶们将古稀学画的成果串联成经折绘本,开创了完全不同的一片职业天地;热爱让翻译家包慧怡沉浸于中古英语的天地间,并透过这个冷门却宝藏丰富的学术领域,将14世纪的诗歌文学翻译给当代的读者;热爱让已年届98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每天都去图书馆,终生潜心于“五百年藏书第一人”黄丕烈的题跋中,从浩如烟海取自世界各地的书影中寻找、校对、整理……每一集中的每位主人公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观众打开一个个入口,通向和书籍相关的不同领域,也通向那些我们习焉不察的各种有关书籍的细节。
用书籍连接一切美好
有意思的是,这部纪录片很少直接聚焦于书籍文字的缔造者——作家,片中绝大多数人物的选取都是围绕和书籍相关的主题,深入挖掘以往隐身于书籍背后的编辑、设计师、图书推广人等。对于读者来说,他们的存在感并不强烈,读者最关注的一定是文字本身,但沉潜下去思考,这些人的思想与书籍本身有着深深的连接。以往读者只是在无形中接受了心灵的馈赠而不自知,它却为我们打开了这些原本不那么受人关注的窗口。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这是更艰难的一条创作之路,正是他们的细心选材,让观众在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标题下领略到了绝美的风景。
比如第二季的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选取的“是城市中最安静的角落,却也是读书人心中拥有最活跃思想的领地”。这一集中既有沈燮元这样的版本目录学家,也有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这样的普通人,更有以一己之力在四川甘孜塔公草原上建造起纳朗玛图书馆的藏族僧人久美。对拍摄对象的选取更趋多元化,但观众却能感受到看似普通的人物身上卓尔不群的特质。看得出导演在拍摄前做了很细致的案头准备,从工作场景到兴趣爱好再到看似无关的生活场景的呈现,在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对人物几乎是全景式的展现,而且在全视野下还有细节的观照。观众在镜头的引导下深入人物的生活,不断收获发现的惊喜。顾晓军利用在国图12年的工作空余时间自学了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印地语等十几种语言,他甚至还在试译《尚书》,将古文翻译成古希腊语,尝试打通两种古代语言。这些都已足够让观众震撼,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后来顾晓军在用法语朗读《最后一课》时忍不住激动到落泪的场景,他说每次读到这段话他都会很激动——“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这段镜头完整保留了顾晓军的情绪变化,升华了这个人物打动人心的力量,因为他的朗读让观众感受到了亘古不变的、向往自由与光明的人性。
对普通爱书人的关注是这部纪录片的情怀之笔,其中就采撷了不少动人的小片段:刚刚退休的阿姨终于有时间来到图书馆,翻看她一直心心念念的《四库全书》;95岁的老爷爷表示每天都来图书馆;充满朝气的年轻情侣说准备去英国读研。是书籍模糊了彼此间年龄的界限,也是书籍强化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而永远丰盈饱满,足以抵御世间所有的困顿与艰难。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而这种美好的呈现几乎贯穿于每一集,让真正的爱书人有满满的幸福感。
清新隽永的格调
如同写作者会为笔下的文字注入音乐的动感,让叙述体现节奏,该纪录片也适时插入动画,让每集大约三四十分钟没有沉闷感。胡歌在配音时足够沉稳练达,几乎不透露自己的任何情绪,但他缺乏情感起伏的配音实际效果稍显平淡,正是动画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第一季中动画运用得最充分的便是《绘本中的奇妙世界》,因为主题呈现的天然属性,动画让绘本中平面的世界运动了起来,呈现出了富有动感但又迥异于现实世界的效果,令观众印象深刻。片中熊亮绘制的动物精灵们在他寻访森林的现实画面中以局部灵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更是给予了观众一种类似文学中超现实主义的体验。在这里,图像便是绘本作者笔下的诗歌,曼妙地游走于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
对个体而言,阅读书籍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私人的体验,所以这部纪录片巧妙规避了对于文本阅读快乐体验的呈现,而是表现了很多具体可感的外在以便深入书籍。比如第一季中《设计师的纸上王国》,就引导观众走入书籍设计的世界,以资深书籍设计师宁成春的工作经历迅速串联起中国书籍设计发展脉络,从纯手绘到铅印,从他的代表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和《城记》封面设计的分析,观众了解了什么才是意蕴深刻的书籍设计,设计者又是如何通过字体、色彩、色调的选择体现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出版风格。相信每一位观众在看了这集以后,每次拿到新书会更细心地揣摩设计者的用意,去仔细体会优秀的书籍设计和书籍文本内容的巧妙呼应。
该片在记录人物工作生活的段落中有意保留了一些看似偏离主题的段落,让观众在莞尔一笑的同时也更好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比如“后浪”主编朱岳在讲述书籍为精神世界带来的丰饶和消解现实世界中的枯燥时,突然停下来对着镜头说:“这一段你们都会剪掉对吗?”98岁的版本目录专家沈燮元和老友吃饭时“抱怨”导演:“他们除了我上厕所不拍,其他时间一直都在拍拍拍。”这些小段落和每集片尾的彩蛋都让人文色彩浓厚的全片风格更趋轻快,也让观众更有身处现场的代入感。
《但是,还有书籍》是一部很纯粹的纪录片,围绕书籍,它始终在记录热爱与专注,连接起了美好的力量。翻译家包慧仪在片中提及诗人毕肖普“忘我而无用的专注”特别打动人心。阅读的快乐隐秘而宽广,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快乐。热爱书籍的人们在文字中穿梭逡巡,穿越时空的界限,和写作者心灵交汇。
让我们以书籍为伴,与更多美好相遇吧!
作者:赵妃蓉,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东方卫视中心高级项目经理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