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美术馆变身网红打卡地,俗了吗?

2022-08-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范昕 收藏

西海美术馆(来源:西海美术馆官网)

坐落于青岛西海岸艺术区的西海美术馆开馆不到一年,就已入选“2022年全球美术馆旅行目的地名单”,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美术馆;京郊长城脚下砖红色的瓦美术馆去年年底投入使用,指引着乡村美术馆的新坐标,亦为乡村文旅源源不断导流加“瓦”;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操刀的成都复星艺术中心近日华丽开馆,网友惊呼它预定了又一个“网红打卡圣地”……

美术馆变身网红打卡圣地,越来越成为一道司空见惯的景观。然而,美术馆也因此遭遇不少非议——似乎站上社交媒体的“C位”,就意味着趣味落俗了,学术掉队了。而事实上,网红不是贬义词,美术馆网红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意,需要审慎地看待。

美术馆网红化,是点燃大众对艺术的好奇心、培养大众对美术馆情感的起点。

我们需要认识到,美术馆成为网红的理由,其实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建筑。在新一轮美术馆建设热潮之下,高颜值俨然成为美术馆的标配——选址的独特及名设计师的操刀,使建筑本身成为显眼也惊艳的展品。并且,现当代建筑与美术馆主打的现当代艺术早已彼此包容,灵感互鉴。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像是沉静融合在广袤大地上的一方雕塑,“框景”手法的运用处处透着“小心机”;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和美术馆,从建筑设计到细部工艺,无不以多样化的“圆”来诠释;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赣设计的红砖美术馆以独特的红色砖块建造而闻名,并以青砖为辅营造出一片山水庭院;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设计的公望美术馆,将建筑以主山、次山、远山的方式布局,与背后的富春山融为一体……

红砖美术馆(来源:“红砖美术馆”微信公号)

有的美术馆成为网红是因为展览。例如举办过“莫奈《日出·印象》”“从莫奈、博纳尔到马蒂斯——法国现代艺术大展”“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的东一美术馆,举办过“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安藤忠雄:挑战”等的复星艺术中心,举办过“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坂本龙一:观音·听时”的木木美术馆,都因展览聚焦“顶流”艺术大师而引爆流量;曾迎来“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的佩斯北京,曾迎来大型互动艺术装置作品《雨屋》亚洲首展的余德耀美术馆,曾迎来沉浸式艺术体验展“WAVELENGTH:出厂设置”的宝龙美术馆,则都因展览大量运用新媒体技术、营造出沉浸式艺术体验而收获高光时刻。

当然,这些因素都能提炼出网红打卡圣地的第一要义:出片率高,怎么拍都拉风。然而,这不是美术馆的原罪。要知道,外在流量在一定条件之下也可以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

美术馆网红化,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愿意走进美术馆,与之建立起连接,哪怕不过是以忙不迭地凹造型、按快门、发朋友圈的方式,它毕竟也是点燃大众对艺术的好奇心、培养大众对美术馆情感的起点。作为西方文化舶来品的美术馆,在中国发展历史不长,大约七八年前都还是小众文化的代名词,偌大的馆内空间里常常门可罗雀,只见专业人士的身影。而美术馆本不应该囿于高高在上的小圈子,而应吸引更多的观众。

网红经济下,美术馆迸发出来的传播能量,恰恰为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当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时,其实也对美术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美术馆引导大众爱上看展、看懂展览。观众走进美术馆欣赏艺术与美,与之建立情感黏性,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并且这种欣赏是有一定门槛的。艺术作品外表的好看或是有趣,或许直接决定了它们的上镜率,但这很可能既非创作者的本意,也非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拉斐尔笔下治愈力满格的圣母,是人性之光的绽放;梵高常常以黄与蓝对比形成的巨大张力,是内心的呐喊;罗斯科极简的色块画,是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表达……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以及所处的时代、地域、盛行的艺术思潮等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背后还往往充满隐喻。美术馆是收藏展示机构,也是公共教育机构,只有将艺术展览的门道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大众,才能吸引他们二刷、三刷、N刷,进而让走进美术馆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当然,这是一门值得仔细揣摩、不断探索的学问。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展览现场(来源:“中国美术馆”微信公号)

另一方面,需要美术馆不随波逐流,被打卡潮牵着鼻子走。迎合观众浅层次的打卡拍照需求,或许能换取美术馆的高流量和高人气,但这只是一时的。久而久之,这不仅会侵蚀艺术审美的意义,距离艺术本身越来越远,也不利于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前瞻思维对于美术馆尤显必要,这是由美术馆的特性决定的。美术馆有别于游乐场、商场或电影院、科技馆,它给大众提供的体验不应是娱乐化、商业化的,不应只有感官刺激、科技震撼。美术馆最终能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不由流量说了算,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给予观众思想、心灵层面带来多大的获得感,甚至它应当对艺术的未来发展和价值评判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前瞻思维与颇受大众青睐的沉浸式观展新体验并不矛盾。美术馆既要善于利用VR、AR等形形色色的新兴科技手段,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展览,更要有内心的学术坚持,知道具有吸引力的展览最终是为了通向何方,并在这样的长期探索中,逐步找准自身独特鲜明的定位。

网红经济下,美术馆迸发出来的传播能量,恰恰为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清醒地认识这一现象,不仅能够源源不断为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艺术审美、精神文化内容,将备受追捧的热度延续成常态,还将赢得业内的尊重,树立起值得信赖的美术馆品牌,甚至能够让一座城市因其存在而成为大众向往之城,并将这样的吸引力转化为激发创新活力的引擎。


*作者:范昕,文汇报首席记者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黑科技能让美术馆网红多久

理性“打卡”,莫给“网红打卡地”招黑(赵旭)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